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顿时眉开眼笑:“本王就知道先生准备周全,快把那粥端来尝尝!”
何秋神秘一笑,转身进厨房端出一只陶盆。
仆役已摆好碗勺候在石桌旁。
何秋亲手将陶盆中的粥舀入碗中。
朱棣与姚广孝等人凑前一看,碗里确实是黄米粥,只是色泽浑浊,米粒粗糙。
朱棣狐疑地望向何秋:“先生,这粥……真能开胃?”
何秋点头:“殿下喝两口便知。”
朱棣对何秋向来信任,便端起碗送到嘴边……
第53章 真香
才喝一口,朱棣当场喷了出来。
“何先生,这米是馊了吧!味道太怪了!”
朱棣一脸委屈地瞪着何秋,感觉他在戏弄自己。
何秋却神色严肃地说:“殿下觉得这粥难以下咽,但大明多半百姓,平日里就是靠这个填饱肚子!”
“怎么可能!”朱棣不信,“我曾随父王巡游江南,百姓吃的都是白米饭、白米粥,哪有这种黄米粥!”
何秋冷笑道:“天子巡游,官员自然要粉饰太平。那些只能喝黄米粥、一家人共穿一条裤子出门的穷苦人,根本没机会出现在你们眼前!”
朱棣顿时沉默了下来。
何秋继续说道:“这些黄米是我昨日从村里买来的,是陈米,有馊味也正常。可就连这样的米,村民也视若珍宝。我让殿下喝这碗粥,就是想让你真正体会民间疾苦!”
朱棣叹了口气:“多谢何先生用心良苦,本王明白了。不过何先生煮粥前怎么也不淘一下?里面还有沙子呢!”
何秋淡淡答道:“我是按那些百姓的做法煮的粥。他们不是不想淘米,而是淘了会流失米沫,根本舍不得!”
“殿下久居高位,若想喝粥,厨子必选饱满上好的白米,洗得干干净净,慢炖一两个时辰,再撒上调料,才端到你面前。”
“殿下喝的粥,和百姓喝的粥,完全是两回事。请殿下好好体会。”
朱棣神情凝重,盯着碗里的黄米粥,何秋的话深深触动了他。
来顺天府就藩之前,他以为自己已经懂得民生艰难,现在看来,不过是皮毛罢了。
“多谢何先生,本王受教了,会好好品尝这黄米粥。”
朱棣郑重道谢,又舀了一勺送入口中。
霎时,馊味再次冲上味蕾,他差点又吐出来。
这民生疾苦……实在太难入口了。
朱棣不愿独自承受这份苦,转头对姚广孝等人说:“你们也来尝尝这黄米粥,体会百姓的艰难。”
王爷发话,姚广孝等人只好各自盛了一碗,陪着喝。
虽然早有准备,但黄米粥一入口,几人还是差点吐出来。
这简直跟猪食一样!
一口下去,姚广孝等人脸色铁青。
朱棣看着他们的表情,差点笑出声,再喝粥时,竟觉得没那么难喝了。
果然,快乐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
约一刻钟后,朱棣和姚广孝等人才勉强喝完一碗粥。
何秋端来一碗土豆泥,笑着递给朱棣:“请殿下再尝尝这个。”
朱棣舀了一勺放入口中,眼睛一亮,惊喜道:“真香!”
何秋挑眉问:“殿下现在不觉得土豆饭难吃了?”
朱棣连连摇头:“当然不,这土豆饭简直香甜无比!”
“那殿下的意思是喜欢吃土豆饭了?”
“没错,本王实在太喜欢了!”
朱棣一边说着,一边又往嘴里送了几勺土豆泥,那模样仿佛在享受世间少有的美味。
姚广孝等人见状,也纷纷盛起土豆饭,跟着吃得津津有味。
和先前那碗黄米粥相比,众人都觉得这土豆泥实在香得很。
何秋又适时端上了酸辣土豆丝和土豆炖牛肉,供众人配饭。
这两道都是传统名菜。
虽然朱棣与姚广孝等人初次品尝,却很快被其风味征服,连连称赞不已。
待土豆宴毕,朱棣紧握着何秋的手不肯松开。
“何先生真乃神人!您培育的土豆,产量如此之高、口味如此之好,实是天下万民之福。本王代苍生感谢您的功绩!”
说罢,朱棣竟单膝跪地,向何秋行礼。
这一幕令姚广孝等人大为震惊。
毕竟大明藩王向来只跪皇帝,今日朱棣竟向何秋下跪,实在罕见。
何秋也愣了愣,才连忙扶起朱棣道:“殿下太客气了,你我既为友人,这等小事不必言谢。”
朱棣感慨道:“何先生太过谦逊,这哪里是小事?这是足以名垂千古的大功啊!有这土豆在,不出三年,顺天府百姓定能不再挨饿。”
何秋挑眉又道:“殿下,土豆除济民之外,还有更大用处。”
朱棣不解:“这不就是粮食吗?还有何用?”
何秋微眯双眼,意味深长道:“土豆耐寒,宜于辽东、大漠等地耕种……殿下可明白了?”
朱棣初时不解,略一思忖,眼中顿时亮了起来。
“何先生,此话当真?”
他神色急切地追问。
何秋点头:“绝无虚言。”
“这……这土豆简直是神器!有此物在手,大明关外之敌必将瓦解,哈哈哈!”
