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盛集团的宣传机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开动起来。
其策划之精准、投放之密集,在1966年的韩国商界堪称典范。
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强盛联盟”和“推荐一人,奖励100万韩元”的口号,以各种形式渗透进社会的各个角落。
《东亚日报》和《韩国日报》的商业版头版,出现了设计醒目的大幅广告。
粗黑的标题极具冲击力——《强盛联盟千万现金招募令!您的每一次推荐,价值100万韩元!》。
下方配以简要的规则说明和一张象征着财富的韩元纸币堆积的图片。
在内页的配套报道中,则详细描述了大邱“金山运输”的李金山社长加盟的故事,并将其誉为“新一代物流企业家的明智选择”,文中巧妙地暗示李社长已经摩拳擦掌,准备为争夺“区域代理”而大展拳脚。
清晨的新闻时段、午间的评书节目间隙、傍晚的交通路况播报后……汉城、釜山、仁川、大邱等主要城市的广播频道里,开始反复回荡着一个充满诱惑力的男中音:
“致全国辛勤的运输业者们!强盛联盟,为您开启财富新篇章!成功推荐一位加盟伙伴,即可获得100万韩元即时现金奖励!累积推荐,更可晋升等级,享受费率减免,角逐区域代理,共享亿万市场!详情请咨询……强盛联盟,与成功者同行!”
这则广告像一段魔性的旋律,钻入无数正在驾驶室、修理厂或家中休息的司机和企业主的耳朵里。
《韩国物流周刊》这一期的封面标题便是《病毒式扩张:解密强盛联盟的“推荐经济学”》。
文章不再仅仅是报道,而是以一种近乎学术分析又带着惊叹的口吻,剖析了这种模式的可怕潜力:
“它巧妙地利用了社会网络中最稳固的‘信任链’,将每一个加盟者都变成了其最热情的销售代表。100万韩元的即时现金刺激,足以撬动任何一个犹豫不决的决定。
这不仅仅是招募,这是一场自我繁衍的商业生态构建。”
在汉城的清凉里货运市场、釜山的札嘎其市场周边、各个高速公路的服务区、加油站、甚至是一些生意红火的路边餐馆,设计简洁明了的宣传单页开始出现。
上面最重要的信息就是用最大字号标注的“推荐成功= 1,000,000韩元”,以及一个联系电话。
卡车司机们休息时捡起来一看,眼睛立刻瞪直了,许多人小心翼翼地把传单折好塞进口袋,心里开始活络起来。
这场宣传风暴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强盛联盟总部原本只有两条线的招募热线,在广告播出后的第一天就被彻底打爆。
接线员的声音说到沙哑,桌子上堆积的咨询记录簿像小山一样高。
这股风潮迅速从媒体蔓延到街头巷尾,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更在运输业内点燃了无数或激动、或焦虑、或充满野心的火焰。
在釜山港,37岁的朴万圭经营着一家拥有八辆卡车的运输公司,主要承接港区内的短途转运和一部分通往大邱的线路。
他头脑灵活,人脉很广,但在港口这个鱼龙混杂、势力林立的地方,他的公司始终只能算中等偏下,常常需要看人脸色,接一些别人挑剩的活儿。
这天中午,他在港区常去的一家小餐馆吃饭,邻桌几位其他公司的司机正拿着《韩国日报》激动地讨论着。
“呀!看到没有?强盛联盟!推荐一个人就给100万!这是真的吗?”
“广播里也天天放,应该是真的吧?你说咱们社长要是加入了,我们去推荐别人,这钱能分我们一点不?”
“想得美!那是给社长的奖励!不过社长要是发了财,说不定也能给我们涨点工资?”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朴万圭立刻叫来伙计,也要了一份《韩国日报》。当他仔细读完整个报道和广告后,心脏砰砰直跳。
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个赚钱的机会,更是一个打破釜山港现有格局的天赐良机!
他的大脑飞速运转:
“我在釜山混了十几年,认识的大小老板不少。
其中至少有一半像我一样,受够了被那几个大公司压榨。
如果我能说服他们加入……不需要多,只要说服五个,我就能拿到500万现金!我的管理费还能降到7%!更重要的是,如果我成了釜山的区域代理……”
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光芒。
他立刻扔下饭碗,跑回办公室,第一个电话就打给了和他关系最好、同样饱受排挤的“大成海运物流”的社长(虽然叫海运物流,但其实只有几辆负责陆运的卡车)。
“喂!金社长!你看报纸了吗?对!就是强盛联盟!别管什么韩进了,那是虚的,眼前这100万可是实实在在的!……你听我说,这不是让我们去给人当小弟,这是我们去当开国元勋!
想想看,我们抱成团,以后釜山港的活儿,还不是我们说了算?……晚上见面聊?好!我请客!我们把老金、老韩、老朴他们都叫上!”
