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显然忘了,陈四维的父亲尚能供另一个儿子读书,只是待前妻所生的这个儿子不好罢了。真要论起来,也算得上是小地主之家了。
朱元璋眼中泪光闪烁,继续说道:
“当年我巡幸河南,那本是富庶之地。可元末以来,河南战事频仍,先前又征发民夫治理黄河,起初几乎是十室九空!”
“休养生息至洪武十年,我本以为河南已恢复元气,谁知仍是这般贫困。后来特命锦衣卫详查,才知是因我出巡之故。当地官府为整修道路、修缮行宫,征调民夫,致使百姓缺衣少食。”
“那夜之后,朕彻夜难眠,总觉此乃朕之过。自那时起,朕便很少出巡了,即便出巡也是派你大伯代为。太子与天子仪仗规制,终究大不相同。”
朱高炽疑惑道:
“那皇祖父此次......”
朱元璋淡然一笑:
“此番情形不同。朝廷如今钱粮充裕,且你父王修缮道路,已将大明诸多要道连通。何况朕已下旨,征发徭役须给付银钱,不可再无偿摊派。如此,朕方能安心出巡。”
“况且出巡亦有政治考量,主要为震慑漠南蒙古部众,顺便巡察各地水利工程是否该修缮了。”
朱高炽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他年仅十二三岁,虽跟随何秋求学多时,但对此等政务一时仍难透彻理解。
“朕与你说这些,是盼你在未立储之际,多深入民间,亲身体察百姓疾苦。若始终居高临下,恐难体察民情。”
“汉室前期多明君,正是因皇子乃至天子常微服私访,巡察关中民生。待到后期少主即位,权柄常落权臣之手。纵使皇帝夺回大权,深宫妇人之手养大的他们,又怎能明白百姓之苦?”
朱高炽郑重颔首:
“孙儿谨记皇祖父教诲!”
第311章 蒙汉矛盾
朱元璋率领仪仗继续前行,抵达热河。途经密云未作停留——自北元战事平息后,那里只剩空营,无甚可观。
值得一提的是,热河因其地有温泉而得名。
热河地区虽是大明设在关外的卫所,但汉人百姓不多,许多是归附的蒙古人。不过他们的生活习惯已与大明汉人无异,这让朱元璋颇感骄傲,觉得是自己的功绩。
朱元璋带官员们泡了热河的温泉解乏,总算恢复了些精神。长途跋涉对年迈的他来说实在辛苦,就连随行的何秋也浑身不适。这时代不比现代,没有高铁飞机,一路骑马到热河,何秋的臀腿反复磨破结茧,几乎感觉不到是自己的了。
正泡着温泉,何秋接到朱元璋召见,匆忙擦干身子赶去。朱元璋让他同池叙话,谈起蒙古形势。
朱元璋眼光敏锐,直接问何秋:“单看热河,就知蒙古人与我大明百姓隔阂仍深,你那套策略真能奏效吗?”
他并非凭空担忧。热河一带看似有些蒙古人已汉化,但更偏远的蒙古人对这里汉人及汉化蒙古人并不友善。朱元璋担心漠南蒙古人再生反复,若再聚兵南下,如今的长城防线恐难抵挡。
何秋略加思索,答道:“在北平、关外推行王道,对蒙古人施以汉化,本是正途,只是见效慢。必须辅以军力保障——大明须能压制蒙古,同时国内安定,否则可能重蹈安史之乱覆辙。”
“如今北平已造出新式火铳,威力远胜以往,单靠火铳兵就足以压制蒙古。”
何秋确实有这份底气。现在的火铳已改进为后膛装填,与旧式火绳枪不可同日而语。
他进而建议:“臣以为,如今可裁撤军中其他兵种,专设火铳兵与火炮兵。这两种兵员训练简易,列阵方便,即便兵不识将也能形成强大战力,对大明稳定大有助益。”
朱元璋在温泉中皱了皱眉:“真如你说的那般好用?”
在他印象里,火铳发射繁琐、列阵困难,一旦敌军骑兵或步兵逼近,仍需刀盾手掩护,火铳兵自己也常需弃铳持刀近战,很不便利。
对何秋所说的“王道”,朱元璋也不以为然。看何秋提出的方法,分明是从经济与军事上压制蒙古,迫使他们变成大明所要的模样,哪里是纯用王道。
一提到火器,何秋就振奋起来。在他看来,这是自己来到大明后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事之一。
“请陛下明察,如今火器不仅后膛装填, ** 也已定装,士兵临阵时不必亲手装药,极为便捷,更不易发生炸膛。”
“而且**前方可装配**,贴身搏斗时也能持**直接迎敌,不必另外配刀剑。”
朱元璋将此事记挂心头,他先前确实对此类事务知之甚少,都是何秋和朱棣在操持。
若现今的**真如何秋所言那般出色,稍作改动或许也未尝不可。
朱元璋对文臣们所忽视之处也格外留心。
“这等**,一柄需费多少银两?每日又能产出多少?”