朱棣兴奋得仰天大笑,连连挥拳,难掩激动之情。
关外素为不毛之地,几无产出,因此朝中世家大族对关外兴趣寥寥,也不支持朝廷对外用兵。
可若大漠能成产粮之地,那些世家必然趋之若鹜……
明朝的世家大族虽不重财,对良田沃土却有着本能的渴望……他们绝非善类,为争水源、田地,甚至不惜发动百人械斗。
倘若土豆真在关外种成,关外之敌必将斗志大减。
那些世家大族也将竭尽全力支持朝廷对外征战,以此换取大量土地。
届时,大明朝在关外的敌人必将全面溃败。
这正是朱棣欣喜的根本缘由。
何秋见朱棣已经明白其中关节,便轻拍他的肩头说道:“殿下果然聪慧过人,关于土豆的种植方法,我已编撰成册,殿下可将册子与院中土豆一并带走,我有些倦了,想要歇息。”
这已是送客之意。
朱棣连忙命人搬运土豆,自己则恭敬地将那本种植手册接了过来。
对于寻常百姓而言,这册子或许一文不值,
但对朱棣这位藩王来说,却是无价之宝。
待土豆搬运完毕,朱棣临行前又再三向何秋道谢。
……
另一头,应天府皇宫之中。
朱元璋端坐龙椅,手持一份奏章,
锦衣卫指挥使纪游则肃立于龙案之前,神色严肃。
“这土豆……竟能亩产三十石!”
朱元璋低声自语,面容难掩震动。
他自幼流离,深知民间疾苦。
自登基以来,便一直寻求解决百姓温饱之道,
因此对各种粮食作物的产量了如指掌。
亩产三十石,实在令他难以想象。
“纪游,这奏报……当真属实?”
朱元璋忍不住向纪游询问。
纪游抱拳回应:“回禀陛下,书写奏报之人当时就在现场,亲眼目睹三十石土豆出土,臣愿以性命担保,奏报绝无虚假!”
朱元璋不由得激动起来。
“若真如此,我大明百姓就有福了!天佑我大明啊,哈哈哈!”
他起身大笑,姿态与朱棣如出一辙。
纪游含笑道:“此皆因陛下治国有方,感动上苍,才降下如此祥瑞,庇佑我大明!”
朱元璋强压心绪,坐回龙椅摆手道:“不,这与朕无关,功劳全在何秋。朕对此人愈发感兴趣,真想亲眼见一见。”
纪游心思微动,拱手道:“陛下,是否……由臣派人将何秋‘请’来?”
“请”字出口时,他刻意加重语气,显然并非寻常邀请。
朱元璋略作沉吟,最终摇头道:“罢了,就让他暂且留在老四那儿,朕还想看看他能掀起怎样的风浪。”
纪游应道:“臣明白,会继续加派人手密切关注何秋。”
朱元璋取过一枚铁牌,淡然说道:“再调些人手前往顺天府吧,老四在那根基尚浅,推广土豆必遇阻力,让锦衣卫暗中助他一臂。”
说完,他将铁牌掷至纪游面前。
牌上赫然刻着一个“杀”字!
……
顺天府,燕王府书房内。
朱棣与姚广孝对坐,手中把玩着一颗土豆。
“和尚,如今土豆的产量与口味皆已验证,关于如何推广,你可有良策?”
朱棣满怀期待地向姚广孝问道。
姚广孝长叹一声道:“殿下,推广土豆与之前推广红薯的方式相同,唯有取信于民,才能顺利推行。眼下我们最需要做的,是扫除推行路上的阻碍。”
“阻碍?”朱棣不解,“土豆这等救民神器,推行何来阻碍?”
姚广孝意味深长地说:“殿下,土豆一旦推广,粮价必然下跌,地价亦会随之下降。那些囤粮占地的世家大族,损失可就大了。”
朱棣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本王倒未虑及此。这确实得设法解决,你可有良策?”
姚广孝挺直腰身,目光炯炯道:“要消除阻碍,唯有一法——发兵关外,多夺土地!殿下再下一道令:凡新辟之地,谁开垦就归谁。如此一来,世家大族必会转移心思,全力争取关外之田。”
朱棣皱眉道:“若要对关外用兵,须先过蓝玉与冯胜这一关。如今蓝玉对我怀有异心,冯胜态度不明,情势实为艰难。”
姚广孝双手合十道:“征讨辽东,本是大明立国以来一贯之策。蓝玉与冯胜驻守顺天府,本就是为了辽东战事做准备。这是大义所在。殿下可先上奏朝廷,朝廷一旦准奏,蓝玉与冯胜便非出兵不可。”
朱棣仍有犹豫。毕竟辽东战事牵连甚广,涉及粮草辎重、兵器铠甲等诸多方面。蓝玉与冯胜在顺天府已驻守多年,若可轻取,早该动手。说到底,还是因朝廷财力不足,军费尚未筹措充足。
姚广孝见状又道:“殿下,何先生制出了泡面与不锈钢。泡面可充军粮,不锈钢可制兵器。有此二物相助,征辽必能得胜,殿下不必多虑。”
朱棣斜睨姚广孝:“和尚,你就这般盼着本王开战?”
喜欢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