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在一种微妙的氛围中结束。没有预想中的热烈讨论,只有礼貌性的掌声和散会后众人若有所思的沉默。苏晚晴知道,她投下的是一块巨石,涟漪需要时间才能扩散,甚至可能形成暗流。
回到办公室,夜幕已然低垂。城市的霓虹透过巨大的落地窗,在她脚下铺开一片璀璨却冰冷的光海。她拒绝了助理订餐的建议,将自己独自留在这一室空旷里。
白天的激昂与坚定,如同潮水般退去,留下的是内心深处的沙滩,布满需要仔细检视的痕迹。
“山海集”……这个构想足够宏大,也足够动人。连她自己,在无数次与顾淮之的深夜长谈中,都被那种“创造生态”、“赋能梦想”的愿景所激荡。这像是一个商业战略,更像是一种理想的延伸——让“山海”二字,不再仅仅是一个品牌的名字,而成为一种力量的象征。
但此刻,站在权力的中心,感受着脚下这艘由她亲手打造、刚刚驶入稳定航道的巨轮,一种前所未有的重量压上了肩头。
这不仅仅是商业模式的转变。这是公司 dNA 的彻底重塑。
从“运动员”到“裁判员兼教练员”。
她,苏晚晴,一个靠着对产品的极致热爱、对市场的敏锐直觉、以及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将“山海”从无到有建立起来的人,真的能胜任吗?
管理一个品牌,和管理一个平台,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能力。前者要求专注、深入、追求极致;后者要求包容、平衡、制定规则、洞察全局。她习惯了冲锋陷阵,习惯了在产品的每一个细节上死磕,习惯了将“山海”的品牌声誉视若生命。
可平台呢?平台意味着要将部分控制权让渡出去。意味着要接纳形形色色的“集创者”,他们的品控能否始终如一?他们的价值观是否与“山海”契合?一旦某个“集创者”出现问题,整个“山海集”平台,乃至“山海”主品牌的声誉,都将承受连带的风险。
她想起了会议上那些元老们欲言又止的表情。他们担心的,或许正是这一点。他们怕她迷失在这过于宏大的蓝图里,怕“山海”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根基,因为盲目扩张而动摇。
更深的拷问,来自内心。
她的初心是什么?
最初,不过是想做出能打动人心的产品,证明自己选择的路是对的。后来,是想守护这份事业,守护跟着她一路走来的团队。再后来,是想让“山海”成为一个值得尊敬的品牌。
现在,“山海集”的构想,无疑将“山海”推向了更广阔的舞台,也可能带来更巨大的商业成功和社会影响力。可这份成功里,属于她苏晚晴最初的那份“创造”的快乐,还会剩下多少?她会不会从此被困在无尽的规则制定、资源调配、利益平衡之中,变成一个纯粹的“管理者”,一个符号化的“领袖”,而离她热爱并擅长的产品本身,越来越远?
那种被事业吞噬的预感,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浮现。
她走到窗边,额头轻轻抵在冰凉的玻璃上。玻璃映出她略显苍白的脸,和眼底深处那抹无法掩饰的迷茫。
顾淮之理解并支持她的野心,但他也曾提醒过:“平台之路,九死一生。它考验的不仅仅是商业智慧,更是人性与定力。”
她足够有定力吗?当手握能够决定无数小创业者“生死”的流量和资源时,她能否始终保持公平与敬畏?当平台的利益与某个单一“集创者”的利益冲突时,她能否做出最符合“生态”健康的选择?
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
窗外,灯火流转,如同无数闪烁的命运。而她的命运,以及“山海”的命运,正站在一个全新的十字路口。
选择“山海集”,意味着选择了一条更艰难、更复杂,但也可能更伟大的路。而这条路,对苏晚晴个人而言,无疑是一场关于能力、心性与初心的极致考验。
她闭上眼,深深吸了一口气。初心的光芒或许会因前路的复杂而暂时晦暗,但内心深处,那股不甘平庸、想要创造更大价值的火焰,并未熄灭。
只是,在这火焰熊熊燃烧之前,她必须独自穿越这片自我怀疑的黑暗,找到那个足以支撑她走下去的,新的支点。
喜欢青云志之山海亦可平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青云志之山海亦可平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