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非取下摄影机,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对王轩说:“行啊轩子,你这节奏拿得准。”
周训走过来,脸上还挂着未褪去的情绪,语气带着认真:“刚才你让我不要外化反应,确实对了。那种压抑更真实。导演你抓得很准。”
黄博咧嘴一笑:“我这角色太省劲了,连咳嗽都被砍了。”
王轩拍拍他的肩:“博哥,省劲才对。观众一开始看你,觉得你就是个老实人。以后你再有情绪才会有对比。”
整个片场的气氛慢慢热烈起来。
之前没和王轩合作过的场务、灯光、群演都在低声议论:这个年轻导演,确实懂戏。
赵非在心里暗暗点头——能把演员调动到这个程度,还敢用长镜头,细节把握得这么准,不容易。
当然,仅仅是拍摄这么一个镜头肯定是不够的,还得补拍全景和特写,毕竟电影是只有一个机位,还得是赵非来拍。
解释一下为什么电影非得只用一个机位拍摄,为什么不像电视剧拍摄那样多机位同时进行。
电影强调“镜头语言”,每一个镜头都要考虑构图、光线、景深、演员调度。
一个机位拍摄,导演和摄影指导能精准控制画面的艺术效果。电影常常需要大规模布光,多个机位会互相干扰(比如A机的机位会拍到b机的灯)。
电视剧之所以多机位拍摄,其实就是为了省钱。
并不是不想单机位拍摄,而是预算没那么多。
补拍一:特写机位(周训)
王轩站在摄影机旁,身体微微前倾,对赵非低声说:“刚才长镜头把整体氛围交代清楚了,但我还想要林晓桐的特写。她的情绪要更靠近观众,汗珠、呼吸、眼神,都要看得清清楚楚。”
赵非抿了下嘴:“行啊,手持推近,近到能看到她眼皮的颤动。”
王轩点头,看向周训:“这条只有你和小俊。你不用走很远,就二十米。重点是你的呼吸和眼神。你得让观众看到,你嘴唇抿紧,但呼吸却乱了。眼神一直盯着出口,但眼皮轻轻跳动,像是随时可能崩溃。”
周训抿了抿嘴,忽然把头发解下来,拢到耳后,随意又凌乱地扎起一个发髻:“这样会更贴近人物吧?刚下车,没人有心思收拾整齐。”
王轩眼神一亮:“对,这就是细节。”
——拍摄开始。
镜头紧紧跟在周训脸侧,汗水从额角滑下,鼻翼因为急促呼吸而微微翕动。她的眼神死死盯着远处的出口,仿佛那里是唯一的救赎。
小俊的手在她掌心轻轻动了动,却没得到回应。
画面极其逼仄,观众几乎能听到她心跳的频率。
“cut——好!”
王轩立刻上前,对周训竖起大拇指:“完美!刚才那个瞬间,嘴唇颤了,但你忍住没张口,非常好。观众会觉得她心里有话,却咽下去了。”
周训笑了笑,吐出口气:“你要求真细。”
赵非也点头:“特写敢这么拍,说明你心里有数。在年轻导演里不多见。”
补拍二:全景机位(火车站环境)
黄昏,天色泛红,火车站外的广场被热浪蒸腾得模糊一片。
王轩决定加一条全景镜头:“我们需要一个交代环境的全景。观众得知道,这是一个拥挤、喧嚣、冷漠的小城车站。母子俩的孤独,要放进这个大环境里,才更显压抑。”
他走到群演导演身边,仔细布置:“有人推三轮车,有人卖冰棍,有人提着蛇皮袋,有人吵架……你们都不用管演员。就当自己在车站。”
周训和小俊站在广场中央,显得格外渺小。
黄渤推着三轮车从人群中挤过来,憨厚沉默地把行李搬上车。
摄影机架在远处的升降机上,缓缓拉升。
画面里,人潮涌动,三个人的身影被裹挟在其中,显得孤立无援。
蝉鸣和人声混杂,几乎让人透不过气。
“——cut!”
赵非望着监视器,长长呼了一口气:“有了这条,全片的基调就定了。
闷热、压抑、冷漠,一下子全出来了。”
王轩点点头:“对,观众要先被环境压住,才能理解角色的倔强和不安。”
王轩环顾众人:“今天这场收了。辛苦大家。”
掌声响起,压抑的气氛终于舒缓开来。
周训摘下头发里的橡皮筋,长长吐了口气,看了眼王轩,轻声说:“小王,你挺厉害的。赢得了我周训的认可。”
要不是看周公子咖位够大,身材够平,不然,王轩高低得让周公子晚上滋哇乱叫。
赵非背起摄影机,意味深长地补了一句:“有点导演的样子了。”
黄博哈哈笑:“咱浔阳的第一步,算是走稳了。”
火车站外的蝉鸣依旧聒噪,但片场的人心里,却像被什么点亮了一样
喜欢华娱从02驻唱开始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华娱从02驻唱开始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