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门刑场的欢呼声渐渐远去,大明内外肃清的安稳气息,如同暮春的细雨,浸润着京师的每一寸土地。镇国公府书房内,赵烈正对着系统面板凝神思索,新任务的目标宏大而艰巨,尤其是近代枪械的规模化生产,仅靠现有工匠的技艺,显然还有不小的差距。
他再次沉入系统空间,指尖轻点光屏,调出“技术评估”功能。系统立刻启动分析程序,无数数据流飞速闪过,最终形成一份详细的评估报告:
【大明当前技术水平评估】
1. 冶炼技术:现有熟铁、铸铁冶炼工艺落后,无法产出高纯度、高强度的优质钢材,难以满足枪械枪管、枪机等核心部件的材质要求;
2. 机械加工:缺乏精密加工设备,手工打磨精度有限,膛线加工、部件装配等关键工序难以达到设计标准;
3. 工匠技能:工匠多依赖经验传承,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对近代机械原理、力学结构认知为零;
4. 生产管理:作坊式生产效率低下,无标准化流程,质量管控缺失,难以实现规模化量产。
【结论】:当前技术水平距规模化生产近代枪械仍有较大差距,需从人才培养、技术引进、设备改良三方面同步推进。
赵烈看着评估报告,眉头微蹙。他深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合格的工匠和技术,再好的图纸也只是废纸一张。正当他思索对策时,系统的提示音再次响起,语气中带着几分笃定:
“宿主无需担忧,针对大明当前技术短板,系统已启动专项支援方案。结合宿主需求与大明实际,定向生成三十名高级技术专精人才,涵盖冶金、机械、化工、工程等核心领域,配备系统特制基础教学设备与工具,不日将通过空间传送抵达宿主指定地点。”
系统顿了顿,补充道:“该批人才为系统能量凝聚生成,无过往记忆与外部关联,核心指令为‘绝对忠于宿主赵烈’,优先级高于一切,将全力执行宿主下达的技术研发、人才培训、生产指导等各项指令,助力大明快速提升科技水平。”
“系统生成的专属人才?还能100%忠心?”赵烈心中大喜过望,这比从未来抽调人员更为稳妥,既无需担忧身份暴露,更能完全放心交付核心技术,“系统,他们何时能到?抵达后是否需要特殊适配?”
“宿主放心,技术人才将于三日后亥时抵达镇国公府后院空地,传送过程隐蔽无迹,不会引起任何人察觉。”系统回复道,“人才已预设适配大明语言、服饰与基础礼仪,无需额外磨合,只需提供基础食宿与办公场地即可。此外,每人配备系统绑定的便携式教学终端,内含海量适配大明当前水平的技术资料,可直接用于教学与研发,且终端数据仅宿主有权调取查看。”
赵烈悬着的心彻底放下,有了这批绝对忠心的专属技术人才,枪械生产、技术革新不仅有了核心支撑,更能最大程度保障技术机密不外泄。但他随即想到,技术的传承远比引进更为重要,若只依赖系统生成的人才,而非培养大明本土的技术力量,大明的科技发展终将受制于人。
一个念头在他心中愈发清晰:必须建立专门的学府,系统培养本土技术人才,让格物之学(即近代科学)在大明落地生根、薪火相传。他立刻起身,决定即刻入宫面圣,奏请设立格物学院。
此时的乾清宫内,崇祯皇帝正与范景文商议赈灾事宜,听闻赵烈求见,当即宣他入内。
“镇国公急匆匆入宫,可是有要事禀报?”崇祯放下手中的奏折,语气温和。
赵烈躬身行礼,开门见山:“陛下,臣今日入宫,是为奏请设立‘格物学院’一事。”
“格物学院?”崇祯眼中闪过一丝疑惑,“何为格物?此学院与寻常学堂有何不同?”
