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89年 汉前少帝四年 农历七月
七月,北地高原进入了夏秋之交。天气虽仍有余暑,但早晚已带上了明显的凉意,天高云淡,秋风送爽。广袤的田野在经历了紧张的夏收后,并未沉寂下来,反而以另一种姿态焕发着生机。冬小麦的秸秆大多已被收割或还田,裸露的土地经过短暂的休养,又被重新犁开,准备播种秋日的希望。而在那些春播的土地上,粟黍已然抽穗,沉甸甸的穗头在阳光下泛着青黄相接的光泽,预示着又一个丰收的季节。田间地头,农人们开始了秋播的准备工作,选种、施肥、平整土地,空气中混合着新翻泥土的芬芳和残留的麦秸气息。狄道城内,因夏收的圆满结束和府库的充盈,市面愈显繁荣,商旅往来不绝,百姓脸上多了几分踏实与安宁。边境线上,自六月下旬北地军进行大规模武装示威后,朔方王勇部变得更加谨慎,小规模摩擦虽未绝迹,但频率和强度都大为降低,呈现出一种脆弱的、暴风雨前的宁静。靖王李凌深知,这种平静很可能是暂时的,虫达秋后用兵的意图并未改变,当前的沉寂或许是在积蓄力量,或许是在等待更好的时机。因此,他并未因边境的暂时缓和而放松警惕,反而利用这段宝贵的间隙,一方面加紧督促秋播,进一步夯实北地的粮食基础,并着手规划一些长远的水利工程;另一方面,则继续深化“潜渊”计划的渗透,并密切关注着河西方向的动态,力求在西线彻底稳住阵脚。更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世子李玄业年岁渐长(虚岁十一,周岁约十岁),李凌开始有意识地让他接触更为具体的政务,甚至鼓励他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一次,在关于一项水利工程的讨论中,年轻的世子竟出人意料地提出了一项颇具远见的建议,让李凌和周勃等重臣都为之侧目。
七月初十,靖王府议事厅。李凌召集长史周勃、郡丞公孙阙以及主管农事、工程的官员,商议秋播及水利建设事宜。世子李玄业亦奉命在旁聆听学习。
周勃首先禀报了秋播的准备情况:“王爷,今岁夏收丰稔,籽种充足,各地均已开始秋播前的整地施肥。若无特大天灾,秋播可于七月下旬全面展开,预计八月末可毕。只是……”
“勃兄但说无妨。”李凌示意。
“只是,去岁至今,雨水虽总体丰沛,但分布略有不均。湟水以北,尤其是靠近边境的几个县,如安故、勇士等地,去冬今春雨雪偏少,今夏虽有降雨,但蓄水不足,恐影响秋播出苗及后期生长。若秋冬再逢干旱,明岁收成恐受影响。”周勃面露忧色。
主管水利的司空掾史补充道:“王爷,周长史所言甚是。北地地势较高,灌溉多赖湟水及其支流,然现有渠陂多为前朝或民间自发修建,年久失修,且分布不均。若遇干旱,远离河道的田地便束手无策。下官以为,当趁此农闲,征发民夫,系统整修、疏浚现有渠道,并择要害之处,兴建新的陂塘,以资蓄水抗旱。”
李凌颔首,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个问题他早已关注。“司空所言,正合我意。整修旧渠,兴建新陂,确为长远之计。然,工程浩大,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且需统筹规划,不可盲目动工。勃兄,司空,你二人可立即着手,勘察地形,拟定一个详细的兴修水利方案,包括工程规模、所需民夫、钱粮预算、工期等,报我审定。”
“诺!”周勃与司空掾史齐声应命。
这时,一直在旁静静聆听的李玄业,忽然小声开口:“父王,儿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李凌有些意外,温和地看向儿子:“业儿,但说无妨。今日议事,本就是让你学习的,有何想法,尽可直言。”
李玄业得到鼓励,清了清嗓子,虽然仍带稚气,但语气却颇为认真:“儿臣方才听周世伯与司空大人言及水利之事,想到曾在《禹贡》中读到,大禹治水,非仅堵截,更重疏导。我北地兴修水利,固是好事。然,儿臣以为,或可……可效仿先秦郑国渠之故事?”
