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酱国加州湾区,一家小巧但装修现代的街头咖啡厅内,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斜照进来,掩不住几分刻意平静中的暗涌。
靠窗的座位上,两位白人男子正低声交谈,面上带着职业化的微笑,像极了普通的创业项目沟通。但在桌下,一只手悄然递出一个外表普通的金属U盘,另一人神色不动地接过,随即起身告辞。
留下的那人也不多停留,很快离去。
夜晚,那个接盘者回到位于郊区的住所。他关上窗帘,将门反锁,掏出U盘插入一台加密系统专用电脑。屏幕上首先弹出的是一张风景照片,海滩与灯塔,风平浪静。
可他手法熟练,一连串快捷键操作后,照片背后逐层剥离出加密层,解锁出真正内容——一段加密音频与一份伪装成图像元数据的指令集。
指令内容明确:
任务:伺机成立一家对外可见、具备合法背景的无人机公司。名称可用“doug Robotics(道格机器人)”作为外壳。
资源支持:组织将提供减配版本飞控核心,加密包装,技术文档伪装为西海岸研究团队成果。可采购部分大夏无人机配件或整机,以“逆向工程”名义对外掩饰来源。
目标:短期内构建品牌可信度与技术影响力,长期伺机打入政府采购链,必要时为组织植入“指令门”模块,潜伏部署。
两天后,加州硅谷的企业登记系统中悄然多出一家公司:
“doug Robotics Inc.——用技术连接天空与未来。”
几家初创孵化器、社交媒体上迅速开始有人传播这家“颠覆式创新”的无人机公司,宣称其首席工程师曾在NASA实习、核心系统拥有“下一代空域适应架构”。
而背后的一切,静静运行在那个不为人知的U盘程序逻辑之下。
道格公司的外宣攻势迅猛而精准,几乎一夜之间便在各大社交平台和科技展会中占据了高地。
他们高调宣布:“我们掌握了全球领先的蜂群飞控技术,打破传统航模局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空中协同智能。”配合着这套说辞,是一场又一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无人机灯光秀。
每到夜幕降临,道格公司的无人机便如约升空,铺天盖地地爬上加州的夜空。成百上千的光点精准列队,如智能火炬编织出一幅幅惊艳画卷。
音乐响起时,它们化作芭蕾舞者,在空中排演《天鹅湖》的经典舞段;背景换场,几百架光影切换出自由女神的剪影,旋即闪现出π值展开图,接着又瞬间转换成全球知名品牌的LoGo矩阵。
这些飞行演出视频经过精心剪辑后,在各大短视频平台同步发布,瞬间斩获过亿播放。欧美主流科技频道竞相报道:“划时代的飞控集群!”、“空中算力革命!”、“硅谷出品,无人机之神。”
而在最新一场盛典中,博恩·艾萨克身着定制西装,站在镁光灯下高举麦克风,仿佛总统竞选造势。
“我们的无人机,举世无双!”他声如洪钟,“让鹰酱再次伟大!mAGA!”
话音落下,天幕中“USA”三个巨大光字缓缓浮现,无人机围绕着国旗光影环绕旋转,宛如礼炮。
这场秀彻底引爆资本市场。
红杉资本率先注资5000万美元,紧随其后的是安德森风投与老虎基金,纷纷给出“超独角兽”评级。国际金融媒体连夜出专刊,道格被誉为“无人机界的苹果”。
短短三个月,道格完成A、b、c三轮融资,总额超10亿美元,公司估值飙至110亿美金。一跃成为全球无人机领域最耀眼的明星,风头甚至盖过了传统军工巨头。
而在热闹喧哗背后,那枚飞控核心里被精心隐藏的“不可见指令集”,正悄无声息地埋藏在一台又一台飞入军方测试场的设备中。无人知晓,这场资本盛宴的高潮,只是另一场更隐秘战局的前奏。
这股热潮甚至席卷到了大夏。
一部分收了好处的自媒体和网络水军开始“分析”:“看看美爹的技术,什么叫真正的飞控系统?国内做的东西,顶多是模仿!”
评论区迅速被“精神鹰酱人”占领:“美爹的东西就是好,谁还买国内的?”、“国内厂商只会贴牌抄袭,这才是原创。”
很快,伍思辰的产品被点名。他曾自豪展现给军方、刚刚稳住国内市场的飞控系统,竟被倒打一耙,指责为“技术剽窃”。
有人甚至开始质疑他的无人机技术来源,“某些核心架构是不是来自于最近火起来的道格公司?”
但知情者心里明白,这正是那枚“钉子”的真正作用——当舆论被舆论扭曲,当技术被包装为别人的原创,战场尚未开打,信息战就已经悄然打响。
鹰酱国西海岸的某处军工合作基地内,会议室灯光明亮,墙上的国旗与部队徽章昭示着其“官方采购”的背景。一场私密的对接会正在进行。
博恩·艾萨克身穿笔挺西装,脸上洋溢着惯有的自信微笑,身边是道格公司的首席技术官和财务主管。对面,则是军方采购部门几位将星云集,神情凝重而焦急。
“博恩先生,”一位少将率先开口,“你的这款四轴蜂群无人机,确实是我们目前见过性能最稳定、干扰适应力最强的机型。特别是在帝国坟场那边,面对那种突袭式群攻,传统防御体系几乎失效。”
博恩笑着点头,语气笃定:“我们道格的无人机,是为战场而生的高智系统。动态路径规避、实时电磁频跳、模块级自愈——您们需要的,我们都做到了。”
“我们打算扩大采购规模,”另一位代表翻开合同页,“不过……这1.5万美元一架的报价,是否还有下调空间?”
博恩推了推眼镜:“将军,您要知道,这可不仅仅是一台无人机。这是由全球领先的工程团队花费无数个昼夜、烧掉千万美元打磨出的成果。1.5万美金,只是成本的表层而已。”
一旁的财务主管递上单据,附带“分摊说明”:
——每架无人机报价:2.5万美元
——技术转让费:0.3万
——数据加密授权费:0.2万
——军方协调预算回馈:1万
军方代表眉头一挑:“1万是我们的?”
博恩嘴角一挑:“正是。您们对我们的支持,怎么可能没有回馈?”
军方众人相视一笑,不再多言。
最终,一纸总金额超过30亿美元的采购合同,当场敲定。
他们或许不知道,每架无人机的真实成本不过区区数千美元,其中绝大多数利润早已悄然汇入大夏境内一家公司名下。
而那枚飞控芯片,依旧稳稳地嵌在飞行核心中,静默不语。
在这一切交易背后,是纳税人看不到的庞大开支、前线士兵无法左右的命运,而这场看似双赢的合作,其实只是某个更大棋局上的一步落子。
喜欢我为国家献科技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我为国家献科技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