“回陛下,”赵烈缓缓解释道,“格物一词,源自《大学》‘致知在格物’,臣所言格物学院,并非研习经史子集,而是专门传授算学、力学、冶金、机械、化工等实用之学,培养精通技艺、擅长革新的专业人才。如今大明虽平定内乱,但边防仍需强兵,民生仍需发展,而这一切,皆离不开先进的技术与人才。”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此前臣与工部张凤翔大人商议军械革新,虽有精妙图纸,却受制于工匠技艺与技术水平,难以量产。若能设立格物学院,系统培养本土人才,再辅以专精名师指导,不出数年,大明便能拥有大批自己的技术人才,无论是军械制造、水利兴修,还是农桑改良、工商业发展,都将受益无穷。”
范景文闻言,心中一动,附和道:“陛下,镇国公所言极是。如今实务学堂虽已开设,但多侧重基础实务,缺乏高深技艺的传授。格物学院的设立,恰好能弥补这一空缺,与实务学堂相辅相成,为大明培养各类实用人才,实乃中兴之良策。”
崇祯沉吟片刻,目光中满是期许:“此事关乎大明长远发展,朕自然赞同。但不知这格物学院的院长与师资,该如何安排?招生又有何章程?”
“陛下圣明!”赵烈连忙回道,“关于院长人选,臣举荐内阁阁员史可法大人。史大人忠正耿直,学识渊博,且重视实务,体恤民情,由他主持学院事务,定能保证学院始终以‘为国育才’为宗旨,这比单纯的学识更为重要。”
“史可法?”崇祯点了点头,史可法的为人与才干,他早有耳闻,确实是合适人选,“那师资呢?此类格物之学,我大明并无精通之人,又该从何处寻觅名师?”
这正是赵烈早已想好的关键环节,他回道:“陛下放心,臣机缘巧合之下,得遇一批专精技艺的奇才,他们虽身世淡泊,却身怀绝技,且对大明忠心耿耿,自愿前来学院任教,传授技艺。他们不仅能教授理论知识,还能指导学生实践操作,确保学有所用。”
他并未提及系统生成之事,只以“机缘得遇的奇才”为托词,既符合情理,又能避免不必要的探究。崇祯虽有疑惑,但见赵烈信心满满,且此事对大明有利无害,便不再追问:“既然如此,朕准了!学院选址、经费、招生章程,你可与范首辅、史可法大人商议拟定,所需人力物力,朝廷全力支持。”
“臣谢陛下!”赵烈躬身叩谢,“至于招生章程,臣建议打破门第限制,无论寒门子弟、工匠后代,还是官宦子女,只要聪慧好学、有志于格物之学,皆可报名应试,择优录取。如此方能广纳贤才,避免人才流失。”
崇祯深表赞同:“就依你所言!打破门第,唯才是举,这才是中兴之道。朕会下旨,昭告天下,鼓励各方学子报考格物学院。”
当日下午,赵烈便前往史可法府邸拜访。史可法听闻朝廷要设立格物学院,且举荐自己担任院长,心中既惊讶又振奋。
“镇国公,格物之学闻所未闻,史某才疏学浅,恐难担此重任啊!”史可法虽心中向往,却仍有顾虑。
赵烈微微一笑:“史大人不必过谦。您忠正廉明,心怀天下,主持学院事务,能确保学院始终坚守‘为国育才’的本心,这比单纯的技艺传授更为重要。至于教学之事,自有专精名师负责,您只需统筹全局,监督办学方向,确保学子们不仅学技艺,更明忠义即可。”
他顿了顿,又道:“如今大明正值中兴之际,急需各类技术人才。格物学院的设立,关乎国家长远发展,史大人若能出任院长,便是为大明立下了不世之功。”
史可法心中的顾虑渐渐消散,眼中闪过坚定的光芒:“既然镇国公如此信任,陛下又寄予厚望,史某便不再推辞!定当竭尽所能,办好格物学院,为大明培养栋梁之才!”
两人随后商议了学院选址事宜,最终决定将学院设在京师西郊的一处闲置官邸,此处环境清幽,场地开阔,便于扩建校舍与实践工坊。经费方面,崇祯已下旨从内库拨款五万两白银,作为初期建设与运营资金;招生事宜则由吏部与礼部协同负责,拟定于三个月后正式开考。
与此同时,工部尚书张凤翔正带领工匠们全力推进机床打造与冶炼技术改良,但进展并不顺利。
“镇国公,这膛线加工机床的齿轮结构太过精密,工匠们按图纸打造了数次,要么咬合不严,要么强度不足,根本无法使用。”张凤翔一脸愁容地向赵烈禀报,“还有这炼钢之法,按您提供的方案改良后,炼出的钢材依旧杂质过多,强度远未达到要求。”
赵烈早已料到会有这样的情况,他安抚道:“张大人不必心急,技术革新本就非一蹴而就。再过三日,便有一批专精此类技艺的奇才前来相助,他们对这些工艺了如指掌,届时定能解决这些难题。”
张凤翔眼中闪过一丝希冀:“镇国公所言当真?若真有此等奇才,那军械革新便有希望了!”
