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七章 都有份
开封城东南隅新落成的民生坊前,王老铁正与几位江南工匠一同打磨坊门的最后一道工序。门框上耕织传家四个大字刚劲有力,门楣上悬着灵州蒙学孩童们亲手织就的天下安锦缎,在初夏的微风中轻轻摇曳。
坊内一条青石板路两侧,张阿婆的粥铺分号飘来阵阵粥香,王老铁的匠坊里锤声叮当,阿古拉的西域货栈前商旅云集,陈三姑的惠民医馆支棚前排着长队。这方寸之地,浓缩了大明初定的市井烟火。
按灵州的老法子熬,多放红枣!开业当日,张阿婆身着簇新的青布衫,正忙着指挥伙计往粥桶里添加灵州特产的青稞。粥铺前早已排起长龙,有扛着锄头的农户,有挽着裤腿的船工,还有牵着骆驼的西域商队伙计。阿古拉穿梭其间,用汉回双语高声维持着秩序:大伙儿别急,人人都有份!
赵正携柳萱、苏琬琬微服私访至此,恰见王老铁在匠坊前向围观的农户展示新制的三用犁。这犁具既能翻耕旱地,又可耙平水田,还能松土护桑,引得众人啧啧称奇。
陛下,王老铁抹了把额头的汗水,指着犁柄上錾刻的字,语气里透着自豪,这新犁比旧犁省力三成,江南湖广的农户都等着订货呢!每把犁都刻着国号,就是要让大伙儿知道,这是大明的好犁,能种出好收成!
医馆支棚前,陈三姑正为一名老船工把脉。柳萱在一旁熟练地分拣药包。老丈,您这是常年拉纤落下的腰疾。陈三姑边说边示范推拿手法,按这几个穴位,能缓解疼痛。老船工连连点头:多谢陈大夫,多谢皇后娘娘!如今有了医馆,真是赶上好时候了!
赵正走到坊中央的民生碑前驻足。碑文镌刻着新政成果:流民安居两千三百户,粮产增四成,医馆覆盖十八州,商路通十四国。每一行字旁都印着百姓代表的手印,张阿婆、王老铁、阿古拉的手印赫然排在前列。
这碑不是给朕立的。赵正轻抚碑面,对身旁的赵普说道,是给天下百姓立的。他转头对赵普道:新政能有今日,多亏了石守信护境、慕容芷肃奸、苏琬琬兴农、萨琳娜固海,更要感谢这些百姓代表的鼎力相助。往后论功行赏,这些有功之人都要名留青史。
赵普躬身应道:陛下圣明。臣正在整理功臣名录,除了文臣武将,理应将张阿婆、王老铁这样的民生功臣一并列入,他们虽无官职,却为大明立下汗马功劳。
正说话间,端着粥碗的张阿婆路过,闻言连忙摆手:陛下,老身可不敢当这表彰!能看着百姓有饭吃、有活干,比什么都强!能在开封开粥铺,就是朝廷给老身的最大恩典了!
赵正接过粥碗,啜了一口,熟悉的灵州味道让他心头一暖:阿婆,这表彰不是给您一个人的。他语重心长地说,是要让天下人都知道,只要为大明民生出力,无论官民,朝廷都不会忘记。
暮色渐浓时,民生坊依然人声鼎沸。匠坊里,王老铁仍在耐心讲解犁具用法;货栈前,阿古拉与中原商队洽谈正欢;医馆旁,柳萱和陈三姑的义诊摊前依旧排着长队。赵正立于坊门,望着这热闹祥和的景象,心中豁然开朗——这民生坊,才是大明真正的。这里没有森严的等级,只有百姓的笑脸;没有繁复的礼仪,只有实在的烟火。
(第三百零七章 完)
喜欢雪月大明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雪月大明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