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孙辈的归来,让原本因明兰病重而显得沉寂压抑的侯府内院,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暖意。他们深知,对于明兰这样的慢性病,心情的愉悦与精神的放松,有时比汤药更为重要。于是,一场以“让母亲\/祖母开心”为目的的、无声的默契行动,在顾娴和顾钧的组织下悄然展开。
长女顾娴心思细腻,最是体贴。她深知母亲卧病在床,时日漫长,最易无聊烦闷。她便每日抽出固定时间,坐在明兰榻前的小杌子上,一边做着针线,一边轻声细语地与她闲聊。聊的不是什么大事,多是些家长里短、市井趣闻,或是她自家孩子的顽皮琐事。
“母亲,您不知道,前日铮儿他爹考校他功课,问及《论语》中一句,他竟答得驴唇不对马嘴,把他爹气得吹胡子瞪眼,那小猴子还一脸无辜……”顾娴说着,自己先忍不住笑了起来。
明兰听着,脑海中便能想象出那副场景,也不禁莞尔。有时,顾娴也会拿起话本子,挑些轻松有趣的故事,慢慢地念给明兰听。她的声音温和悦耳,如同潺潺流水,抚慰着明兰因病痛而焦躁的心绪。在女儿温柔的陪伴和讲述中,时间仿佛过得快了些,身体的难受似乎也减轻了几分。
长子顾钧虽不似妹妹般长于陪伴闲话,却用他的方式表达着关心。他会在处理完必要的书信往来后,来到明兰房中,有时是静静地坐上一会儿,陪母亲对弈一局慢棋。他知道母亲精神不济,下棋时从不催促,步步耐心,偶尔还会故意露出个破绽,让明兰赢上一子半子,博她一笑。
更多的时候,他会挑选一些朝野间不涉机要、却又新鲜有趣的邸报内容,或是自己在任上遇到的一些无伤大雅的趣事,用简练平和的语言说给明兰听。他知道母亲虽在病中,但心思依旧敏锐,对外界并非全然不关心。这种方式,既能让明兰了解外界动态,不至于完全闭塞,又不会耗费她太多精神。
“母亲,近日京中传来消息,说是有西域商人进献了一种奇特的瓜果,名唤‘哈密瓜’,甘甜如蜜,陛下赏赐了几位重臣,父亲也得了一个,已命人快马送回来,说是给母亲尝鲜。”顾钧平淡的叙述中,带着对父母情意的了然。
明兰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光亮,并非为那稀罕瓜果,而是为顾廷烨这份无论何时何地都惦记着她的心意,也为儿子这份不动声色的体贴。
而孙辈们的“表演”,则更是每日的固定节目,也是最有效的“开心药”。长孙顾铮在先生的指导下,学问日进,有时会正襟危坐地给明兰背诵新学的诗词文章,那小大人的模样,总能逗得明兰忍俊不禁。背诵完毕,他还会像小先生一样,磕磕绊绊地讲解一番诗中的意思,虽然时常理解得似是而非,但那份认真的劲儿头,让明兰心中满是欣慰。
更小的孩子们则毫无章法,却是快乐的源泉。他们会在榻前的地毯上玩闹,为了一个玩具争抢,又很快和好;会把自己画的歪歪扭扭、看不出形状的画作骄傲地展示给祖母看;会趴在榻边,眨着乌溜溜的大眼睛,问出各种天马行空、令人捧腹的问题。
“祖母,药那么苦,您为什么还要喝呀?偷偷倒掉好不好?”
“祖母,月亮上真的有嫦娥吗?您病好了带我去看看好不好?”
“祖母,爹爹说您以前可厉害了,管着好大好大的学堂,等我长大了,我也要像您一样!”
这些稚嫩的话语,如同春风,拂过明兰的心田。看着孩子们纯真的笑脸,听着他们无忧无虑的笑声,她感觉自己那颗因久病而有些沉寂的心,仿佛也被注入了新鲜的活力。那份浓浓的、毫无保留的亲情,像一层温暖的光晕,将她紧紧包裹。她不再仅仅是一个需要被照顾的病人,更是被儿孙们深深爱戴着、需要着的母亲和祖母。
这种被需要、被珍视的感觉,极大地缓解了她因病而产生的无力感和自我怀疑。她开始更努力地配合治疗,努力多吃一点东西,在精神好的时候,也会主动要求坐起来一会儿,看看孩子们玩耍,或是和女儿说说话。
她真切地感受到,子女孙辈的归来和陪伴,比任何名贵的药材都更能滋养她的身心。药物调理的是她的气血,而亲情,治愈的是她的精神。在这浓浓的亲情支持下,她心中战胜病魔的信念,变得更加坚定。窗外虽是数九寒天,但她的病榻之前,却始终洋溢着暖彻心扉的春意。
喜欢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穿越版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穿越版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