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创集团“不裁员”的坚定承诺和“闲时磨刀”的务实举措,如同暖流,持续温暖和激励着每一位员工。这种在危难时刻显现的企业担当,开始转化为一种强大而深沉的内在凝聚力,并在一些关键时刻,迸发出惊人的力量。
市场部年轻的产品经理小杨,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他负责的一条产品线因海外市场萎缩,订单几乎归零,团队处于半“闲置”状态。然而,他并没有消极等待。利用公司提供的培训机会,他疯狂学习市场分析和产品设计知识,同时带领团队深入研究国内市场趋势。他们发现,危机之下,国内中小企业对低成本、高效率的远程协作工具需求激增。
小杨敏锐地抓住这个机会,主动向管理层提交了一份详尽的商业计划书,建议利用华创现有的云通信技术,快速开发一款面向中小企业的SaaS(软件即服务)协作平台。这份计划书数据扎实、思路清晰,完全是在其“闲置”期间独立完成的。
王钦看到这份计划书后,大为赞赏。他立即批准成立专项组,由小杨牵头,并调配资源支持。这个原本可能被边缘化的团队,瞬间焕发了勃勃生机,加班加点,仅用三个月就推出了产品原型,并在内部测试中获得好评。
另一个例子来自生产一线。高级技工王师傅,是一位在华创工作了二十多年的老员工。危机期间,他所在车间任务量减少,但他主动请缨,带领一批年轻工人,对公司一批老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和精度修复。没有额外奖金,全凭一股主人翁精神。他们攻克了好几个技术难题,使设备效率提升了15%,为公司节约了大量未来可能的设备更新成本。
最让王钦动容的,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挖角”风波。一家竞争对手,趁着行业低迷,许以高薪厚职,试图挖走华创一位掌握核心算法的资深架构师张博士。面对诱惑,张博士在短暂的考虑后,毅然拒绝了。他在给王钦的邮件中写道:“王总,感谢公司在最困难的时候没有放弃我们。华创不仅给了我平台,更给了我归属感。现在公司需要我,我不能走。我相信,和兄弟们一起扛过去,华创的明天会更好。”
这些点点滴滴的故事,通过内部通讯、企业文化活动等方式传播开来,极大地激励了全体员工。一种“公司不负我,我必不负公司”的信念深入人心。员工们的主人翁意识空前高涨,节约成本、优化流程、创新改进的建议雪片般飞向管理层。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华创的研发专利申报数量、流程优化提案数量,不降反升。
人心的转向,形成了一种难以估量的强大气场。这种基于信任和忠诚的凝聚力,成为了华创抵御寒冬最温暖的壁垒,也是其在危机后能够迅速反弹、爆发出更强战斗力的最根本原因。王钦深知,这笔用责任和真诚换来的无形财富,是任何战略和资本都无法替代的。
喜欢激荡1977:我的奔腾年代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激荡1977:我的奔腾年代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