“自然当真。”赵烈点头道,“在此之前,你可让工匠们先熟悉图纸,记下遇到的难题,待奇才到来后,便能有的放矢,更快上手学习。”
三日时光转瞬即逝,这夜亥时,镇国公府后院一片寂静,只有几名亲信卫兵暗中守卫。突然,后院空地上泛起一阵柔和的白光,光芒散去后,三十名身着大明常服、气质沉稳干练的男子出现在原地。他们皆手持统一制式的黑色木箱,眼神恭敬而坚定,见赵烈走来,齐齐躬身行礼,动作整齐划一。
为首一人身材高大,面容刚毅,声音浑厚有力:“系统专属技术团队队长林风,率三十名技术人员,参见宿主!我等已激活核心指令,愿誓死效忠宿主,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其余二十九人齐声附和:“誓死效忠宿主,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赵烈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种绝对的忠诚与默契,正是他此刻最需要的。他走上前,扶起林风,沉声道:“林队长不必多礼,欢迎各位到来。以后大家称呼我为镇国公即可,从今往后,我们便是并肩作战的同僚,共同为大明中兴效力。你们放心,只要恪守本分,专注技艺,我必保你们无忧。”
“谢镇国公!”林风直起身,眼中满是崇敬,“我等已接收系统传输的全部任务信息与技术资料,随时可投入工作。团队分为冶金、机械、化工、工程、教学五个小组,每组六人,各司其职,已做好万全准备。”
赵烈点了点头,将众人引至府中早已备好的独立院落安置——此处远离府中其他区域,既便于保密,也能让技术人员安心工作。随后,他与林风等人召开了紧急会议,详细部署后续工作。
“冶金组负责改良炼钢工艺,务必在最短时间内产出符合枪械制造要求的优质钢材;机械组负责改良加工设备,指导工匠掌握精密加工技巧,尤其是膛线加工机床的调试与使用;化工组负责优化火药配方,研制新型材料;工程组负责格物学院的扩建与实践工坊的建设;教学组负责编写教材、培训工匠,待学院开学后,承担核心教学任务。”赵烈沉声下达指令。
“谨遵镇国公吩咐!”众人齐声应道,没有丝毫迟疑。
赵烈补充道:“所有技术资料、研发进度,每日需向我汇报一次;涉及核心工艺与图纸,不得擅自外传,如有违反,按军法处置。”
“明白!”林风带头领命,“国公放心,我等核心指令包含保密协议,绝无泄露之虞。”
次日清晨,赵烈带着林风与冶金组、机械组的十二名技术人员,前往工部军械作坊。张凤翔早已在此等候,见到赵烈身后的十二人,虽见他们神色沉稳,却并无特异之处,心中不免有些疑惑,但还是连忙上前见礼。
“张大人,这位是林风队长,身后是专精冶金与机械技艺的奇才,今日特来协助你推进军械革新。”赵烈介绍道,“他们对各类工艺了如指掌,有任何难题,尽可与他们商议。”
张凤翔连忙拱手:“久仰各位奇才大名,如今工坊正遇难关,还望各位不吝赐教!”
