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场秋日的小病,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漾开的涟漪久久未散。并非惊涛骇浪,而是将某种温情与亲昵,更深地织入了彼此生活的经纬。陆远航身上那种冷硬的、属于军营的疏离感,在沈玥的画室里,被一点点软化,融化成具体而微的守护。
病好后,他果然找人来彻底检修了画室的老旧暖气和管道,确保不会再有着凉的风险。他甚至带来一个部队配发式的、容量巨大的保温壶,每天过来时,里面总是装满了他从食堂打来的、据说对气肺好的润燥汤水,或者是他根据某个养生食谱、笨拙尝试熬煮的银耳雪梨。
“陆连长,你现在都快成我的生活助理了。”沈玥捧着那杯温度恰到好处的汤水,看着他在画室里检查窗户密封条的背影,忍不住打趣。
他闻言转过身,脸上没什么表情,眼神却温和:“职责所在。”
这次,他用这四个字来定义他对她生活的照料,带着一种理所当然的认真,让沈玥的心尖像是被羽毛轻轻搔过,泛起细密的暖意。
沈玥的“痕迹”系列进入最后阶段,她开始尝试更大胆的构图和更抽象的表达。一幅名为《根》的作品,她画了交错盘绕的、巨大而苍劲的植物根系,深扎于斑驳的岩石缝隙之中,根系与岩石的纹理相互纠缠,难分彼此,充满了顽强的生命力与时间沉淀的力量。
陆远航看到这幅画的初稿时,沉默地凝视了很久。
“像侦察兵在复杂地形构筑的隐蔽工事,”他最终评价道,角度依旧独特而专业,“根基牢固,才能经得起冲击。”
沈玥先是愣了一下,随即莞尔。他总是能用他世界的语言,精准地解读她试图表达的内核。这种跨越领域的理解,比任何艺术评论家的赞美都更让她感到欣喜。
“那你看这里,”她指着画面中心一处根系与岩石结合最紧密的地方,“这里的层次,是不是和你上次画的片麻岩构造有点像?”
他凑近细看,点了点头,很自然地拿起旁边一支炭笔,在画稿的空白处,再次快速勾勒了几笔,强化了那种相互嵌入、支撑的力学结构。
“这样,根基更稳。”
他的补充精准而有效,沈玥依言修改,画面的张力果然提升了一个层次。他们之间的交流,早已超越了最初的“技术咨询”,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创作”。他的严谨逻辑与她的感性表达,如同画中盘绕的根与岩,找到了奇妙的共生点。
一个周末的傍晚,陆远航结束工作过来,手里除了那个标志性的保温壶,还提着一个工具箱。
“你那个放颜料的多宝格,有个榫卯有点松动,我看看。”
沈玥讶然,那个老旧的黄花梨多宝格是她淘来的,有个暗榫确实有些活动,她一直没太在意,没想到他竟观察到了。
他脱下外套,卷起袖子,露出结实的小臂,就在画室中央的地板上摊开工具,开始检修。他做事极其专注,测量、敲打、加固,动作利落精准,带着一种工匠般的沉稳。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为他认真的侧影镀上一层金边,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
沈玥没有打扰他,只是坐在不远处,支着画板,悄悄画下他此刻的样子——不再是军人,更像一个专注的匠人,沉浸在手艺的世界里。画笔沙沙,勾勒着他微蹙的眉峰,紧抿的唇线,以及那双稳定操纵工具的手。
当他终于加固好最后一处榫卯,用手掌抚过光滑的木料,确认稳固无误后,才抬起头,正好对上沈玥含笑的眼眸和画板上那个专注的“匠人陆远航”。
他微微一怔,随即有些不自然地别开视线,耳根微红,开始沉默地收拾工具。
“画得不像。”他低声说,语气里听不出情绪。
“我觉得很像,”沈玥放下画笔,走过去,递给他一张湿纸巾,“谢谢陆师傅。”
他接过纸巾,擦了擦手,目光落在那个焕然一新的多宝格上,又看了看画板上那个不一样的自己,最终将视线移回沈玥带着笑意的脸上。他没有说话,只是伸出手,轻轻握了握她的肩膀,力道沉稳,带着完成一项重要任务后的踏实与满足。
画室里,颜料的气息混合着淡淡的木屑清香,窗外华灯初上。他们没有出去吃饭,而是用他带来的保温壶里的汤,和她之前包的、冻在冰箱里的饺子,煮了一顿简单却无比温馨的晚餐。
饭桌上,他们聊着那幅《根》的最终调整方案,聊着部队里即将到来的冬季拉练,聊着画廊下个季度的展览计划。话题琐碎而日常,却充满了烟火人间的踏实感。
饭后,他主动去洗了碗。沈玥站在厨房门口,看着他高大挺拔的背影站在水池前,与水龙头和碗碟“搏斗”,水流声哗哗,伴随着碗碟轻微的碰撞声,构成了一首平凡却动人的生活协奏曲。
她忽然意识到,爱并非总是星空下的浪漫,或是危难时的守护。更多的时候,它藏在一碗温热的汤水里,在一个被悄悄修好的榫卯里,在并肩讨论一幅画的专注里,在共享一顿家常便饭的宁静里。
他们的感情,没有轰轰烈烈的誓言,却在这日复一日的共同构筑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如同那幅《根》,于无声处,紧密缠绕,深植于彼此生命的岩层之中,坚韧而不可分割。
温水早已化为血脉,无声流淌,滋养着每一个看似平常却弥足珍贵的日常。
喜欢他的指尖江山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他的指尖江山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