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界和声文化节落幕未久,和声文化馆的展品前仍不时有修士驻足,跨界交流的热潮席卷万源,声能调配与声脉稳定器的普及让修士们实力稳步提升,界外巡查据点也因稳定的能量供应愈发稳固。但联盟总部的议事厅内,沈砚指尖划过光幕上的界外巡查报告,眉头却悄然蹙起。
“诸位请看,”他将光幕转向众人,上面清晰呈现着几组数据与案例,“界外混沌区的暗脉残余虽已收敛,但近期出现了新的问题。部分修士为快速提升修为,在界外滥采野生脉晶,甚至私自抽取能量裂隙的脉气,导致局部脉气失衡,引发小规模能量乱流;还有修士将声脉稳定器改造为攻击器具,借助光声能控技的结界特性,捕杀异声能生物时过度破坏周边环境,甚至波及其他巡查修士的安全。”
声衡面色凝重地补充:“声能技术的普及是把双刃剑。之前的《和声公约》主要围绕四界内部的能量分配与修士行为规范制定,并未涉及界外脉资源保护与声能技术的使用边界。如今跨界活动日益频繁,界外探索范围不断扩大,这些空白必须填补,否则能量失衡的隐患会持续扩大,甚至可能重蹈暗脉作乱的覆辙。”
青芜怀中的和声花轻轻颤动,花瓣上的白芒微微黯淡:“和声之道,贵在平衡。滥采脉资、滥用声技,既是对界外生态的破坏,也是对‘和声’理念的背离。修订《和声公约》,增补‘界外脉护’与‘声技伦理’相关条款,已是刻不容缓。这不仅是约束修士行为,更是守护万源的长远根基,让能量共享、技术共进的成果真正惠及四界。”
联议会一致同意启动公约修订工作,明确由沈砚、青芜、声衡牵头定稿,同时面向四界征集意见,尤其邀请有界外巡查经验、参与过声能技术研发的修士提供实操建议。消息传开后,林夏第一时间整理了一份详细的意见书。她不仅深度参与过声脉稳定器的研发,更曾多次跟随巡查队前往界外据点执行任务,亲眼目睹过滥采脉晶对界外生态的破坏,也深知声能技术若脱离规范,可能引发的连锁风险,这些一线经历让她的意见更具实操性。
三日后,修订工作正式启动。联盟总部的议事厅内,光幕上投射着原版《和声公约》的条文,沈砚、青芜、声衡围坐案前,林夏手持意见书,侍立一旁准备补充说明。
“原版公约共十二条,核心围绕四界能量共享、修士互助、禁止内斗等内容。”声衡指尖轻点光幕,将公约条文逐条展开,“此次修订,需新增‘界外脉护’与‘声技伦理’两大板块,既要明确禁止性条款,更要制定具体的操作规范与监管机制,让修士们有章可循、有规可依,避免模糊表述留下执行漏洞。”
青芜率先提出“界外脉护”的核心原则:“界外混沌区的脉资源虽未被完全开发,但维系着特殊的生态平衡,是抵御暗脉残余与异声能扩散的天然屏障。条款需明确‘适度开采、循环利用、生态优先’的原则,禁止无节制采集野生脉晶、抽取能量裂隙脉气,同时划定禁止开采的核心保护区,比如能量裂隙密集的‘脉源禁地’与异声能生物的迁徙廊道,这些区域一旦受损,恢复周期可能长达千年。”
沈砚点头附和:“还需建立‘双轨监测’机制。一方面依托和声连界网,在已探索的界外区域布设高密度脉气监测节点,实时监控脉气浓度变化,一旦出现异常波动自动预警;另一方面要求所有进入界外开展采集、巡查活动的修士,必须佩戴联盟统一配发的‘脉能追踪器’,记录其活动轨迹、能量采集量与设备使用情况,返回后需提交详细报告,由专门的审核小组核实是否合规。”
林夏适时递上意见书:“我在界外巡查时发现,部分野生脉晶与周边地脉深度相连,盲目开采会导致地脉断裂,进而引发更大范围的能量紊乱。建议在条款中明确‘采补结合’的硬性要求,修士开采脉晶后,需在原地植入联盟特制的‘脉源恢复晶’,且植入过程需通过追踪器实时上传影像资料,确保执行到位;对于能量裂隙,严禁直接裸露抽取,仅可通过联盟认证的专用导流导管少量引流,引流总量不得超过裂隙自然生成量的三成,导管流量数据需实时同步至联盟总部监测系统,杜绝超额采集。”
她补充道:“部分界外区域地形复杂,监测信号可能出现衰减,建议在条款中加入‘巡查小队互助监督’机制,要求进入界外的修士至少三人组队,相互记录采集行为,返回后交叉验证报告,避免单人违规操作。”
声衡眼中闪过赞许之色:“采补结合与互助监督的思路,既兼顾了修士的合理需求,又强化了监管力度,甚好。我会安排技术弟子尽快完善脉源恢复晶与脉能追踪器的量产方案,将其纳入‘界外脉护’条款的强制配套措施,做到‘无设备不允许进入界外、无组队不允许开展采集’。”
初步敲定“界外脉护”的核心框架后,众人转而讨论“声技伦理”板块。这一部分直指声能技术的使用边界,既要避免技术滥用,又不能过度限制修士的创新与自保需求,尺度的把握尤为关键。
