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烤店里的热气在玻璃窗上凝成更厚的水雾,桌上的火锅依然咕嘟作响。
但围坐的众人却安静了下来,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李扬身上。
宋轶的疑问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扬子,听你这么一说,似乎最后能决定《南京照相馆》命运的,还是电影局的审查和立项意见。”
“路川他们再怎么鼓动舆论,最终拍板的还是电影局。”
“电影局总不会明显偏袒他们吧?”
李扬缓缓放下酒杯,指尖在杯沿轻轻划过。
“正常情况下,电影局乐于见到市场繁荣”他平静地说。
“同一个题材有多部影片竞争是好事,他们不会刻意偏袒谁。”
“无论上是大制作还是小成本,本质上无所谓。”
他话锋一转,声音低沉下来:“但是,今年是南京纪念70周年。这是一个极其特殊、敏感的历史节点。”
桌上顿时安静下来,连王紫逸都停止了咀嚼。
“电影局需要有一部乃至几部‘南京题材’的电影在此时上映,”李扬继续道,“以回应社会情感和历史纪念的需要,这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他环视众人,眼神锐利:“他们最不愿意看到的,是在这样一个特殊时节,主打‘南京’牌的电影在票房或口碑上遭遇惨败。那将引发更大的舆论风波和质疑。”
陈小纭小声问:“所以他们会特别谨慎?”
“比任何时候都谨慎。”李扬点头。
“结合前几年某些大片的失利,以及一部分人对国内电影市场容量的错误判断。”
“决策层内部很可能形成一种保守的共识:国内电影市场有限,同一年可能养不活两部以上的南京题材重磅电影。”
“强行都上,可能导致双输。”
宋轶若有所思:“所以他们会选择最稳妥的那个?”
“正是如此。”李扬的指尖轻轻敲击桌面。
“在这种思维下,电影局一种‘理性’的选择可能就是:挑选一个看起来‘资质最好’、‘成功率最高’的项目,然后为其保驾护航,集中资源把它做大做强。”
王紫逸忍不住插话:“那他们肯定选路川的《南京!南京!》吗?大投资、大明星、大导演......”
“从纸面上看,确实如此。”李扬承认道。
“巨大的投资规模在传统观念里意味着更精良的制作、更强大的宣传,似乎抗风险能力更强。”
“明星阵容被视为票房的直接保证。”
“路川的知名度和过往成绩在官方评价体系里也仍具分量。”
他顿了顿,声音里带着一丝讥讽。
“所以,某种程度上,路川团队和电影局内部一部分基于保守心态的决策者,在‘必须推出一部成功的南京大片’这个表层目标上,达成了一种暂时的‘统一’。”
王紫逸顿时慌了:“那怎么办?我们这不是还没上场就被判出局了?就这么坐以待毙?”
“坐以待毙?当然不。”
李扬冷静地回答,“但我们要明白,硬碰硬地去告状、去喊冤,效果有限。”
他环视一圈,看到众人困惑的表情,继续说着。
“第一个办法,是设法让《南京!南京!》在电影局眼里变得‘不合适’。”
“但这很难。”
“不是去抓他们的小辫子,而是要改变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改变那些手握决策权的人对‘什么是好电影’、‘什么电影能成功’的固有认知。”
“这比改变一个路川难多了。”
宋轶轻声问:“那第二个办法呢?”
李扬眼中闪过锐利的光芒:“第二个办法,才是我们真正的破局点。”
他身体前倾,压低声音:“我刚才说了,他们的目标是‘统一’的,更是脆弱的。”
“路川的真正目标是独占市场,独吃红利。”
\"而电影局的终极目标,是有一部‘南京题材’电影能成功。”
“至于这部片子是不是路川拍的,是不是大投资,其实并不重要——只要它能成功完成任务。”
众人恍然大悟,王紫逸猛地拍了一下大腿:“所以如果路川的片子不行......”
“那么电影局就会急需一个‘plan b’。”
李扬接过话头,“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这个关键时刻,让所有人发现,《南京照相馆》不仅仅是另一个选择。
而是在艺术完成度、历史责任感、以及最关键的——与观众情感共鸣上,都远超《南京!南京!》的、唯一的‘正确答案’。”
他看向窗外的夜色,声音坚定:“我们要让自己成为那个最可靠、最不会出错的选择。”
王紫逸仍然有些担心:“但那得等到什么时候?万一他们不给我们这个机会呢?”
“所以当前的舆论战,我们要打,但不是为了立刻扳倒谁。”
李扬解释道,“而是要持续发出我们的声音,守住我们的阵地,让《南京照相馆》这个名字和‘好评’、‘期待’关联在一起,不断积累我们的信用和口碑砝码。”
他的目光投向远处,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
“同时,最核心的武器,依然是电影本身。”
“我们必须把《南京照相馆》打磨到极致,让它无懈可击,让它真情动人。”
“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一把抓住。”
宋轶轻轻握住李扬的手:“我相信我们能做到。”
李扬反握住她的手,看向在场的每一个人。
“这不是一场速战速决的战斗,而是一场关于观念、关于耐心、关于实力的长远较量。”
“但我相信,当观众的声音足够响亮,当我们的作品足够优秀,任何壁垒都将不攻自破。”
窗外,北京的冬夜依然寒冷,但烧烤店内的这群年轻人心中却燃起了熊熊烈火。
他们明白了自己的方向,也看清了前方的道路。
虽然艰难,但并非不可逾越。
青锋影业的第一次股东大会在深夜散去,每个人心中都带着新的思考和决心。
他们知道,接下来的路不会平坦,但他们已经做好了准备。
在寒风中,李扬和宋轶并肩走在最后。
望着伙伴们远去的背影,李轻声道:“他们会发现,最大的威胁从来不是外部的竞争,而是内心的恐惧和思维的定式。”
宋轶靠紧着他:“而你,就是要打破这种定式。”
李扬没有回答,但嘴角扬起一抹自信的微笑。
破局之策已经定下,接下来就是执行的时间了。
而他对自己的团队,对自己的电影,有足够的信心。
还有那本《南京照相馆全运作指南》,书写和制作已经进入尾声,有关电影工业化和小作坊电影的讨论,是时候出现了。
观念的壁垒固然坚固,但真诚和品质,终将开辟出一条通向观众内心的道路。
喜欢整顿华娱:我先开刀路川太郎!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整顿华娱:我先开刀路川太郎!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