谈及此,何秋略显局促,赧然答道:
“眼下技艺尚未纯熟,全仗大匠手工赶制,产出甚微,耗资颇巨。待工匠熟稔工序后,料想价格应能回落。”
朱元璋闻言略感失望。大明兵马众多,若兵器造价过高,终究难成制式装备。
但见何秋如此胸有成竹,他也不愿泼其冷水。
“且待成效显现,再议军制革新之事罢。”
何秋恭声称是。
……
热河沐汤不过是此番巡行中难得的休憩,出塞之后的旅途将愈发艰辛。
塞内之时,朱元璋尚可率仪仗与官兵行进于铺设平整的水泥官道;一旦出塞,则万物俱寂。
满目土路,连像样的径道也无,即便为龙体考量,朱元璋也宁肯策马而行,将御辇留于热河,转送北平。
此前群臣多反对朱元璋出塞——当下草原并不安宁,若圣驾途中遭遇不测,便是塌天之祸。
故而此番北巡,实与大规模武装行军无异,随行将士无不谨小慎微。
关内时,蓝玉尚得余暇偶寻何秋品茗;出了关便终日甲胄在身,巡营不辍,频遣斥候。
他甚至早备战阵,以防蒙古部族突袭圣驾。
蓝玉确有大将之才,数万人马调度得井井有条;相较之下,李景隆则相形见绌。
朱元璋对此颇感失望。在京时,他原以为这外甥之子颇具才干。
然临事方见真章,朱元璋甚至觉得李景隆尚不及闲居多年的徐辉祖。
同是勋贵之后,徐辉祖早年因避嫌未曾涉足军务,直至洪武二十一年方受命练兵。
而今徐辉祖处事妥帖,只能说李文忠一脉后继乏人了。
第312章 大宁
纵马驰骋于漠南草原,何秋极目所见,正是那“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画卷。
碧草连天,苍茫无际,仿佛十里风光尽收眼底,天地入怀令人壮志顿生。
何秋正沉醉于这自在心境,扑面风沙却刮得他脸颊生疼,将遐思骤然打断。
此时风沙虽远逊后世沙尘暴,已足以令何秋心生警惕。
何秋明白,他推行的青储技术虽然帮助草原上的蒙古人从游牧转向定居,增加了牲畜的饲养量,但也对环境造成了巨大负担。同时,大量关内百姓被迁到大宁一带开垦土地,也对草原生态带来了难以逆转的影响。
所谓漠南,指的正是这片位于大戈壁以南的草原,其北面便是广袤沙漠。草原生态与中原截然不同,一旦草地被牲畜过度啃食,很可能再也无法恢复。如今草原上并没有后世专门培育的牧草,大多只是自然生长的杂草。虽然苜蓿早在西汉时期就已传入中原,但多被用作药材或食材,并未正式作为饲料喂养牲畜。
何秋心中不免沉重,他担忧随着大明对蒙古控制的加强,可能会加速蒙古草原的荒漠化进程。在封建时代,一旦草原出现荒漠化,根本无法像现代那样实施退耕还草、治理沙地的措施,只能任由沙漠扩张,甚至可能最终波及关内地区。
而朱元璋的关注点却不在于风沙问题。他注意到沿途已出现不少汉人开垦的农田,这虽然有利于加强大明对草原的统治,却也在与蒙古人争夺土地资源。他想到元朝时期蒙古人将中原良田改为牧场引发汉人反抗的往事,如今蒙古人虽败犹存实力,若因此激化矛盾导致草原动荡,对大明而言也是棘手难题。
此前朱元璋仅从奏章中得知大宁及关外形势一片大好,百姓自发前往垦殖,并未深思可能加剧的蒙汉矛盾。这次亲临关外,才目睹实情。他不禁陷入两难:总不能禁止汉人在关外开垦,毕竟蒙古人是战败方,大明岂能退让?但若放任不管,恐怕矛盾日益加深,甚至可能引发蒙古人再度南下。
如今的北方已非朱元璋北伐时那般残破,经过休养生息,若遭蒙古铁蹄践踏,必将造成重大损失。思前想后,朱元璋只得下令边军加强戒备,决定回朝后与朱棣及众臣工从长计议。
随着队伍继续北行,风沙愈发猛烈。抵达大宁城时,已是黄沙蔽日,令朱元璋颇感不适。他轻咳数声,召见在城外迎驾的宁王问道:“大宁此地,常是如此风沙漫天吗?”
宁王躬身答道:“并非终日如此,只是每逢春夏之交,风沙便格外猛烈。”朱元璋望着宁王被风沙磨砺得粗糙的面庞,不禁心生感慨。
“委屈你了。”
宁王听到这句话,眼眶霎时泛红。
“儿臣为大明戍守边疆,怎敢言苦?二哥与四哥从前不也是这般?”
“好,果真是朕的好儿子!”
朱元璋欣慰地重拍宁王的肩头。
大宁虽是后来修建的关塞,不算雄伟,却因地处塞外而格外坚固,一旦蒙人异动,这里便是首当其冲的前线。
城外农田连片,皆是朝廷移民所垦,朱元璋眼见商队络绎不绝,心知这便是大宁迅速兴盛的原因之一。
论地理位置,大宁实为兵家必争:南通北平,东接辽东,西经开平与宁夏相连。
如今它坐镇草原,监视蒙古动向,自水泥路从北平修至此地,大宁与北平联络更密,如一枚牢牢钉入边疆的楔子。
城中驻军八万余,既有宁王亲卫,亦有归降的蒙古部众——朱元璋将其编为朵颜三卫,划归宁王麾下。
大宁地位紧要,兵力不足则难镇草原。然而朱元璋对这三卫始终心存警惕,“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道理,他比谁都清楚。
《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皮皮读书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皮皮读书!
喜欢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