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瑶放下手中润州传来的报文,抬头看向窗外。政事堂外的石板路上行人往来,几个差役正搬着新到的竹箱进库房。她转回头,见苏婉已坐在对面,手里拿着一份地方递上来的民情简报。
“闽越商帮的孩子被人拦在学堂外,说他们穿得不像样。”苏婉把简报轻轻放在桌上,“还有人说西域工匠聚居地夜里有打铁声,怀疑他们在私造兵器。”
李瑶没说话,手指在桌边轻点两下。她刚处理完跨州协作的协议,各地申报项目已有十七项落地,可人心的事,比账册难算。
“压是压不住的。”她说,“这些声音不会因为一道命令就消失。”
苏婉点头。“我昨天去了城南匠坊,那边有些孩子连官话都说不利索。语言不通,习俗不同,误会自然就多了。”
李瑶站起身,走到墙边挂的地图前。运河沿线标着红点,是已经签署协议的州府。她伸手,在地图边缘圈出一片空地。
“办个活动吧。”她说,“不评比,不排名,就让大家聚在一起,做点事。”
苏婉看着她。“你想怎么做?”
“叫‘秋社文化节’。”李瑶回身,“请各地商旅、匠人、学者都来,带他们的手艺,摆摊交流。设三个主项:手艺对谈、饮食共膳、童谣互教。官府出场地,供基本物料,只求一个‘共’字。”
苏婉笑了。“这主意好。不是谁听谁的,也不是谁管谁,而是坐下来一起做事。”
当天下午,政事堂便发出《百工同庆令》。文书官快马送出京城,各州驿站连夜誊抄张贴。
消息传开后,反应却不热烈。
中原士绅觉得与外邦之人同席不合规矩;闽越商人担心技艺外泄;西域铁匠因语言不通,干脆闭门不出。更有人在街角贴了告示,说这是“蛊惑民心之举”。
李瑶得知后,没有下令追查。她让译者整理出几套常用方言对照表,做成小卡片,派人发到各坊口。每张卡上写十句话,从“你好”到“我想喝水”,背面还画了简单手势图。
苏婉则换了便服,带着几名随从走进城南闽越聚居区。她找到一位正在编竹篮的老匠人,蹲在一旁看了许久。
“我能试试吗?”她问。
老人抬头看了看她,没说话,递过一根削好的竹条。
苏婉笨拙地学着编织,手指被划了几道细痕。旁边的孩子围过来笑,她也跟着笑。编到最后,篮子歪歪扭扭,但她还是把它送给了身边的小女孩。
那孩子接过篮子,眼睛亮了。围观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第二天,文化节正式开始。
场地设在城西开阔地,搭起一排排棚架。起初只有零星几人到场,大多是来看热闹的百姓。直到苏婉和李瑶一同出现,站在主台前宣布活动开始,人群才慢慢靠拢。
苏婉挽起袖子,现场演示闽越染布技法。她将一块白布浸入草汁,再用木夹固定图案,晾晒时阳光透过缝隙洒下斑驳光影。围观者越来越多,有人掏出纸笔记下步骤。
李瑶则站在另一侧,拿着刚印好的“通语卡”分发给外来商户。她请来曾在运河工地上共事的南北劳工,让他们用各自方言说一句话,换对方一碗茶。一人说“天热了”,另一人听不懂,比划半天才明白,引得全场大笑。
气氛终于松动。
第三日午后,阳光正好。市集人流如织,各族摊位前都有人驻足。有人尝着楚南米糕,有人学着北境皮具缝法,孩童们围成一圈,跟着西域妇人拍手唱一首陌生调子的歌。
就在这时,巡街卫兵拦住一名少年。
那少年戴着弯刀形状的银饰,是家族传承之物。卫兵坚持要收缴,说是违禁兵刃。少年不肯,争执间引来族人聚集。
人群越围越多,有人喊:“凭什么查我们!”场面眼看要失控。
李瑶赶到时,双方仍在僵持。她没责备卫兵,也没驱散人群,而是让人取来《大晟律·器物篇》原文当众宣读。
“凡不违禁兵刃,民俗所佩,不在收缴之列。”她念完,转向少年,“你的饰品可以留下,但若愿意暂交展馆陈列,并附一段家族故事,可获‘文化使者’木牌,今后通行全城免检。”
少年愣住,抬头看族中长辈。
苏婉这时走上前,双手合于胸前,行了一个刚学会的西域礼。她对那位年长匠人说:“您能教大家怎么打出这种花纹吗?”
老人看着她,又看看周围伸长脖子的百姓,终于点头。
展棚很快腾出一角。那把银饰被小心放进柜中,旁边摆上一张纸,上面写着:“月牙之纹,喻家族团圆。”
当晚,展馆灯火未熄。几位闽越绣娘和楚南织工凑在一起,商量能不能把两地针法合起来试一试。北境皮匠和西域铁匠围着一张桌子,画着改良马鞍的设计图。
李瑶站在展馆门口,听见身后传来一阵清脆的童声。
几个孩子正围成圈,用三种不同的方言轮流唱一首新编的童谣。开头是闽越调,中间转成中原腔,结尾又接上北境节奏。虽然音节生硬,却唱得认真。
苏婉走过来,站在她身边。
两人没说话,听着那断断续续的歌声飘向夜空。
次日清晨,政事堂收到快报——北方军需调度已有初步方案,待校核后呈报。
李瑶拿起笔,在副本上划去旧标注,写下新的执行周期。墨迹未干,门外传来脚步声。
一名文书官进来,手里捧着一叠新报文。他走到李瑶身边,低声说:“润州传回消息,双轮运车培训场地已备好,只等教官。”
李瑶点头,把报文放在一边。
她转向还在查看名单的崔嫣然:“试点从本月开始。每月初报进度,月底评估。做得好的,下月增加支持。”
有人问:“要是中途退出呢?”
“可以退。”她说,“但已投入的资源不退,后续合作资格暂停。”
那人不再说话。
厅内烛火明亮。窗外阳光斜照进来,落在桌角的铜铃木牌上。那牌子微微反光,映出一道细长的亮线。
崔嫣然走回座位,打开随身的小盒,取出一枚新的木牌放进袖中。她抬头看了眼李瑶。
李瑶正将一份协议递给闽越代表,说:“你们的需求单我看过了。第一批药材运输,安排在十日后启程,走水路,配有护队。”
那人接过,仔细看了一遍,终于在末尾按下指印。
李瑶收回协议,轻轻吹了下墨迹。
她的袖口滑下一截布条,是昨夜熬夜整理数据时磨破的。她没在意,继续翻看下一份文件。
门外又有动静。
这次是赵德派来的人,送来一份汇总表——各州申报的新协作项目清单。总共十七项,涉及粮、铁、盐、工器、驿道维护。
李瑶接过,快速扫过目录。
她的目光停在“闽越请求引入防潮仓储技术”这一条上。
她提起笔,在旁边画了个圈。
笔尖继续移动,写下两个字:同意。
《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皮皮读书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皮皮读书!
喜欢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