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事故的风波如同车间里扬起的粉尘,在几天的忙碌和新的生产批次覆盖后,渐渐沉降、被遗忘。日子重新回到了三班倒的轨道上,机器的轰鸣依旧,工装上的污渍依旧。然而,一则消息却像一颗投入平静水面的石子,在吴普同他们这个小圈子里激起了不大不小的涟漪。
消息最初是从宋慧娟那里传来的。一个周三的下午,吴普同上中班,正利用上午的时间在宿舍洗衣服,宋慧娟突然打来了电话。她的声音在电话里带着一种掌握内部消息的轻微兴奋。
“普同,听说了吗?张卫平要调走了!”
吴普同愣了一下,手里的肥皂泡顺着指缝滑落:“调走?调哪儿去?”
“生管科!生产管理科!”宋慧娟语气肯定,“文件估计就这几天下来。说是他们一科的科长和生管科的刘科长都看好他,觉得他沉稳、细心,做事有板有眼,适合做计划调度。这可是个好去处啊,不用再下一线车间了!”
挂了电话,吴普同有些恍惚。他拧开水龙头,冰凉的水冲在手上,却冲不走心头那股复杂的情绪。生管科,那是坐在办公室里,对着电脑和报表,负责制定全厂生产计划、跟踪物料消耗、协调各车间进度的部门。虽然同属生产系统,但那里窗明几净,没有震耳欲聋的噪音,没有呛人的粉尘,更不用三班倒。在普通工人眼里,那几乎是另一个世界。
张卫平要离开车间了。他是他们四个同时入职的同班同学里,第一个职位发生变动的人,而且,这明显是一次“高升”。
正式的通知在周五上午贴在了各车间的公告栏上。白纸黑字,内容简洁:“经研究决定,调生产一科员工张卫平同志至生产管理科工作,负责生产计划与物料跟踪事宜。即日起办理交接手续,下周一正式到岗。”
公告栏前围了不少人,议论纷纷。
“哟,张卫平可以啊,这就进科室了?”
“人家是大学生,又肯干,调上去不奇怪。”
“生管科可是个好地方,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的……”
“以后咱们的生产计划可得指望他手下留情喽!”
吴普同挤在人群中,看完了那短短几行字,心里像是打翻了五味瓶。有为老同学感到高兴的成分,毕竟那是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但更多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失落、紧迫,甚至是一丝不易察觉的嫉妒。他们几乎是同一起跑线出发的,可如今,张卫平已经率先拐上了一条看似更宽阔平坦的岔路。
中午在食堂,气氛明显有些不同。张卫平所在的桌子比平时热闹了些,不少一科甚至其他车间的工友过来跟他打招呼,说着“恭喜高升”、“以后多关照”之类的客套话。张卫平依旧是那副样子,脸上没什么明显的喜色,只是客气地点头回应,话不多。
吴普同、宋慧娟和吴玉端着餐盘,很自然地坐到了他那桌。
“行啊,卫平,不声不响就办成大事了!”宋慧娟率先开口,笑容明媚,“以后可就是张调度了!”
