第121章:故园新潮起,初心照前路
林悦坐在奔驰轿车的后座,指尖轻轻拂过车窗上凝结的薄霜。车窗外,八十年代末的青山县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褪去旧貌——曾经坑洼的土路被平整的水泥大道取代,道旁的土坯房变成了红砖墙亮玻璃窗的新式民居,甚至能看到几家挂着“卡拉oK”“录像厅”招牌的门店,霓虹灯管在冬日的晨光里泛着新鲜的光晕。
“妈,爷爷说村口的老槐树还在呢,就是旁边盖了个小广场,上次我视频的时候看见有人跳广场舞。”副驾驶座上,十七岁的林晓语回头晃了晃手机,屏幕里还停留在和爷爷林建国视频的界面。小姑娘穿着米白色的羽绒服,马尾辫上别着珍珠发卡,眉眼间既有苏然的清隽,又带着林悦年轻时的灵动。
驾驶座上的苏然闻言轻笑,抬手调整了一下空调温度:“你爷爷现在可是村里的‘老干部’,广场舞队的领舞都得听他的建议,说要选符合‘新时代农民风貌’的曲子。”
林悦忍不住弯了弯嘴角。距离她和苏然结婚已经过去了十八年,食品加工厂早已从当初的小作坊发展成覆盖三省的“悦然食品集团”,旗下的“山村记忆”系列农产品更是成了央视扶贫助农节目里的常客。而她和苏然,也从当年并肩闯事业的年轻夫妻,变成了如今儿女双全、仍在为乡村振兴奔走的“老兵”。
这次回青山村,一是为了参加村里“乡村振兴示范基地”的挂牌仪式——这是悦然集团联合县农业局打造的项目,专门培育适合山区种植的高附加值经济作物;二是因为林建国前段时间在电话里提过,村里想修一条连接山外的旅游公路,却因为部分村民对土地补偿有分歧,项目一直卡着壳,想让林悦回来帮忙拿拿主意。
轿车缓缓驶入青山村,村口的老槐树立在寒风里,枝桠遒劲,树干上还挂着村委会新做的红灯笼。树下围了不少村民,看到苏然的车,都热情地挥起手来。
“是悦然和苏然回来啦!”
“晓语也回来啦,这丫头都长这么高了!”
“快到家里坐,我刚蒸了红薯!”
林建国拄着拐杖从人群里走出来,身上穿着深蓝色的中山装,头发虽然白了大半,精神头却十足。他上前握住林悦的手,掌心粗糙却温暖:“回来就好,路上冷不冷?你奶奶在厨房炖着鸡汤呢,是后山散养的老母鸡。”
“爸,我们不冷,路上挺顺的。”林悦笑着帮父亲理了理衣领,目光扫过围拢过来的村民,大多是熟悉的面孔——当年帮她澄清流言的王大娘,给她找工厂场地的村支书李大叔,还有跟着她一起在食品厂起步的几个老工人。只是岁月在每个人脸上都刻下了痕迹,当年的青壮年如今多已两鬓染霜。
“大家别围着了,让悦然他们先到家歇脚,晚上村委会摆了桌,咱们再好好聊!”村支书李大叔洪亮的声音响起,村民们这才笑着散开,三三两两地跟在后面,七嘴八舌地说着村里的新鲜事。
林悦家的老房子早已翻新过,原来的土坯房变成了两层小楼,院子里种着奶奶打理的腊梅,正开得热闹。走进客厅,墙上挂着一张巨大的合影——那是去年悦然集团成立十五周年时拍的,照片里林悦和苏然站在中间,两边是集团的老员工和青山村的代表,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悦然啊,你上次让我统计的村里闲置土地,我都整理好了,”林建国从抽屉里拿出一个蓝色的笔记本,翻开递给林悦,“一共是三十二亩,大多在山脚下,以前种玉米产量低,现在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基本都荒着。”
林悦接过笔记本,上面的字迹工整,每块地的位置、面积、土壤情况都记得清清楚楚。她翻到最后一页,看到角落里写着一行小字:“老王家的两亩地,他儿子想用来盖房子,不愿意流转。”
“爸,是不是因为补偿的事没谈拢?”林悦抬头问道。
林建国叹了口气:“可不是嘛。老王儿子在城里打工,说以后要回村养老,想把地留着盖个小二楼。咱们给的流转费是每年每亩八百块,比种玉米划算多了,但他就是不同意,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土窝’。”
苏然放下手里的茶杯,轻声说:“其实也能理解,农民对土地的感情不一样。要不咱们换个思路,比如帮他规划一下宅基地,在不影响公路和种植基地的前提下,满足他的需求?”
