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八章 大典定国
汴京南郊的祭天台,比三日前的誓师台更显庄重。台顶铺着九层 “融纹锦”(江南织艺坊的巅峰之作),最上层绣着日月同辉图,边角缀着灵州蒙学孩子们织的 “天下安” 穗子;台侧立着十面旗,分别绣着灵州粥铺、江南水田、敦煌商路等第五卷标志性场景 —— 这不是冰冷的祭台,是新朝 “民生为本” 的见证。
辰时三刻,禅让大典正式开始。少帝穿着浅黄袍,在太后的搀扶下走上祭台,手里捧着那枚复刻的传国玺,目光扫过台下的百姓 —— 张阿婆举着 “大明第一粥” 的木牌,王老铁扛着刻 “明” 字的水田犁,阿古拉的商队伙计牵着挂 “明” 字牌的白驼,三万将士甲胄鲜明,却没带半分肃杀,只有对 “新朝” 的期盼。
“朕闻‘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少帝的声音虽稚嫩,却字字清晰,“自赵王辅政,兴农桑、通商路、安流民,灵州粥暖,陇西渠畅,江南粮丰,敦煌驼鸣 —— 此非朕之功,乃赵王之功,乃百姓之功。今朕顺天应人,禅位于赵王赵正,愿新朝永护民生,永照光明!”
话音落,少帝双手捧玺,递向缓步上台的赵正。赵正躬身接过传国玺,指尖触到玺上的 “受命于天” 四字,忽然转身,面对台下的百姓与将士,声音透过铜钟传遍广场:
“朕今日承禅位,定新朝国号为‘明’—— 为何为‘明’?”
他举起传国玺,指向张阿婆的方向:“灵州张阿婆,昔年逃荒,夜宿破庙,忍饥挨冻,是为‘暗’;今有粥铺,日熬热粥,夜有暖炕,是为‘明’——‘明’是让天下流民,再无暗夜之苦!”
台下张阿婆举着木牌高呼:“大明好!” 百姓跟着欢呼,声浪震得祭台边的旗穗晃动。
赵正又指向王老铁:“江南王老铁,昔年打旧犁,三日一坏,农户种粮靠天,是为‘暗’;今改水田犁,一日耕三亩,粮产增两成,是为‘明’——‘明’是让天下农户,再无歉收之忧!”
王老铁扛着水田犁,对着祭台躬身:“愿大明粮满仓!” 将士们齐声应和,甲胄碰撞声里满是振奋。
最后,他看向阿古拉的商队:“敦煌阿古拉,昔年走商路,夜遇盗匪,驼货被抢,是为‘暗’;今有联保兵,驿站有灯火,商路无劫掠,是为‘明’——‘明’是让天下商队,再无途程之险!”
阿古拉牵着白驼,用回纥语喊出 “大明安”,商队伙计跟着重复,汉、藏、回三语交织,在广场上汇成暖潮。
“这‘明’,不是朕一人之明,是日月同辉之明,是民生普照之明!” 赵正举起传国玺,明黄色的黄袍在阳光下与日月图交映,“自今日起,国号‘明’,改元‘洪武’——‘洪’为‘洪恩’,赐百姓以活路;‘武’为‘武备’,护百姓以安稳!朕立誓:大明一朝,必承新政初心,耕者有其田,商者有其路,医者有其术,幼者有其学,绝不让天下再入暗夜!”
“大明万万年!” 台下百姓与将士齐声呼喊,张阿婆的粥铺木牌、王老铁的水田犁、阿古拉的白驼,在欢呼声里成了新朝最鲜活的符号。少帝站在祭台侧,看着赵正的背影,忽然想起赵正送他的《民生册》—— 上面 “让百姓有饭吃” 的批注,如今正被 “大明” 的光芒照得透亮。
禅让仪式毕,赵正走下祭台,第一个走向张阿婆,接过她递来的青稞粥:“阿婆,这碗粥,朕替大明百姓先喝。” 温热的粥滑进喉咙,和在灵州喝的第一碗粥一样暖 —— 那是 “暗” 到 “明” 的味道,是新朝开篇的味道。
(第二百九十八章 完)
喜欢雪月大明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雪月大明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