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溪村工作室的晨光带着股艾草的清香,透过百叶窗落在桌前的专利证书上。烫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字样在光下泛着厚重的光泽,证书编号“ZL202x2xxxxxxx.xx”下面,印着苏砚和顾晏辰的名字,专利名称是“一种适用于基层医疗的智能针灸定位仪”——这是他们熬了七个月,改了13版设计,终于拿到的成果。
苏砚指尖轻轻拂过证书边缘,纸质的纹路蹭过指腹,带着种尘埃落定的踏实。她想起去年冬天,顾晏辰为了攻克强光下定位不准的问题,在实验室熬了三个通宵,眼睛红得像兔子,却还笑着说“再试最后一次”;想起王医生在柳溪村用初代样品救了抽搐儿童时,电话里哽咽的“要是早有这设备,多少孩子能少遭罪”;想起母亲旧笔记里写的“科技应助医,而非利医”,现在终于用行动实现了这句话。
“专利局刚才打电话,说证书副本已经寄往西部各省的乡村医院了,他们收到就能走授权流程。”顾晏辰端着两杯陈皮茶走进来,杯底印着的“苏”字被水汽晕得柔和。他穿着件浅灰色的工装服,袖口卷到小臂,露出手腕上帮村民修定位仪时蹭到的浅疤——昨天玉树村的医生寄来台故障设备,他拆修时被螺丝划破了手,却没让苏砚知道。
苏砚接过茶杯,温度刚好,是她喜欢的三分热。她抬头看向顾晏辰手里的授权文件,上面用红笔标着“免费授权范围:西部50家乡村医院,期限5年,含后续技术升级支持”,每个字都透着他们的初心:“你联系的律师说,这样的授权方式不会有法律风险吧?我怕后续有人借我们的专利牟利,反而害了基层医生。”
“放心,律师已经在合同里加了‘仅限公益医疗使用’的条款,要是发现用于商业售卖,立刻终止授权,还要追究责任。”顾晏辰把文件推到她面前,指着其中一页,“你看,我们还留了技术支持专线,乡村医生遇到设备问题,随时能联系我们的研发团队,不用等厂家售后——西部偏远,厂家售后太慢,我们自己来更放心。”
他说着,从抽屉里拿出台新的定位仪样品。相比初代,这台的机身更轻薄,侧面多了个太阳能充电板——是专门为缺电的偏远山区设计的,晒两个小时就能用一整天;屏幕也换成了防刮的钢化玻璃,边角做了圆润处理,不怕摔碰。“昨天测试过了,太阳能板在多云天气也能充电,定位误差控制在0.08mm以内,比之前更精准了。”
苏砚接过定位仪,按了下开机键,屏幕亮起时,自动切换到“乡村模式”,界面简化成三个按钮:“穴位定位”“急救指南”“健康记录”,连不识字的老人都能跟着图标操作。她想起母亲当年在西部义诊,背着沉重的针灸盒翻山越岭,要是那时候有这样的设备,多少路能少走,多少病能早治。
“玉树村的扎西医生刚才发消息,说收到我们寄的样品了,还拍了视频给孩子们演示。”顾晏辰打开手机,视频里的扎西医生穿着藏蓝色的民族服饰,手里举着定位仪,身后围着一群藏族孩子,个个睁着亮眼睛,看着屏幕上跳动的穴位光标。“他说村里有个孩子腿软三年了,之前只能靠按摩缓解,现在用定位仪找到了足三里穴,扎了两次针,已经能自己跑了。”
苏砚的眼眶突然发热,手指反复划过定位仪上的艾草logo——这是她按母亲旧锦盒上的纹样设计的,现在成了连接他们和西部医生的纽带。她想起上个月去玉树村考察,看到扎西医生用手摸穴位,半天不敢下针,怕扎偏了耽误孩子;现在有了定位仪,他终于能放心地为村民治疗,这份安心,比任何专利都珍贵。
“我们把之前的培训资料再整理一下吧,加个太阳能充电的使用视频。”苏砚突然开口,声音带着点哽咽,“西部的医生可能没接触过太阳能设备,得教他们怎么清洁面板,怎么判断充电状态,别到时候设备没电了,反而误事。”
顾晏辰点点头,拿出笔记本开始记录:“还要加个‘常见故障排查’模块,比如定位不准可能是因为皮肤太干,要涂生理盐水;屏幕黑屏可能是因为误触了休眠键,长按三秒就能唤醒。这些细节,我们之前没想到,还是扎西医生提醒的。”
两人凑在桌前,对着文件讨论起来。晨光落在他们身上,也落在桌角母亲的旧笔记上,其中一页夹着张泛黄的照片——是母亲1998年在玉树村义诊时拍的,她蹲在帐篷前,给个藏族孩子扎针,身后的雪山在阳光下闪着光。苏砚看着照片,突然觉得,母亲的身影和现在的自己、顾晏辰,和扎西医生,慢慢重叠在了一起——这就是传承,不是血脉的延续,是初心的接力。