林悦点了点头,心里已经有了初步的想法。她起身走到窗边,看着院子里嬉戏的几个孩子——那是村民家的孩子,穿着干净的羽绒服,手里拿着彩色的气球。想起自己刚穿越过来时,村里的孩子大多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冬天连棉鞋都没有,她不禁感慨,这几十年的变化,就像一场漫长的梦。
“妈,我去看看奶奶!”晓语蹦蹦跳跳地跑进厨房,不一会儿就传来祖孙俩的笑声。
林悦回头看向苏然,他正低头看着笔记本上的土地分布图,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的身上,鬓角的白发格外显眼。这些年,他们一起经历了工厂的滞销危机、竞争对手的恶意打压、新领域的开拓难题,却始终相互扶持,从未放开过彼此的手。
“在想什么?”苏然抬头,刚好对上林悦的目光,眼底满是温柔。
“在想,咱们刚认识的时候,你还是个戴眼镜的知青,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林悦笑着回忆,“那时候我怎么也想不到,咱们以后会一起做这么多事。”
苏然放下笔记本,走到林悦身边,轻轻握住她的手:“我也没想到,当年在集市上遇到的那个卖蔬菜的小姑娘,会成为我一生的伴侣,还能带领这么多人过上好日子。”
两人相视一笑,不需要太多言语,彼此的心意早已了然。
下午,林悦和苏然去了村委会,和村支书、村主任还有几个村民代表一起商量公路和种植基地的事。会议室里生着煤炉,暖烘烘的,墙上挂着“青山村乡村振兴规划图”,红色的线条勾勒出未来的发展蓝图。
“公路要是能修通,咱们村的土特产就能更快运出去,游客也能更容易进来,”李大叔激动地说,“到时候咱们可以搞农家乐,卖山野菜、土鸡蛋,让村民们多一份收入。”
“种植基地那边,咱们计划种蓝莓和猕猴桃,都是适合山区气候的,”林悦打开带来的资料,“悦然集团会提供种苗和技术支持,成熟后负责收购,这样村民们不用担心销路。”
村民们纷纷点头,眼里满是期待。只有坐在角落里的老王皱着眉头,一言不发。
林悦看在眼里,主动开口:“王叔,您有什么想法,也说说吧。大家都是为了村里的发展,有问题咱们一起解决。”
老王抬了抬头,黝黑的脸上满是纠结:“悦然啊,不是我不支持村里的事,只是那两亩地是我家的根,我儿子想盖房子,也是怕以后回来没地方住。”
“王叔,我理解您的心情,”林悦温和地说,“咱们可以这样,您家的地如果愿意流转,我们可以帮您在村东头规划一块宅基地,那里靠近水源,交通也方便,盖房子正好。而且宅基地的审批手续,我们可以帮忙跑,您看怎么样?”
老王愣了一下,显然没料到林悦会这么说。村支书连忙补充:“村东头那片地是村里预留的宅基地,之前就想分给有需要的村民,只是一直没定下来。王叔,你要是同意,这事儿咱们现在就能定!”
老王脸上的纠结渐渐散去,他搓了搓手,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那……那流转费还按之前说的算?”
“当然算,而且如果您愿意在种植基地干活,每月还能拿两千块的工资,比在城里打工也差不了多少,”林悦笑着说,“这样您儿子以后回村,既能住上新房,也能有份稳定的收入,多好啊。”
老王终于露出了笑容:“好!好!我同意!悦然,还是你考虑得周到!”