“声能技术的核心是‘助益’而非‘破坏’,从声能调配站到声脉稳定器,所有技术研发的初衷都是为了平衡能量、稳定脉气、辅助修炼。”青芜轻声说道,“因此‘声技伦理’必须明确底线:禁止将声能技术用于危害四界安全、破坏生态平衡、侵害他人权益等行为,同时严格规范声能设备的改造与传播,避免核心技术流入心术不正者手中。”
沈砚补充道:“具体而言,需明确三项核心禁令:一是禁止改造声脉稳定器、声能转换晶等公共设备作为攻击或控制类器具;二是禁止未经联盟审核,私自研发涉及大规模能量操控、异声能驯化的高风险声能技术;三是禁止向未获得联盟认证的修士传授光声能控技、地脉传导术等核心声技,防止技术滥用引发连锁风险。”
林夏结合研发与实操经验补充:“声能技术的伦理边界,需清晰区分‘自保’与‘滥用’,并设置明确的判定标准。比如巡查修士遭遇异声能生物攻击时,可使用声能结界自卫,但不得追击至其栖息地大规模捕杀,且自卫过程中能量使用量需在追踪器中留下完整记录,超出合理范围需向审核小组作出书面说明;研发新型声能设备时,需提前向联盟提交完整的技术方案、伦理评估报告与潜在风险预案,由专门成立的‘声技伦理评审委员会’审核,审核通过后方可开展实验,且实验过程需有联盟监督员在场记录,确保全程合规。”
她强调:“声能技术的研发与使用,应遵循‘透明化、可追溯’原则。所有核心声能设备需统一编码,记录生产者、使用者信息,设备流转需及时备案;技术研发过程中的关键数据需定期上传联盟数据库,便于后续追溯核查,避免私下开展高风险实验。”
声衡对此表示认同:“评审委员会的设立势在必行,成员应包含四界技术专家、资深巡查修士与生态学者,确保决策的全面性与公正性。同时需明确违规处罚梯度:轻度违规者,予以警告并没收违规设备;中度违规者,限制界外活动权限三年,禁止参与任何声能技术研发项目;重度违规者,如利用声能技术勾结暗脉、破坏核心保护区生态,直接废除修为,流放界外禁地,以儆效尤。”
讨论过程中,四界修士的反馈也陆续通过和声连界网汇总而来。凡界的巡查修士建议加入“界外采集限额制度”,根据修士修为等级与任务需求,设定差异化的脉晶采集上限;青蘅界的墨尘长老提议将“岩声刻技艺的使用规范”纳入声技伦理,禁止在界外珍稀岩石上雕刻可能干扰地脉流动的纹路;光声界的灵汐仙子则建议补充“声能技术传承备案制度”,所有传授者需记录学习者身份信息与学习内容,一旦学习者出现违规,传授者需承担连带责任,确保技术传承的规范性。
沈砚、青芜、声衡逐一梳理这些反馈,将合理建议融入条款草案。林夏则针对技术细节进行完善:比如明确不同类型声能设备的能量注入安全阈值,避免因操作不当引发设备暴走;规定脉能追踪器的强制校验周期,确保设备数据真实有效;补充“声技伦理宣誓制度”,所有从事声能技术研发与核心使用的修士,需定期宣誓恪守公约,违背誓言者将被取消相关资质。
十余日后,《和声公约》修订草案初步成型。新增的“界外脉护”板块共五条,涵盖开采原则、保护区划定、采补结合要求、双轨监测机制、违规处罚标准等内容;“声技伦理”板块共六条,明确声能技术的使用边界、研发审核流程、传承备案规范、评审委员会职责等条款,原版公约的部分条款也进行了相应调整,确保整体逻辑连贯、权责清晰。
草案通过和声连界网公示后,四界修士展开了为期七日的讨论。期间,有修士提出“部分界外区域的脉晶再生周期尚不明确,开采限额难以界定”,林夏随即联合星脉界的科研修士,整理出已探明界外脉晶的再生数据与生态影响评估报告,补充进草案附件,明确“未探明区域暂按最低限额执行,待监测数据完善后再行动态调整”;还有修士担忧“评审委员会的决策效率”,三人经商议后补充“常规审核需在三日内给出明确意见,紧急情况可启动临时评审通道,二十四小时内完成决策”,既保证审核的严谨性,又兼顾实际操作效率。
公示期结束后,修订工作进入最终定稿阶段。议事厅内,沈砚、青芜、声衡逐字逐句审阅草案,林夏在旁协助核对细节、补充技术参数。
“‘界外脉护’第三条,需补充‘脉能追踪器数据造假、擅自损毁者,视同滥采脉资,按中度违规加重处理’,增强条款的威慑力。”沈砚指尖划过光幕,补充具体处罚细则。
青芜则关注措辞的精准性:“‘声技伦理’第一条,将‘禁止滥用声能技术’修改为‘禁止利用声能技术实施危害四界安全、破坏生态平衡、侵害修士合法权益、勾结暗脉残余等行为’,明确列出违规行为的核心类型,避免模糊解读。”
声衡对技术监管细节进行把关:“附件中需补充所有声能核心技术的备案清单与设备编码规则,明确未经授权私自复制、传播核心技术者,与违规使用技术同罪,确保技术管控无死角。”
