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三章 荐举选官
洪武元年三月的吏部衙署,窗棂外飘着汴河漕渠送来的新柳絮,案上却摆着两摞截然相反的簿册 —— 左侧是旧唐遗留的官员名录,朱笔圈注的 “贪墨”“怠政” 字样密密麻麻,最末页还夹着张被虫蛀的 “征粮账簿”,上面记着 “多征三成充私库”;右侧是空白的荐举册,封皮拓着苏琬琬亲绘的漕渠闸门纹样,旁注 “选官如修渠,需实料承力”。
赵正身着明黄常服坐于案前,指尖划过旧名录上的墨痕,语气沉缓:“旧唐选官,选的是‘会做官的’;大明选官,要选‘会做事的’。诸卿看看这旧册,满纸刑名钱粮,却没一页写着‘如何让农户多收粮、如何让商队少遇险’—— 这样的官,大明不要。”
赵普捧着旧名录躬身道:“陛下,旧吏虽有瑕疵,却熟稔政务流程,若全不用,恐误地方治理。臣已筛选出三十余位曾任州县官者,皆通户籍、漕运,可暂用过渡。”
“通户籍,却未必知农户算粮之苦;通漕运,却未必懂船工拉纤之累。” 苏琬琬上前一步,将荐举册摊开在案中,册页间夹着张泛黄的纸 —— 是张阿婆、王老铁联名写的荐书,字迹虽歪扭,却盖着灵州粥铺、江南匠坊的红印,“前几日灵州送来消息,灌渠护堤的周老栓,去年带着农户冒雪补堤三日,保住千亩麦田;江南造船的李木匠,改的漕渠闸门比旧闸省三成人力 —— 这些人没读过圣贤书,却懂民生实务,比只会咬文嚼字的腐儒有用百倍。”
她指着册中 “周老栓” 三字旁的批注:“您看,这里记着‘能扛锄头、识水性、懂农户’,还有百户农户画的圈,比旧吏的‘政绩考核’更实在。”
慕容芷忽然捧着皇城司密报进来,声音冷冽:“陛下,长安有旧吏举荐前唐礼部侍郎,此人去年在灵州任上,克扣义仓粮两千石,谎称‘霉变损耗’,举荐人正是其门生 —— 这便是旧唐选官的弊端,结党营私,罔顾民生。”
赵正接过密报,指尖捏得泛白,当即在密报上批下朱字:“举荐人贬戍陇西修渠,被荐者抄家充公,家产充入义仓 —— 大明荐举,若敢以私废公,连坐到底!”
他抬眼望向殿内臣僚,声音掷地有声:“传朕旨意,推行‘八类荐举法’—— 凡‘聪明正直、贤良方正、孝弟力田、儒士、孝廉、秀才、人才、耆民’,无论出身,皆可被荐。但有三规:一需附‘实务凭证’,农户需带田垄收成账,工匠需带改良器物,商队需带联保记录;二需‘百姓连保’,至少五户百姓或三名同业者联名;三需‘荐举连坐’,所荐之人若贪腐怠政,荐举者同罪。”
旨意传至开封城门口时,张阿婆已领着周老栓候在新设的荐举点。周老栓怀里揣着灌渠护堤的记工册,册页边缘磨得发亮,每一页都有农户按的红手印;王老铁则扛着李木匠改的闸门模型,模型上还缠着去年修渠时用的麻绳,带着漕水的湿气。
“官爷,俺举荐周老栓!” 张阿婆将记工册拍在案上,声音洪亮,“他护渠比护自家娃还上心,去年雪大,渠坝要裂,他跳进去用身子堵缺口,这样的人当知县,俺们放心!”
吏部主事翻开册页,见上面除了手印,还有歪歪扭扭的 “周老栓” 三字,旁注 “保农户粮”,忍不住问:“周老汉,你连字都认不全,咋当知县?”
周老栓接过模型,指着闸门上的木齿:“俺不认字,却认庄稼、认水情。农户要的不是会写文章的官,是会修渠、会算粮的官 —— 这闸门模型,俺能说清咋调水位,能让粮船快、农户收得多,这就是俺的本事。”
暮色降临时,荐举册已记满厚厚一本。赵正深夜翻看册页,见上面有护渠的农户、造船的工匠、走商路的货郎、治疫病的医女,甚至还有阿古拉举荐的回纥商队头领 —— 每一个名字旁,都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带着泥土的手印、沾着木屑的图纸、记着里程的商路账。
他将荐举册放在漕渠图旁,窗外传来汴河的船铃,铃音里混着荐举点百姓的笑谈声。
(第三百零三章完)
喜欢雪月大明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雪月大明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