林风回礼道:“张大人客气了,我等奉国公之命前来相助,自当全力以赴。请带我等查看现有设备与已打造的部件,以便快速定位问题。”
张凤翔连忙引着众人前往工坊。工坊内,工匠们正在忙碌,看到一行人前来,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好奇地打量着这些被镇国公称为“奇才”的人。
冶金组组长王磊拿起一块炼好的钢材,用手指摩挲片刻,又凑近闻了闻,随即说道:“张大人,这钢材杂质过多,是因为熔炉送风不足,燃料燃烧不充分,炉温未达冶炼标准,且缺乏有效除杂步骤。若要用于枪械制造,必须即刻改良熔炉结构。”
机械组组长陈明则走到正在打造的膛线加工机床旁,只用手轻轻推动导轨,又查看了齿轮咬合处,便精准指出问题:“这机床设计无误,但加工精度不足,齿轮齿面粗糙,导轨直线度偏差超过允许范围。需先制作专用量具校准,再改良加工工具,方能达到使用标准。”
张凤翔闻言,心中豁然开朗,此前工匠们摸索许久未能找到的症结,这些人一眼便看穿了,果然是奇才!他连忙说道:“还请各位奇才指点具体改良之法,工坊上下,全力配合!”
“张大人不必着急,”林风说道,“今日我等便开始指导工匠改良。王磊组长,即刻绘制熔炉改良图纸,现场指导工匠改造;陈明组长,带领组员制作量具,传授精密加工技巧。”
“遵命!”王磊与陈明齐声应道,立刻行动起来。
王磊拿起木炭笔,在巨大的木板上快速绘制熔炉改良图纸,一边画一边向围拢过来的工匠讲解:“这是改良后的鼓风式熔炉,增设二次送风通道,可让燃料充分燃烧,炉温能提升三成以上;炉底开设除杂口,冶炼时可实时清除废渣;顶部加装排烟罩,减少烟气对钢材的污染。”
他讲解得条理清晰,语言通俗易懂,即便工匠们从未听过“二次送风”这类词汇,也能通过图纸和他的手势明白原理。有工匠提出疑问:“先生,这二次送风通道如何安装?会不会影响熔炉稳定性?”
王磊耐心解答:“通道采用倾斜设计,与炉壁呈三十度角,既不影响结构稳定,又能让风直接吹向燃料核心区。稍后我会亲自指导你们安装,放心便是。”
陈明则带领机械组的技术人员,从带来的木箱中取出几样小巧的工具——这是系统特制的简易量具,随后指导工匠们仿制:“这是卡尺,可测量部件厚度、直径,误差不超过毫厘;这是水平仪,可检测导轨是否水平。先学会使用这些工具,才能保证加工精度。”
他亲自示范,将卡尺卡在一根铁条上,读数后向工匠们展示:“你们看,这根铁条标注厚度为一寸,但实际测量只有九分七厘,这样的误差,用于机床齿轮便会咬合不严。”
工匠们看得啧啧称奇,纷纷上手尝试,在技术人员的耐心指导下,很快便掌握了量具的使用方法。随后,陈明又指导他们打磨齿轮齿面,传授“逐点校准”的技巧:“每个齿面都要打磨光滑,用卡尺逐一测量,确保所有齿轮齿厚一致,这样才能咬合紧密,运转顺畅。”
赵烈与张凤翔站在一旁,看着工坊内热火朝天的景象,心中满是欣慰。张凤翔感慨道:“镇国公果然慧眼识珠!这些奇才不仅技艺精湛,教导也颇有章法,短短半日,工匠们便茅塞顿开,这比我们自己摸索数年还要管用!”
