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风波刚刚平息,王钦收到了两封来自东北的信。
一封是赵大军写来的,厚厚一沓,详细汇报了公司近期的运营情况。
维修车间业务稳定,仿制的农具配件打开了销路,甚至接到了邻县农机站的订单。贸易方面,通过刘胖子的关系,又处理了几批机械厂的积压物资,获利颇丰。公司账上资金充裕,还添置了一辆二手卡车用于送货。
信的最后,赵大军提了一件小事:孙卫东最近有点飘,谈业务时口气很大,还私下接受了客户送的几条好烟,被赵大军批评后还有些不服气。
王钦看完,眉头微蹙。孙卫东性格毛躁,讲义气但也容易得意忘形,这是隐患。他提笔回信,充分肯定了赵大军的工作,并明确指示:加强公司财务制度,所有业务必须两人以上经手;对孙卫东,以批评教育为主,但下次再犯,必须按规矩处罚。同时,他让赵大军开始物色和培养新的业务骨干,不能只依赖一两个人。
另一封信,是林晓霞写来的。
字迹依旧工整,但内容比以往丰富了些。她详细汇报了公司账目的收支情况,条理清晰。也提到了王钦父亲身体越来越好,已经能扔掉拐杖短距离行走了。王娟学习很用功。她还提到自己开始利用业余时间自学高中课程,遇到不少难题,但会坚持下去。
信的末尾,她委婉地写道:街道孙干事被调离了原岗位,去了一个闲职,据说是之前安排儿子工作的问题被查实了。另外,前几天有个省城来的记者,不知怎么听说了王钦的事迹(高考状元、抢救图书、创办公司帮扶待业青年),来家里和公司采访了,可能会见报。
王钦看着信,脸上露出笑容。孙干事这个麻烦终于彻底清除。而记者采访,这简直是天降的正面宣传!一旦见报,他和公司的声誉将达到一个新高点,这层保护色比什么挂靠都管用!
他立刻给林晓霞回信。先是表扬了她账目清晰、学习进步,并解答了她提出的几个数学难题(在信纸背面演算)。然后,重点叮嘱她,如果记者再来,或者报道见报,一定要积极配合,实事求是地说明情况,突出在街道和厂领导支持下、为解决待业青年就业所做的努力(再次强调集体和领导的功劳)。随信又寄去了一些杭州的复习资料和新出的英语磁带。
两封信处理完,王钦思绪飘回了东北。公司发展势头不错,但孙卫东的苗头提醒他,管理必须跟上。父亲的身体好转是天大的喜讯。而林晓霞的成长,也让他感到欣慰。
想到林晓霞,他脑海中又不自觉地浮现出另一个身影——柳明月。
柳明月是中文系的才女,也是浙大校园里的风云人物。人长得漂亮,气质清冷,文章写得极好,是校报的主笔。在一次系际联谊活动上,她与王钦有过一面之缘,对他这个成绩好、还自己搞“事业”的无线电系学生产生了一丝好奇。
之后,她偶尔会来“求是电子”的门店转转,有时是修收音机,有时是买电池,每次都会和王钦聊上几句。她谈吐不凡,眼界开阔,对经济改革有着独到的见解,让王钦颇感惊讶和欣赏。
两人之间,有一种智力上的吸引和共鸣。这与和林晓霞之间那种带着感恩、庇护和责任的情感截然不同。
王钦意识到,自己对柳明月,确实产生了一些好感。但他也清楚,现在绝不是谈感情的时候,事业刚刚起步,前途未卜。而且,柳明月心气高,背景似乎也不简单(偶尔有小轿车来学校接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他将这份刚刚萌芽的好感压在心底,继续投入到忙碌的学习和事业中。
几天后,郑教授找到王钦,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和一个机会。
好消息是,校办工厂挂靠的事情基本谈妥了,“求是电子”正式成为校办工厂的下属单位,可以使用其账号和发票,每年上交15%的利润作为管理费。
机会是,省里要举办一个“青年科技成果交流会”,鼓励大学生展示学以致用的项目。郑教授建议王钦把组装收音机的事情包装一下,以“便携式多波段收音机”的项目名义去参加。
“这是个好机会,既能展示成绩,又能接触到更广的层面,说不定还能拿到订单。”郑教授提点道。
王钦大喜过望,这简直是打瞌睡有人送枕头!一旦在官方交流会上亮相并获得认可,他的收音机生意就彻底“洗白”了!
他立刻全力投入备展工作:优化产品外观、撰写技术说明和经济效益报告、准备现场演示……
他隐隐感觉到,一个更大的舞台,正在向他打开。
而情感的天平,似乎也在微妙地晃动着。在一次关于展会策划的讨论中,柳明月主动提出可以帮他撰写展位宣传文案。她的文笔,确实比他自己写的要精彩得多。
王钦没有拒绝。
事业与情感,机遇与挑战,在1980年的这个春天,交织在王钦面前,等待着他的抉择和前行。
喜欢激荡1977:我的奔腾年代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激荡1977:我的奔腾年代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