会议室里顿时响起了掌声,之前的分歧迎刃而解。大家又讨论了公路的施工时间、种植基地的种苗发放等细节,一直到傍晚才结束。
晚上,村委会的院子里摆了五桌酒席,村民们自带碗筷,围坐在一起,热闹得像过年。桌上的菜大多是村里的土特产——炖鸡汤、炒鸡蛋、凉拌山野菜、红烧肉,还有悦然集团生产的果汁和点心。
林悦和苏然挨桌敬酒,村民们纷纷站起来,举着酒杯,脸上满是感激。
“悦然,谢谢你啊,要不是你,咱们村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修上公路呢!”
“苏总,你们集团的果汁真好喝,我孙子天天吵着要喝!”
“以后咱们村也能搞旅游了,再也不用愁土特产卖不出去了!”
林悦看着眼前的景象,眼眶有些湿润。她想起自己刚穿越过来时,面对的是贫瘠的土地、刻薄的家人和艰难的处境,是神秘空间给了她希望,是苏然给了她支持,是村民们的信任给了她力量。如今,她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还能带领更多人过上好日子,这大概就是她穿越到这个时代的意义吧。
晓语和村里的几个孩子一起在院子里放烟花,绚烂的烟花在夜空里绽放,照亮了每个人的笑脸。林建国和李大叔坐在一旁,喝着酒,聊着村里的往事,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
苏然轻轻揽住林悦的肩膀,在她耳边轻声说:“你看,一切都会越来越好的。”
林悦点了点头,抬头望向夜空。烟花还在绽放,远处的青山在夜色里若隐若现,公路的轮廓已经在规划图上清晰可见,种植基地的种苗即将运抵,村民们的脸上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她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等着她和苏然,还有更多的事情需要他们去做——比如帮助更多的村庄发展特色产业,比如培养更多的农村人才,比如让“乡村振兴”的种子在更多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但她并不害怕,因为她身边有苏然,有家人,有支持她的村民,还有那颗从未改变的初心。就像当年在黑市上卖出第一份蔬菜时一样,她依然充满了力量,依然相信,只要努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
夜色渐深,酒席渐渐散去,村民们带着满足的笑容回家了。林悦和苏然并肩走在村里的小路上,月光洒在地上,留下长长的影子。远处传来几声狗吠,近处是村民家里传来的电视声和笑声,一切都那么宁静而美好。
“明天,咱们去看看种植基地的选址吧?”苏然轻声说。
“好啊,”林悦笑着说,“顺便去后山看看,我记得那里有一片野生的蓝莓,说不定能用来培育新品种。”
“还是你考虑得周到。”苏然握紧了林悦的手,两人相视一笑,继续向前走去。
月光下,他们的身影渐渐远去,却在青山村的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而这片土地上的故事,还在继续——关于奋斗,关于爱情,关于梦想,关于一个穿越而来的女子,如何在八十年代的中国,书写出属于自己的传奇。
回到家中时,奶奶还在灯下缝补晓语白天弄脏的外套,见两人进门,连忙起身热了碗红糖姜茶:“夜里风大,喝碗暖身子。”林悦接过搪瓷碗,温热的姜茶顺着喉咙滑下,暖意从心口蔓延到四肢。苏然则坐在一旁,和林建国核对明天去种植基地的路线,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需要确认的细节——哪里需要平整土地,哪里要修建灌溉水渠,哪里该设置育苗棚。
晓语早已睡熟,小脸上还带着放烟花时的笑意。林悦轻轻替她掖好被角,目光扫过窗外。月光下,老槐树的枝桠静静伸展,远处的山影沉默而温柔。她知道,明天又是充满忙碌的一天,但这份忙碌里藏着希望,藏着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也藏着她与苏然共同守护的初心。
夜渐深,屋内的灯光渐渐熄灭,只有月光依旧洒在青山村的每一寸土地上,仿佛在静静见证着这片土地上即将绽放的新的生机,也见证着林悦一家与村民们携手奔赴的,更加明亮的未来。
《穿越到八零年代小山村》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皮皮读书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皮皮读书!
喜欢穿越到八零年代小山村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穿越到八零年代小山村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