林夏根据三人的意见逐一修改草案,确保每一条款都兼具原则性与实操性,既能够约束修士行为,又不会过度限制正常的探索与研发活动。
最终定稿的《和声公约》共二十二条,分为“总则”“四界内规范”“界外脉护”“声技伦理”“违规处罚”“附则”六个部分。其中“界外脉护”明确了“无设备不外出、无备案不开采、无采补不离开”的铁律;“声技伦理”建立了“研发审核、传承备案、全程追溯、终身追责”的全链条监管体系;违规处罚部分则根据行为性质与危害程度,设置了梯度分明的处罚措施,确保条款的严肃性与可执行性。
公约通过和声连界网正式颁布,四界修士纷纷响应。凡界的巡查队第一时间组织全员学习,更换新型脉能追踪器;青蘅界的炼器修士主动回收已改造的声能攻击器具,严格按照公约规范开展创作;光声界的宗门将“声技伦理宣誓”纳入弟子入门必修课程;星脉界的科研修士提交了首批声能技术伦理评估报告,主动接受联盟监管。各地修士都清楚,这份公约是守护四界平衡的“安全阀”,也是让和声之道行稳致远的保障。
联盟总部随即启动公约执行配套工作:声衡派遣技术弟子分赴四界及界外据点,布设脉气监测节点,批量投放脉源恢复晶与脉能追踪器;声技伦理评审委员会正式成立,各地修士代表陆续到任,开始受理技术审核与违规举报;林夏则牵头整理了《公约实操指南》,结合一线案例解读条款细节,制作成通俗易懂的图文手册,通过和声连界网传遍四界,方便修士们快速理解与执行。
半月后,界外三号巡查据点传来反馈:一名修士试图超额采集脉晶,并篡改脉能追踪器数据,被监测系统实时捕获,经评审委员会核实后,按公约规定没收其采集的脉晶与违规设备,限制界外活动权限三年,相关处理结果公开通报后,起到了极强的警示作用;此前因滥采导致脉气失衡的区域,在植入脉源恢复晶后,脉气浓度已稳步回升,局部能量乱流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声脉带的联盟总部内,沈砚、青芜、声衡看着光幕上的执行数据,脸上露出欣慰之色。光幕旁,林夏捧着修订后的《和声公约》副本,心中满是感慨:这份公约的诞生,凝聚着四界修士的共同期许,也标志着四界的治理从“能量共享”向“规则共建”迈出了关键一步。
青芜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这份公约,是四界修士共同的行为准则,更是‘和声’理念的具象化。有了规则的守护,能量的平衡、技术的进步才能真正惠及万源,而非成为新的隐患。”
沈砚语气坚定:“公约的修订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随着四界探索的深入,未来还可能出现新的问题,我们需建立公约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优化完善。但只要四界修士坚守‘和声’初心,恪守公约规范,万源的长治久安便有了最坚实的保障。”
此时,核心晶与光声古晶的共鸣之光愈发柔和,顺着和声连界网传遍四界,仿佛在为这份承载着平衡与希望的公约加持。《和声公约》的修订,不仅填补了界外活动与声能技术使用的规范空白,更将“和声”理念从能量、文化层面延伸到制度层面,让四界修士在共同的规则下,携手守护家园。
界外的巡查据点,修士们按公约规范开采、合理使用声能技术,异声能生物与修士的相处逐渐趋于平和;四界各地的声能技术研发有序推进,新的便民、利民设备不断涌现,却再也没有出现滥用技术、破坏生态的情况;和声文化馆内,修订后的《和声公约》副本被郑重陈列,与创世纹颂的脉石、声脉稳定器的初代原型相邻,成为四界修士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与精神象征。
万源大地,能量均衡,文化相融,制度完备。暗脉残余势力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四界修士的心愈发凝聚。这份修订后的《和声公约》,如同一条坚实的纽带,将四界紧密相连,也为即将到来的最终决战,筑牢了制度与人心的双重防线。而“和声”之道,也在能量、文化、制度的三重保障下,真正成为万源永续的核心力量。
喜欢天织声脉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天织声脉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