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宁宫的铜漏滴答作响,将三更的寂静敲得愈发清晰。苏凝歇了片刻,精神好了些,她让兰姑姑把案上的奏折搬到榻边,指尖在最上面一本奏折上停住,那奏折的封皮边角已经磨得起毛,显然是被反复翻阅过的。
“林则徐的折子…… 你看了?” 她的声音带着些微的沙哑,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认真,目光落在赵晏脸上,像是在审视,又像是在期盼。
赵晏点头,拿起那本奏折。林则徐在折子里奏请在新疆开渠种粮,说西北军粮运输艰难,若能就地开垦,不仅能解军饷之困,还能让流民有田可种。只是工程浩大,需耗费白银五百万两,户部尚书李嵩几次驳回,说 “国库空虚,不宜妄动”。
“李嵩说……” 赵晏的话没说完,就被苏凝打断了。
“李嵩是苏明远的亲家,他的话能信吗?” 苏凝的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枯瘦的手指在奏折上轻轻点着,“你去查户部的账,去年江南盐税结余三百万两,荣亲王倒台后查抄的家产够支两年军饷,再加上内库的盈余,五百万两算什么?”
赵晏心头一震。这些账目他看过,却没往深处想,经母亲一提,才恍然惊觉 —— 李嵩哪里是担心国库,分明是怕林则徐得了功,碍了苏家的路。
“林则徐是个好官。” 苏凝的目光变得悠远,像是透过暖阁的帐幔,看到了江南的烟雨,“他在苏州查盐案时,敢动荣亲王的人;在广东禁烟时,敢烧洋人的鸦片,这样的人,眼里只有国法,没有私情,你得信他,用他。”
她想起林则徐刚入仕时,还是个翰林院编修,因弹劾权贵被降职,满朝文武都避之不及,是她让先帝把他调到江南,说 “是金子,在哪都能发光”。那时林则徐捧着调令来谢恩,穿着洗得发白的官服,却腰杆挺得笔直,说 “臣定不负陛下所托”,眼里的光,像极了年轻时的自己。
“还有周将军……” 苏凝的声音轻了些,带着些微的叹息,“他在北境守了三十年,儿子战死在沙场,侄子还在边关戍守,这样的人,你得护着他。”
周将军是赵晏的救命恩人。当年他被荣亲王的人绑架,是周将军带着亲兵追了三天三夜,在悬崖边救下了他,自己却被箭射穿了肩胛骨。这些年,总有些文官弹劾周将军 “拥兵自重”,赵晏虽没听信,却也难免存了些芥蒂,此刻经母亲一提,才觉出自己的糊涂。
“老臣保家卫国,凭的是热血,不是野心。” 苏凝的指尖在 “周将军” 三个字上反复摩挲,像是在触碰什么滚烫的东西,“你外祖父倒台时,满朝文武都怕被牵连,是他父亲,那时还是个参将,偷偷给我们送粮送药,说‘苏家有功于国,不能让好人寒心’。”
赵晏这才知道,母亲和周家竟有这样深的渊源。他想起周将军胳膊上纵横交错的伤疤,想起他每次来京述职,总带着北境的野山参,说 “给太皇太后补补身子”,原来那份敬重里,藏着两辈人的情谊。
“贤臣就像好茶。” 苏凝忽然笑了,眼角的皱纹里盛着暖意,“得慢慢泡,才能出真味。急了,就涩了;慢了,就淡了。”
她想起小时候,阿芸教她炒茶,说 “火大了焦,火小了生,得守着锅,看茶叶的颜色变了,闻着香了,才能起锅”。用人何尝不是这样?得有耐心,有眼光,能看到他的好,也能容他的直。
“你看这林则徐……” 苏凝继续说,“他性子烈,像北境的野山茶,初尝带着苦,可泡开了,却有股子韧劲,能提神;周将军稳重,像江南的雨前龙井,看着清淡,却越品越有滋味,能养心。”
兰姑姑端来新沏的茶,碧螺春的清香漫开来,冲淡了些药味。苏凝示意赵晏尝尝,他端起茶杯,温热的茶汤滑过喉咙,带着回甘,忽然明白母亲的意思 —— 好官不在多言,在实干;不在圆滑,在赤诚。
“还有那个新科状元…… 叫什么来着?” 苏凝的记性有些模糊了,手指在榻上轻轻点着,“就是在金銮殿上说‘百姓苦,不在于税多,在于不均’的那个……”
“是张瀚。” 赵晏忙答,“儿臣已让他去河南赈灾了。”
“好,好。” 苏凝满意地点点头,“年轻人有锐气,敢说真话,得让他多历练历练,别被官场磨平了棱角。” 她顿了顿,语气变得郑重,“你要记住,官不在大,在公;权不在重,在民。谁真心为百姓办事,你就给谁权;谁只想着钻营,你就收了他的印。”
赵晏看着母亲枯瘦的手,那手上布满了老年斑,却精准地点在 “民” 字上,忽然懂得,所谓贤臣,不是会说漂亮话的,是会做实在事的;不是围着皇帝转的,是围着百姓转的。母亲这一生,见过太多奸佞,也护过太多忠良,她教他的,是用人心换人心,用信任换忠诚。
“儿臣明白。” 赵晏将奏折放回案上,声音坚定,“儿臣会信林则徐,让他放手在新疆开渠;会护周将军,给他足够的兵权守北境;会培养张瀚,让他保持锐气…… 绝不会让贤臣寒心。”
苏凝的眼里闪过一丝欣慰,像是完成了一桩心愿。她慢慢躺回枕上,目光望着窗外的月光,像是看到了那些在朝堂上、在边关、在民间默默奉献的身影,他们像点点星火,汇聚起来,就能照亮整个江山。
铜漏的滴答声里,苏凝的声音越来越轻,却字字清晰:“贤臣是国之基石…… 基石稳了…… 江山就稳了……”
赵晏握紧了母亲的手,掌心的温度透过锦被传过来,暖得让人心安。他知道,母亲教他的不仅是用人之道,更是治国之根本 —— 信贤臣,远小人,方能安邦;重实干,轻空谈,方能兴国。
窗外的月光渐渐浓了,透过窗棂,照在案上的奏折上,也照在皇帝年轻却坚定的脸上。那些关于贤臣的嘱托,像一粒种子,落在了赵晏的心里,也落在了这江山的土壤里,终将在岁月里,长成参天大树。
喜欢深宫孤女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深宫孤女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