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如同山涧溪流,悄无声息地流淌而过。转眼间,“知否女学”已在这片土地上扎根了五年有余。五年,足以让一颗种子长成亭亭小树,足以让懵懂稚童蜕变成明丽少女,也足以让一个最初备受质疑的念头,成长为枝繁叶茂、惠泽一方的切实存在。
当年的第一批学生,如草儿、二妞等,早已完成了在女学的学业。她们没有像某些人恶意揣测的那样“心野了”、“不好管教”,反而都成为了乡间极受欢迎的好姑娘。
草儿因其算学尤其出色,心思又细,被镇上一家信誉良好的粮店东家看中,聘请去做了账房先生。一个女子做账房,在当地可谓是破天荒头一遭。起初还有人质疑,但草儿不仅算盘打得噼啪响,账目做得清晰明白,为人又诚恳可靠,很快便赢得了东家和客户的信任。她不仅帮家里彻底摆脱了贫困,还用自己赚来的银钱供弟弟读书,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来说亲的人几乎踏破了苏家门槛,最终她选择了一位看重她才干、性情敦厚的年轻木匠,夫妻和睦,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二妞则将其在护理课上学的知识发挥得淋漓尽致。她成了附近几个村子小有名气的“小郎中”,谁家孩子有个头疼脑热、磕碰外伤,妇人们孕期产后有些不适,都乐意来请她去看看。她懂得用草药,更懂得如何护理,耐心又周到,救了不少急。人们不再叫她二妞,而是尊敬地称她“二姑娘”。她后来嫁给了邻村一个同样善良的后生,夫妻二人开了间小小的药铺,继续用所学帮助乡邻。
其他女孩,有的因绣工精湛,接了城里绣庄的活计,收入颇丰;有的虽然只是嫁作农妇,但因识文断字、懂得持家、明事理,将小家打理得井井有条,在婆家极受尊重,也能更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她们的人生轨迹并未因读了书而变得离经叛道,反而都沿着世俗认可的道路走得更加稳健、更加明亮、更加有底气。
这些活生生的例子,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知否女学”的口碑彻底树立起来,不再是那个需要靠“免费管饭”来吸引人的新奇事物,而是成为了乡民们真心认可和向往的地方。附近村镇,甚至更远地方的人家,都千方百计地想将女儿送来求学。女学的规模也因此扩大了一次,又增聘了一位先生和一位师傅。
更让明兰感到欣慰的是,女学的影响开始呈现出一种自发性的扩散效应。
第一批学生中,有一个名叫婉娘的姑娘,性情沉静,尤其喜爱读书,悟性也高。她在女学毕业后,并未立刻嫁人,而是找到明兰,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请求:她希望能留在女学,协助周秀才教导更小的孩子们启蒙。
明兰惊喜万分,仔细考察了婉娘的学识和耐心后,欣然同意。于是,婉娘成为了“知否女学”培养出的第一位“女先生”。她教学认真,又因年纪与学生们相近,更能理解她们的想法,深受爱戴。
无独有偶,另一位嫁到邻县的女孩慧姐儿,见夫家那边女孩子同样失学情况严重,心中不忍。她鼓起勇气,征得夫家同意后,借用宗族的祠堂,仿照“知否女学”的模式,开办了一个小小的识字班,免费教授附近的女孩子识字和简单的算数。虽然规模很小,条件简陋,却无疑是“知否”精神的一颗种子,在另一片土地上发出了嫩芽。
消息传回,明兰感慨万千,立刻让顾廷烨派人给慧姐儿送去了一些书籍、纸笔和资金上的支持。她仿佛看到,一点星星之火,真的开始有了燎原之势。
看着这些自己亲手培养出来的女孩们,如同蒲公英的种子,带着知识和自信,飞向四面八方,在不同的角落扎根、生长,并将这份求知的火光继续传递下去,明兰心中的成就感,远胜于当年在侯府后院化解一次次危机、掌管中馈之时。这是一种创造性的、孕育性的、足以滋养后世的伟大成就。
喜欢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穿越版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穿越版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