吴玉也推了推眼镜,语气带着知识分子的分析腔:“生管科确实更适合你的性格,做事严谨,注重数据和流程。恭喜。”
张卫平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头,用筷子拨弄着盘里的菜,声音还是那样平稳:“没什么,就是换个岗位干活。都是工作。”
吴普同看着他,想说什么祝贺的话,却觉得喉咙有些发干,最终只是用力拍了拍张卫平的肩膀,挤出两个字:“挺好。”
张卫平抬头看了他一眼,眼神里似乎闪过一丝理解,但也只是一闪而过,随即又恢复了平静。
“说起来,还是卫平这种性格吃香,”宋慧娟感慨道,“不像我们,在采购部天天跟人磨嘴皮子,或者在车间里埋头苦干。”她这话看似自嘲,目光却若有若无地扫过吴普同和吴玉。
吴玉接话道:“确实。技术岗位或者生产管理,更需要沉得下心的人。我们研发部也是,光会搞关系不行,还得有硬本事。”她这话像是在肯定张卫平,又像是在为自己所在的部门正名。
吴普同默默地吃着饭,听着他们的对话,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他还在适应车间的噪音,学习判断豆粕水分,处理环模堵塞,而昔日的同桌,已经要去制定影响整个车间运行的计划了。这种差距,在公告贴出的那一刻,变得具体而刺眼。
下午,吴普同在车间里有些心不在焉。他看着那些冰冷的钢铁巨兽,听着永不停歇的轰鸣,第一次对这份工作的未来产生了强烈的质疑。难道自己要像赵师傅一样,在这个岗位上干十几年、几十年,从小学徒变成老师傅,最终一身伤病,然后退休吗?赵师傅是值得尊敬的,他的经验是宝贵的,但这条路径,似乎一眼就能望到头。
赵师傅察觉到了他的异常。在一次巡检间隙,赵师傅递给吴普同一支烟,自己也点上,深吸了一口,看着弥漫的粉尘,像是随口问道:“怎么?看张卫平调走了,心里不自在?”
吴普同被说中心事,脸上有些挂不住,含糊道:“没有……就是有点意外。”
“哼,”赵师傅吐出一口烟圈,“有啥好意外的。人家孩子干活踏实,心思细,领导看上很正常。生管科那地方,听着好听,坐办公室,压力也不小。计划排不好,物料跟不上,底下车间骂,上面领导批,夹板气够受的。”
他顿了顿,看着吴普同:“你小子也别想太多。刚来,踏踏实实把本事学好是正经。别这山望着那山高。车间里咋了?没我们在这流汗,他们生管科计划排得再漂亮也是白搭!技术在手,走到哪儿都有饭吃。”
赵师傅的话粗糙,却带着一种底层劳动者的硬气和对自身价值的扞卫。吴普同知道师傅是为他好,在开导他。但他心里明白,赵师傅的时代和他所处的时代,已经不一样了。光有技术,或许能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老师傅,但想要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好的工作环境,似乎还需要点别的什么东西——是张卫平那种沉稳严谨、被管理层赏识的特质?还是宋慧娟那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圆滑?抑或是吴玉那种走在技术前沿的专业视野?
他自己有什么呢?他勤奋,肯学,但这似乎是每个新人的标配。他性格不算内向,但也绝非长袖善舞。专业知识掌握得还算扎实,但距离创新或引领还差得远。
下班后,他没有直接回宿舍,而是一个人走到了厂区边缘那排高大的杨树下。初秋的晚风带着凉意,吹动着树叶沙沙作响。从这里,能看到生管科所在的那栋三层办公楼,几个窗户还亮着灯,在渐暗的天色里显得格外醒目。他想象着张卫平下周就要坐在那样的办公室里,对着电脑屏幕,统筹着全厂的生产,而自己明天还要走进那座喧嚣的车间,与粉尘和噪音为伴。
他下意识地摸了摸口袋里的手机,想到了马雪艳。她也在基层岗位,但他们都在努力。张卫平的调动,像是一道突然出现的分水岭,清晰地标示出同龄人之间可能开始出现的路径分野。这让他感到压力,也第一次如此认真地开始思考自己的职业路径。是安于现状,在车间里深耕技术?还是应该寻找机会,像张卫平那样,争取进入管理或辅助岗位?前者踏实却似乎能看到天花板,后者有更多不确定性却也意味着更多可能。
前方的路雾蒙蒙的,他看不清。但他知道,张卫平的这次调动,在他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一颗关于未来、关于选择、关于不甘平庸的种子。这颗种子是否会发芽,会长成什么样,他不知道。他只是在渐浓的夜色中站了很久,直到办公楼的灯光一盏盏熄灭,才拖着沉重的步子,朝宿舍走去。
喜欢凡人吴普同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凡人吴普同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