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声带来的红利是巨大的,但王钦始终保持清醒。
收音机的订单暴增,生产压力巨大。校办工厂的生产线虽然解决了场地和合法性问题,但那些老工人的效率和质量意识远不如王钦自己带出来的团队。
矛盾开始显现。校办工厂的人觉得王钦这边要求太严,抠细节耽误时间;王钦的人则觉得对方敷衍了事,影响产品口碑。
王钦意识到,必须将核心技术和质量控制牢牢抓在自己手里。他当机立断,以“技术升级和研发”为由,将最关键的电路板焊接、调试检测工序从校办工厂撤了回来,由吴建国带领原班人马在租用的房子里完成,形成前店(校办工厂组装外壳、总装)后厂(自家技术团队核心部件生产)的模式。
同时,他加强了质检流程,每台出厂收音机都必须经过严格测试,并贴上“求是质检”的标签,建立品牌意识。
这样一来,效率虽然受到一些影响,但质量得到了保证,口碑得以维持。
为了进一步扩大产能和降低成本,王钦启动了酝酿已久的“南北联动”计划。
他让郭强押送的东北木材和山货到了杭州。这些东北特产在南方是硬通货,王钦没有卖掉,而是作为高档礼品,巧妙地送到了那些关键人物的手中,顺利解决了元器件供应、运输、电力增容等一系列问题。
更重要的是,他写给赵大军的信得到了回复。机械厂劳动服务公司成功申请到了无线电零部件销售的许可!而且,东北的工业基础雄厚,一些晶体管的采购成本比南方更低!
王钦立刻调整采购策略:核心、高精度的元器件仍在南方采购,而一些普通的电阻、电容、晶体管等,则尝试从东北采购,通过铁路发往杭州。
虽然增加了运输成本,但综合算下来,总成本还是有所下降,而且供应链更加安全。
他甚至将一些收音机外壳的塑料压铸件订单,发回了东北机械厂的维修车间。那里有老师傅和现成的设备,加工质量不错,成本更低。
一条连接东北(原材料、普通零件、加工能力)和南方(市场、技术、核心元器件、出口渠道)的产业链雏形,开始在王钦的操控下缓缓运转起来。
“求是电子”不再是一个单纯组装收音机的小作坊,而是逐渐成了一个拥有一定技术整合能力和跨区域资源调配能力的小型企业。
在这个过程中,柳明月发挥了重要作用。她文笔好,思维敏捷,帮助王钦起草了许多重要的合同、报告和宣传材料。她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很强,协助王钦接待了一些重要的客户和合作伙伴。
两人因为工作接触频繁, intellectual 上的共鸣和相互欣赏日益加深。偶尔一次加班后的夜晚,两人一起走在西湖边,讨论着未来和理想,气氛难免有些暧昧。
王钦欣赏柳明月的才华和见识,但他内心深处始终保持着一份理性。他看得出柳明月背景不简单,也感觉得到她对自己的好感中有几分好奇和征服欲。这种关系复杂且不确定,而他现阶段最需要的是稳定和专注。
他将主要精力依然投入到事业和学习上。
然而,情感的风波却主动找上门来。
一天,柳明月找到王钦,脸色不太自然地说:“王钦,我父亲……想见见你。”
王钦一愣:“你父亲?为什么?”
“他……在省里工作,看到了关于你的报道,有些……好奇。”柳明月说得有些含糊。
王钦立刻明白了。这绝非简单的“好奇”,更像是一种考察。柳明月的家庭背景,恐怕比他想象的还要深厚。
他沉吟片刻,没有立刻答应:“最近生产任务很紧,还要准备期中考试。等忙过这阵子再说吧。”
他选择了谨慎的拖延。在没有搞清楚对方真实意图和自身实力足够匹配之前,他不想贸然进入一个不对等的场合。
柳明月眼中闪过一丝失望,但也没再坚持。
王钦将这件事暂且压下,继续忙他的产销大计。
随着货量增大,运输成了瓶颈。依靠陈海洋表哥零敲碎打地搞车皮越来越不稳定,成本也高。
王钦决定双管齐下:一方面,继续维护好与陈海洋表哥的关系;另一方面,他让赵大军在东北想办法,看能否直接与铁路货运部门建立联系,哪怕多花点钱,也要打通一条稳定的运输通道。
就在他为此事奔波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人从东北来到了杭州——孙卫东。
他是突然来的,找到“求是电子”门店时,脸色憔悴,眼神躲闪。
“钦哥……我……我对不起你!”一见到王钦,孙卫东就哭丧着脸说道。
王钦心里一沉:“出什么事了?”
喜欢激荡1977:我的奔腾年代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激荡1977:我的奔腾年代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