朴万圭的行动力极强。
他不仅仅是想赚推荐费,他更想借助强盛联盟这个庞然大物和这套神奇的规则,整合釜山的中小势力,让自己一跃成为能与本地大佬平起平坐,甚至取而代之的新霸主。
强盛的广告,为他送来了最好的“招兵买马”的由头和弹药。
在全罗北道的首府全州,45岁的崔秉久是当地有名的“硬骨头”。
他的“秉久运输”拥有十五辆性能良好的卡车,专跑全州-汉城-仁川的精密仪器和高端农产品运输。
他以价格高、服务好、要求严着称,从不参与恶性价格竞争,但也因此生意规模一直不温不火。
他性格独立甚至有些孤僻,很少与其他本地同行来往,坚信靠质量和信誉就能活下去。
连续几天,他从司机、客户甚至家人那里都听到了“强盛联盟”和“100万”的消息。
起初他嗤之以鼻,认为这是哗众取宠的骗局。
但当他无意中在《韩国物流周刊》上读到那篇深度分析文章后,他的态度变了。
文章里对强盛管理系统、调度能力、尤其是与建筑联盟合作的描述,吸引了他。
他不在乎那100万,他在乎的是稳定的高端订单和提升效率的系统。
而那套“推荐机制”,在他这位孤傲的完美主义者看来,虽然俗气,却异常高效。
他坐在办公室里,抽着烟,陷入了沉思。
“我的服务质量是顶尖的,但我的成本也是最高的。如果加入联盟,能通过他们的系统降低空驶率,通过集中采购降低油费成本,那我就能在保持价格的同时,获得更高的利润。
建筑联盟的订单,虽然利润可能不如我的专线,但贵在稳定,可以作为业务的压舱石。”
“至于推荐……”
他皱了皱眉,这违背他不喜交际的原则。
但他又看了一眼那诱人的费率减免。
“推荐一个人,费率降1%。如果我能降到7%甚至更低,我的竞争力将无人能及。而且……全州这些家伙,虽然我不喜欢他们,但他们的公司确实经营得一塌糊涂。
如果我出面去‘推荐’他们,某种意义上,也是在用强盛的标准‘收编’和‘改造’他们,整顿这个混乱的市场。”
崔秉久做出了一个违背自己性格的决定。
他拿起电话,不是打给潜在的推荐对象,而是直接拨通了强盛联盟的招募热线。
他要先彻底搞清楚所有的条款和技术细节。
他打算先加入,然后以“救世主”的姿态,去“挑选”那些他看得上、或者有改造价值的本地企业,用强盛的资源和技术“规范”他们,顺便为自己赚取那份费率减免和奖金。
他的野心,是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和本地市场的无形掌控者,而那100万现金,反而成了次要的添头。
在江原道的春川市,50岁的李善友正面临人生最大的困境。
他的“善友运输”只有六辆老旧卡车,主要拉一些当地的建材和农产品。
去年冬天一场大雪,一辆车滑下山崖彻底报废,幸好司机只受了轻伤,但维修费和赔偿金几乎掏空了他的积蓄。
油价上涨,儿子又要上大学,他整夜整夜睡不着觉,头发白了一大片。
他在春川市的公共汽车站等车时,无意中看到了贴在布告栏上的强盛联盟传单。
那“100万韩元”的数字,像一道闪电击中了他。
“100万……100万……”他嘴里喃喃自语,手有些颤抖。
“有了100万,我就能还清一部分债,还能换一辆好点的二手车……不,如果能推荐三个,就是300万!那我就能彻底翻身了!”
生存的压力,瞬间压倒了一切疑虑。
李善友不像朴万圭那样有整合市场的野心,也不像崔秉久那样对技术和标准有追求。
他的目标简单而纯粹:
活下去,然后让家人过得更好。强盛的推荐奖金,在他看来就是一根救命的稻草,一场及时雨。
他小心翼翼地把传单揭下来,像捧着宝贝一样带回家。
他开始翻箱倒柜找通讯录,给自己所有认识的在其他城市跑运输的远房亲戚、老朋友、甚至只是以前一起喝过酒的同行打电话,语气近乎恳求:
“喂!是朴兄弟吗?我是春川的老李啊!你最近怎么样?……哎,是啊,难啊……不过我给你说个好事,汉城有个大公司叫强盛联盟,正在招人,条件好的不得了!
……对对对,就是那个!你加入了,我……我也能得点好处,不瞒你说,老哥我最近太难了,你就当帮帮老哥……他们条件真的很好,有现代建筑公司订单呢!”
李善友的“推荐”,充满了生活的艰辛和挣扎,但也因此更具一种原始的动力。
他的野心,是生存的野心,是最基本也最强大的驱动力。
他或许成不了区域代理,但他为了那一个100万,会爆发出惊人的能量,去努力说服每一个他认识的人。
就这样,强盛联盟的“100万风暴”在韩国各地刮起了截然不同,却又同样猛烈的野心浪潮。
在釜山,朴万圭这样的野心家们开始秘密串联,谋划着如何瓜分市场;
在全州,崔秉久这样的技术主义者开始认真研究条款,计划着如何“降维打击”;
在春川,李善友这样的求生者开始拼命拨打每一个电话,寻找着任何一丝希望;
报纸被反复传阅,广播广告被仔细聆听,传单被小心收藏。
强盛联盟的招募办公室门前,开始出现排队咨询的人群。整个行业的注意力都被牢牢吸引,旧有的市场平衡正在被迅速打破。
所有人都看到了李金山的故事,但更多人看到的,是自己成为“下一个李金山”,甚至超越李金山的机会。
这场由强盛联盟点燃的野心之火,正以一种自我复制、自我膨胀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熊熊燃烧起来,其势之猛,已远超任何人的预料。
而这场风暴的中心,强盛集团的会长李振宇,正静静地观察着这一切。
喜欢从赤贫到半岛财阀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从赤贫到半岛财阀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