“郑国渠?”李凌眼中闪过一丝讶异,周勃和公孙阙也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郑国渠是战国末年秦国修建的大型灌溉工程,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本意是消耗秦国国力,却反而使关中成为沃野,增强了秦国实力。
“正是。”李玄业见父亲没有斥责,胆子大了些,继续说道,“儿臣以为,修渠筑陂,若能兼顾灌溉与……与戍边,岂不更好?譬如,在临近朔方边境的一些要害之地,兴修水利时,可否有意将渠道走向设计得曲折一些,或利用地势营造水泽?平日可蓄水灌田,若遇敌军来犯,或可放水阻敌,或可使其骑兵行动不便?如此,一举两得。”
此言一出,厅内顿时安静下来。周勃与公孙阙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异。这个想法,将民生工程与军事防御相结合,颇具巧思,绝非一个十岁孩童轻易能想到的。
李凌看着儿子,心中亦是波澜微动。他没想到李玄业不仅能联想到经典,还能提出如此具有实用性和战略眼光的建议。这已不仅仅是聪慧,更显示出一种开始萌芽的战略思维。
【系统提示:继承人在政务观摩中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洞察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将经典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提出具有战略价值的建议,显示出卓越的培养潜力… 宿主状态:对继承人的培养初见成效,欣慰于其成长,同时更注重引导其将想法落于实处的能力…】
“业儿此议,颇有见地。”李凌压下心中喜悦,面色平静地肯定道,“水利与兵事结合,古已有之,确可收奇效。然,具体如何实施,需详加筹划。例如,水势控制、地形利用、工程成本与军事效益的权衡,皆需专业人士仔细勘测计算。勃兄,司空,在制定水利方案时,可将世子此议纳入考量,对边境沿线特别是可能成为敌军通道的区域,重点勘察,看看有无实施的可能性与价值。”
“世子殿下聪慧过人,臣等佩服!”周勃由衷赞道,“此议若成,不仅利农,更是巩固边防的一着妙棋。臣与司空定当仔细研究。”
司空掾史也连忙道:“下官谨记王爷、世子殿下教诲,定在勘察设计中充分考虑军事用途。”
李玄业见自己的建议得到父亲和重臣的肯定,小脸上泛起兴奋的红晕,但努力保持着镇定。
李凌微微点头,对儿子的表现感到满意,但也不忘提醒:“业儿能思及此,甚好。然,为政者,提出想法易,将其变为可行的方案并付诸实施,则难。今后要多向周世伯、司空大人等实务之臣请教,知其然,更须知其所以然。”
“儿臣谨遵父王教诲!”李玄业恭敬应答。
议事结束后,公孙阙留下,向李凌密报“潜渊”计划的最新进展。
“王爷,‘吴钩’小组汇报,王勇部因粮草不继、士气低落,加之我军持续施压,内部怨声载道。王勇几次向虫达求援、索要粮饷,皆被虫达以各种理由推脱或削减,二人几近公开争吵。‘鱼肠’小组则设法接触到一些朔方都督府的中下层官吏,听闻虫达近日频繁派遣心腹前往太原,甚至长安,似在多方活动,意图不明。”
李凌沉吟道:“虫达老贼,所图非小。他一面积极备战,一面在朝中活动,无非是想争取支持,或为开战寻找借口,或为战后争取利益。继续严密监视。至于王勇……其部愈是困窘,则离间之计愈易成功。令‘吴钩’加紧运作,若能策反其一部,或令其内部生变,则虫达如断一臂。”
“臣明白。还有一事,浑邪部首领也已派其子为使,抵达狄道,回应王爷调解之意。休屠、浑邪两部使者皆已到位,王爷看何时安排三方会谈?”
“时机已到。”李凌决断道,“就在三日后,于王府偏厅举行。子通先生,你负责安排,务必彰显我主持公道之姿态,但要让他们明白,谁才是这片土地真正的主宰。”
“诺!”
七月的北地,在禾黍盈畴的希望中,继续着它有条不紊的运转。秋播的准备工作紧锣密鼓,一项可能融合了军事战略的新水利计划开始酝酿。世子的惊人谏言,如同在这平静的湖面投下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预示着新一代的成长。而在东西两线,与朔方的暗战和对河西的怀柔,都在悄然而坚定地推进着。李凌站在王府的高台上,眺望着远方,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或许就在不远的秋天。
【史料记载】
* 官方史·汉书·前少帝纪:“(前少帝)四年秋,北地靖王凌议修水利,世子玄业献策,兼利农戍,众咸称善。”
* 家族史·始祖本纪:“前少帝四年七月,凌公议秋播水利,世子玄业(时虚岁十一)建言效郑国渠故事,融水利于戍边,众皆惊其早慧。凌公嘉纳之,令周勃等详议。潜渊谍报知朔方内隙加深,河西两部使至,和议事启。”
*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圣嗣颖悟,献策利国,上帝悦而纳之,圣业有继。”
* 北地秘录·世子献水利策:“李玄业年幼议政,献‘水利戍边’之策,见识卓越,李凌与周勃等深以为然,北地后继有人。”
(第三百二十五章 完)
《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皮皮读书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皮皮读书!
喜欢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