赵烈微微一笑内心想到:“这些奇才不仅能解决眼前的难题,还会系统传授技艺,培养更多本土工匠。日后格物学院建成,大明的技术人才将会源源不断。”
与此同时,格物学院的筹备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工程组的技术人员对学院旧址进行了详细勘察,制定了精准的扩建方案:保留原有主体建筑,增设三栋教学楼、两座实践工坊、一座图书馆与两栋宿舍;实践工坊内按不同专业划分区域,配备适配大明现有条件的熔炉、机床、工具台等设备;图书馆则规划收藏系统提供的各类技术书籍与教学资料,由专人看管,仅限学院师生查阅。
史可法每日都前往学院查看建设进度,与工程组组长周涛商议细节。“周先生,这实践工坊用于冶炼、机械加工,会不会有安全隐患?学生们年纪尚轻,若操作不当,恐生意外。”史可法看着图纸,担忧地问道。
周涛恭敬回道:“史院长放心,镇国公早已叮嘱过安全事宜。工坊内设置了通风系统、防火沙、防护挡板等设施,且每个区域都将配备专门的指导老师,学生操作前必须先学习安全规范,考核通过后方可动手实践。另外,工坊与教学楼保持五十步距离,避免噪音干扰教学。”
史可法点了点头,心中的顾虑消散不少:“如此甚好。学院既要培养学生的技艺,也要保证他们的安全。招生之事,吏部与礼部已拟定章程,不日便会昭告天下,想来会有不少学子报名。”
教学组的技术人员则在抓紧时间编写教材,将系统提供的近代科学知识转化为大明学子能够理解的内容。教学组组长苏敏向史可法汇报:“史院长,我们编写的教材分为基础与专业两部分,基础部分包含算学、力学常识,专业部分则分为冶金、机械、水利、农桑等方向。教材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结合大明当下的生产实际与民生需求编撰,例如在农桑篇中加入新式农具的改良图纸与使用方法,水利篇中详细拆解水车、堤坝的修筑技巧,确保学子学完便能应用于实务。
史可法翻阅着手中的教材初稿,只见书页上不仅有清晰的图文注解,还标注着“实操步骤”“易错点警示”等字样,比寻常经籍更为实用易懂,不由得赞许道:“苏先生考虑周全,如此教材,方能让学子真正学有所获。待学院开学,还需劳烦各位先生悉心教导,为大明培育出真正的实用之才。”
“史院长放心,”苏敏躬身应道,“我等承蒙镇国公信任,必当倾尽全力传授技艺,不负陛下与院长的厚望。”
时光荏苒,三个月的筹备期转瞬即逝。格物学院的扩建工程已近尾声,崭新的教学楼青砖黛瓦,实践工坊内设备一应俱全,图书馆也已收纳了数千册技术书籍与图纸,静静等候着学子们的到来。
这一日,正是格物学院开考之日。京师西郊的学院门前,人声鼎沸,数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考生齐聚于此,既有身着粗布衣衫、背着行囊的寒门子弟,也有穿着绸缎、由仆从陪同的官宦子女,还有不少皮肤黝黑、带着工具痕迹的工匠后代。他们虽出身各异,眼神中却都带着对知识的渴望与对未来的期许。
考场设在学院的大操场上,数十排桌椅整齐排列,监考官员由吏部、礼部官员与史可法亲自担任,赵烈也亲自到场巡查。考题分为三部分:笔试考算学与格物常识,实操考简单的工具使用与动手能力,最后还有一场策论,让考生阐述对“格物之学如何兴邦”的见解。
考场上,考生们各展其才。笔试环节中,有的考生对着算学题凝神苦思,有的则提笔疾书,显然对基础常识早有涉猎;实操环节里,工匠后代们显得得心应手,熟练地使用量具测量、打磨木材,而寒门子弟与官宦子女虽略显生疏,却也学得格外认真;策论环节中,有考生主张“格物当以强军为先”,有考生认为“格物应重民生改良”,字里行间皆是对大明中兴的期盼。
赵烈漫步在考场中,看着一张张年轻而坚定的脸庞,心中感慨万千。这些学子,便是大明科技未来的火种,只要悉心培育,终将燎原。
考试结束后,阅卷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史可法与教学组的技术人员共同审阅试卷,秉持“唯才是举”的原则,不看出身、不徇私情,逐一对考生的成绩进行评定。
三日后,录取榜单在学院门前张贴而出,三百名考生成功入选。榜单前,有人欣喜若狂,有人虽有失落却也眼神坚定,约定来年再考。此次录取的考生中,寒门子弟占六成有余,工匠后代占三成,官宦子女仅占一成,真正践行了“打破门第”的招生宗旨。
开学之日,天朗气清。三百名新生身着统一的藏青色校服,整齐地站在学院的操场上,精神抖擞。崇祯皇帝亲自驾临,范景文、赵烈、史可法等重臣悉数到场,还有不少京师百姓闻讯赶来围观,想看看这新奇的格物学院究竟是何模样。
崇祯皇帝登上高台,目光扫过台下朝气蓬勃的新生,语气激昂:“今日格物学院开学,乃是大明千年未有之盛事!朕自登基以来,深知国之强盛,离不开兵甲之利、民生之安,而这一切,皆赖于技艺之精、人才之众。你们是格物学院的第一届学子,也是大明中兴的希望!朕不求你们个个成为经天纬地之才,但求你们勤勉治学、精益求精,以所学技艺报效国家、造福百姓,莫负今日之所学,莫负大明之栽培!”