中午的时候,专利局寄来的副本到了。苏砚和顾晏辰一起,把证书和授权文件分装到50个信封里,每个信封上都用手写的方式,写着乡村医院的名字和医生的联系方式:“玉树村卫生所 扎西医生”“汶川镇卫生院 李医生”“定西乡村医疗站 王医生”……每个名字后面,都跟着句贴心话,比如给扎西医生的写着“太阳能板记得每周擦一次,雪山紫外线强,别晒坏了”,给李医生的写着“急救模式有藏语语音,按小熊鼻子就能切换”。
“我去把信封寄了吧,村里的邮车下午两点就走。”顾晏辰把信封放进帆布包,又从抽屉里拿出包新的艾草香囊,“每个信封里放一个,驱蚊又安神,西部的蚊子多,医生们义诊时能用得上。”
苏砚点点头,帮他把包带系紧:“路上慢点,别又像上次那样,为了赶邮车跑着去,把腿给崴了。”她想起上个月,顾晏辰为了给玉树村寄急救设备,在田埂上跑着赶邮车,不小心崴了左脚,却还笑着说“没事,不耽误事”,现在想起来还心疼。
顾晏辰笑着揉了揉她的头发:“放心,这次我提前半小时走,慢慢晃过去。你在家别太累,专利的事告一段落,该好好歇两天了。”他顿了顿,从口袋里掏出颗薄荷糖,是苏砚爱吃的青柠味,“含着这个,等我回来给你煮饺子,荠菜馅的,放了你爱吃的香油。”
苏砚接过糖,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门口,心里满是踏实。她走到桌前,拿起母亲的旧笔记,翻到最后一页,上面写着“若有一天,科技能让医者少走弯路,让患者少受痛苦,便是我一生所愿”。她拿起笔,在旁边补了句:“妈,我们做到了。未来还会做得更好,让更多人能在家门口看好病。”
下午的时候,苏砚收到了扎西医生的视频电话。屏幕里的他举着授权文件,身后的藏族孩子围着他,手里拿着顾晏辰寄的艾草香囊,笑得满脸灿烂:“苏医生!谢谢你们!有了这个专利授权,我们再也不用怕设备坏了没人修,孩子们也能得到更好的治疗了!我刚才用定位仪给卓玛扎了针,她现在能跳皮筋了,你看!”
视频转向旁边的小女孩,卓玛穿着粉色的连衣裙,正和小伙伴们跳皮筋,辫子上还系着苏砚上次送她的红绳。苏砚看着女孩欢快的身影,眼泪忍不住掉下来,却笑着说:“太好了!扎西医生,要是有技术问题,随时给我们打电话,我们的研发团队24小时在线。”
挂了电话,苏砚坐在桌前,看着窗外的玉米地。村民们正在地里忙碌,偶尔有人抬头朝工作室挥手,张奶奶的小孙女还举着个布偶小熊,对着她的方向蹦蹦跳跳——那是顾晏辰上次送她的,现在成了她的宝贝。
顾晏辰回来的时候,手里拎着个竹篮,里面装着村民们送的蔬菜:“张奶奶给的黄瓜,李爷爷种的番茄,说让我们晚上做凉拌菜。”他把竹篮放在桌上,凑到苏砚身边,笑着说,“邮车师傅说,这些信封会优先派送,西部的医生下周就能收到,到时候我们就能收到他们的反馈了。”
苏砚靠在他肩上,手里还握着那本专利证书:“你说,等我们的中医AI诊断系统研发出来,是不是能帮更多偏远地区的村民?比如那些连乡村医院都没有的地方,他们用手机就能做初步诊断,再根据建议找附近的医生治疗。”
顾晏辰点点头,伸手帮她理了理头发:“会的,我们已经跟省中医院的专家对接了,他们会提供病例数据支持,争取明年就能出测试版。到时候,我们的专利授权范围还要扩大,不仅是西部,全国的乡村医院都能免费使用,真正实现‘让好医疗走进每一个角落’。”
夕阳西下,金色的光落在专利证书上,也落在母亲的旧笔记上。苏砚知道,这张专利证书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未来还有更多的技术要研发,更多的乡村医院要支持,更多的母亲心愿要实现。而她和顾晏辰,会一直并肩走下去,带着这份“科技向善”的初心,带着对母亲的思念,把中医的温暖和希望,送到更远、更需要的地方。
喜欢离婚后,我用针灸打脸AI前夫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离婚后,我用针灸打脸AI前夫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