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局的调令,白纸黑字,盖着鲜红的公章,静静地躺在李副厂长的办公桌上。办公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
李副厂长看着调令,脸色复杂,有欣慰,有不舍,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感慨。他早就料到周青非池中之物,却没想到这一天来得如此之快,如此突然。
“工业局新技术推广办公室…副科级…”李副厂长喃喃自语,手指轻轻敲着桌面,“赵局长这是要重点培养你啊,周青。”
周青站在办公桌前,心情同样波涛汹涌。尽管郑组长和赵副局长之前都有过暗示,但当真切地看到调令时,那种冲击感依然强烈。这意味着他将离开熟悉的轧钢厂,离开刚刚步入正轨的技术革新小组,离开这些朝夕相处的领导和同事,去往一个完全陌生的、级别更高的机关单位。
“厂长,我…”周青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兴奋、期待、忐忑、不舍…种种情绪交织在一起。
“这是好事!大好事!”李副厂长站起身,用力拍了拍周青的肩膀,脸上露出释然的笑容,“我就知道,轧钢厂这小庙留不住你这条真龙!工业局平台更大,能发挥的作用也更大!这是组织对你的信任和重用!我们虽然舍不得,但必须支持!”
他拿起调令,语气变得郑重:“周青,你记住了。无论走到哪里,你都是从我们轧钢厂出去的人!到了工业局,好好干,干出成绩来!让所有人都看看,我们轧钢厂培养出来的人才,就是顶呱呱!”
“厂长,您放心!”周青挺直腰板,语气铿锵,“我绝不会给轧钢厂丢脸!这里的培养和经历,是我一辈子最宝贵的财富!”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瞬间传遍了全厂。
震惊!轰动!羡慕!
“周工要调去工业局了!”
“还是副科级!一步登天啊!”
“了不得!真是太了不得了!”
技术科炸开了锅。钱总工第一时间把周青叫到办公室,看着他,百感交集,最后化作一声长叹和欣慰的笑容:“好小子…走得好!那里才是你真正的舞台!记得常回来看看,技术上有什么新想法,别忘了咱们厂。”
革新小组的组员们更是围着他,既为他高兴,又充满了不舍。
“周工,你走了我们可怎么办啊!”
“一定要常回来指导我们工作啊!”
周青一一安抚,保证会保持联系,并将手头的工作进行了详细的交接。
回到四合院,引起的震动同样不小。
阎埠贵听到消息,先是愣了半天,随即一拍大腿,激动得语无伦次:“工业局!副科长!周青…不!周科长!您这是…您这真是鲤鱼跳龙门,一步登天了啊!咱们院…咱们院出大干部了!”那架势,恨不得立刻做个牌匾挂起来。
易中海也是感慨万千,看着周青,眼神复杂:“小周…周科长,以后就是领导了。好啊,好啊,有出息。”语气中带着一丝敬畏。
傻柱挠着头,嘿嘿直笑:“行啊兄弟!以后去工业局办事,可得多关照啊!”
许大茂听到消息,据说在家里摔了杯子,彻底没了脾气。
就连后院老太太,都让一大妈搀着,特意出来看了看周青,嘟囔着:“好孩子…当官了…好啊…”
周青应付着来自院里各种复杂目光和言语,心中却异常平静。他知道,这些浮名和地位的变化都是外在的,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在新岗位上做出实绩。
离厂前的日子忙碌而充实。告别宴、工作交接、各种手续…李副厂长甚至特批,周青的人事关系暂时保留在轧钢厂,工资关系转到工业局,算是留了个念想和退路。
几天后,周青收拾好简单的行装(大部分物品收入系统空间),在厂领导和中层干部们的欢送下,再次坐上了工业局来接他的吉普车。
这一次,不是借调,而是正式的调动。
车子驶出轧钢厂大门,周青回头望去,看着那熟悉的厂房、烟囱、和送行的人群,心中涌起一股难言的情绪。这里是他重生的起点,是他奋斗成长的地方,留下了他太多的汗水和回忆。
但他没有太多时间伤感。新的挑战就在前方。
工业局新技术推广办公室,位于工业局大院一栋相对较新的办公楼里。环境比轧钢厂机关肃静许多。
办公室主任是一位姓孙的中年女干部,看起来精明干练。她热情地接待了周青,并向他介绍了办公室的情况。
新技术推广办,顾名思义,主要负责跟踪国内外工业新技术发展动态,筛选适合本地区推广应用的先进技术和经验,组织协调试点示范,总结推广成果。听起来职权不小,但实际上是个“清水衙门”,要钱没钱,要权没权,推广新技术全靠一张嘴皮子和各厂矿的自觉性,工作开展难度很大。办公室里连周青在内,也就五个人。
孙主任对周青的到来似乎很期待:“周青同志,你的情况赵局长亲自跟我谈过。你在轧钢厂搞的技术创新和那个预防性维修的试点,很有特点!我们推广办,就需要你这样既有实践经验,又有创新思维的年轻同志!希望你的到来,能给我们工作带来新气象!”
同事们的反应则比较微妙。两位老科员态度客气但疏离,一位年轻的办事员则有些好奇和拘谨。
周青很快进入了工作状态。他发现推广办的工作确实如孙主任所说,挑战很大。大量的工作是阅读文件、整理资料、下厂调研、写汇报材料。想要推动一项新技术落地,往往需要反复协调、说服,进展缓慢。
但他并没有气馁。他首先花了大量时间阅读档案,了解本地工业布局、技术水平和存在的共性问题。同时,他利用一切机会下厂调研,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深入车间,和工人、技术员交流,实地了解需求。
他很快发现,很多厂矿不是不想用新技术,而是存在“不敢用”、“不会用”、“用不起”的困境。
凭借在轧钢厂的成功经验和工业局借调期间开阔的眼界,他开始尝试改变工作方法。
他没有急于推广那些听起来高大上但脱离实际的技术,而是重点关注那些“短平快”、见效快、能解决实际痛点的“小技术、小革新”。
他将轧钢厂技术革新小组的一些成功案例(如照明节能改造、简易状态监测)进行总结提炼,形成了一套通俗易懂的推广材料。
他利用工业局的平台,尝试组织小范围的技术交流会,请轧钢厂的钱总工、张工等人来“现身说法”,讲实际效果,讲如何克服困难。
他还向孙主任建议,是否可以争取少量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那些愿意率先尝试新技术的厂矿,哪怕只是象征性的补贴,也能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
他的务实作风和新颖思路,很快赢得了孙主任的欣赏和支持。办公室的工作氛围似乎也活跃了一些。
然而,机关的工作远比他想象中复杂。协调其他处室、撰写报告、把握政策分寸…这些都是全新的课题。他必须从头学起。
周青仿佛又回到了刚进轧钢厂的时候,抱着空杯心态,努力学习,谨慎行事。他深知,这里水更深,关系更复杂,一步走错,可能满盘皆输。
但他充满信心。因为他拥有最大的底气——来自实践的技术洞察力、系统辅助的决策能力,以及那颗永远不安于现状、追求卓越的心。
站在工业局办公室的窗口,俯瞰着楼下熙熙攘攘的街道和远方的厂区轮廓,周青知道,这是一个全新的起点。
他的舞台更大了,责任也更重了。
他将在这里,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去推动更大范围的技术进步,创造更大的价值。
新的征程,已经开启。
周青的眼中,闪烁着自信和期待的光芒。
喜欢四合院:绑定赶山系统,众禽懵了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四合院:绑定赶山系统,众禽懵了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