台下新生们深受鼓舞,齐声高呼:“不负陛下厚望!不负大明栽培!”
欢呼声震彻云霄,引得围观百姓也纷纷鼓掌喝彩。
随后,崇祯皇帝亲自为史可法颁发院长聘书,史可法躬身接过,声音铿锵:“臣定当恪守职责,督办学府,与各位先生一同教导学子,让格物之学在大明生根发芽,为陛下、为大明培育栋梁!”
赵烈也走上高台,向新生们介绍了学院的师资与课程设置:“学院聘请的名师,皆是身怀绝技的奇才,将从基础的算学、力学教起,逐步深入冶金、机械、水利、农桑等专业。学院崇尚‘知行合一’,既要钻研理论,更要勤于实践,希望你们珍惜时光,互帮互助,共同成长。”
话音刚落,教学组的苏敏等六名技术人员上前一步,向新生们拱手行礼,他们将担任学院的核心授课老师,开启学子们的格物之路。
开学仪式结束后,新生们按专业分班,正式开始了学习生涯。课堂上,技术人员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深奥的科学原理,辅以实物演示与图纸解析,让学子们豁然开朗;实践工坊里,学子们亲手操作熔炉、机床,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打磨零件、组装工具,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图书馆内,学子们争相借阅书籍,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
与此同时,工部军械作坊的技术革新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冶金组的指导下,工匠们成功改良了熔炉,炼出了高纯度、高强度的优质钢材,解决了枪械核心部件的材质难题;机械组则带领工匠们校准了膛线加工机床,制作出了精度达标的齿轮与导轨,机床终于能够稳定运行。
这一日,张凤翔兴冲冲地来到镇国公府,向赵烈禀报:“镇国公,大喜啊!在林风队长等人的指导下,我们成功造出了第一支近代步枪!不仅射程远超传统火铳,精准度也大大提升,完全符合您提供的图纸标准!”
赵烈闻言,心中大喜,立刻随张凤翔前往工部军械作坊。作坊内,一支崭新的步枪静静摆在案上,枪身光滑流畅,枪管刻有精密膛线,散发着金属的冷光。林风正带领技术人员与工匠们进行最后的调试。
“镇国公,这是按您的要求打造的近代步枪,有效射程可达三百步,装填速度比传统火铳快两倍,且故障率极低。”林风见赵烈到来,连忙上前禀报,“目前已掌握标准化生产流程,只要钢材供应充足,每月可量产五百支。”
赵烈拿起步枪,手感沉重却不失称手,他拉动枪栓,动作顺畅,瞄准远方,心中感慨万千。有了这支枪,有了规模化生产的能力,大明的军事实力将迎来质的飞跃。
“好!做得好!”赵烈赞道,“林风,张大人,你们辛苦了。后续要加快量产速度,同时让教学组将枪械制造的基础技艺纳入格物学院的课程,培养更多本土枪械工匠。”
“谨遵镇国公吩咐!”林风与在场技术人员齐声应道。
张凤翔也激动道:“镇国公,有了这些利器,再加上格物学院培养的人才,大明边防定能固若金汤,中兴指日可待啊!”
赵烈望着窗外,京师的天空一片澄澈。系统生成的技术人才忠心耿耿,格物学院的学子茁壮成长,军械革新成效显着,大明的中兴之路,已然铺就。但他深知,这只是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技术需要研发,更多的人才需要培养,更多的挑战需要面对。
他转身看向林风,眼神坚定:“通知各组,按计划推进后续工作。冶金组继续优化炼钢工艺,机械组研发更先进的加工设备,化工组加快新型火药的研制,工程组规划新的工坊与学院扩建,教学组务必把格物之学的根基打牢。我们的目标,是让大明不仅成为天朝上国,更成为科技强国,让华夏的文明之光,照亮更远的未来!”
“誓死追随镇国公,共创大明盛世!”林风与在场的技术人员齐齐躬身,声音坚定而有力,回荡在作坊之中,也回荡在大明中兴的壮阔征程之上。
喜欢大明铁骨:系统在手,逆势铸神州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大明铁骨:系统在手,逆势铸神州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