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淮在牲口院里把工具一一摆了出来,他留在包袱里的都是最基本的工具,就这还摆了一大片院子。
“永江叔,俄好长时间莫试过手艺咧,借着这日头好,俄拿你这阴干的木头试试手?”
“俄给你搭把手。”吴永江乐呵呵地磕了磕烟袋锅子,往腰带上一别,往两只大手上吐了口唾沫,就准备动手。
于是爷俩把一整张木板架到了院当中。
苏淮略微思索了一下,然后用墨斗开始划钱。
动锯了之后,吴永江就帮不上忙了,他自顾蹲在一旁抽着烟看着苏淮干活。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俄的个乖,这个碎娃的手艺可真不赖。看他的架式,分明就是一个老匠工嘛。甭管做得好坏,就这架式派头,让人看着就舒服。
……
苏淮正用凿子凿着卯眼的时候,牲口院来了不少的人。
“永江叔……”
吴永江喝骂了一句黑狗,然后让大家伙儿进来。
“知青娃娃们,你们都来做甚?”
“永江叔,俄们过来问……”吴霞刚想问问苏淮回来没有,就看到苏淮正在院中干着木工活儿。这话问不下去了。
张蕊一看自己的对象居然在做木工活,她全然忘掉了担心,跑到苏淮身旁不远处,盯着苏淮的手看。
“苏淮,你会木工?”张蕊问出了知青们的心声。
“会那么一些。正好今天进县城,买了一套木匠工具,就拿永江叔的木头试试手。”苏淮一边干着活,一边回答着张蕊的问话。
“苏淮,你可太厉害了。”张蕊发自内心地夸着苏淮。
“那可是,你也不看看我是谁对象了。”苏淮手上忙着,嘴里还不忘调侃着小对象。
大家伙儿听着苏淮这么明目张胆地情话,一个个起着哄。一时牲口院里热闹得很。
……
吴永江看着年轻娃娃们开心,他也开心,拿出纸烟包,一一分发给男知青们,也没忘奖励自己一支。
很快,吴霞最先做出反应,她安排人回知青院去做饭,其他们愿意留下来的,可以继续观摩。但是她只提出来一条要求,那就是大家尽量别让苏淮分心,毕竟木匠手里的工具,一件件锋利着呢。
大家见到新鲜的事物,谁还愿意离开。
包括排到今天做饭的两个人,钱多华和董芳,眼睛盯着苏淮的手看,一步也没有动。
最后吴霞摇了摇头,他拉着孙福兴离开了牲口院,替班去做饭了。
————
苏淮把榫卯对接好后,一张很漂亮的炕桌出现在大家面前。苏淮又拿出来细刨,刨着炕桌的边边角角。
很快,光滑似水的炕桌,递到了吴永江的手里。
吴永江左看右看,上看下看,举起来不停地看。
“永江叔,俄的手艺还不错吧。这是时间不够,要不然俄再做细些,给你再雕上些图案,保准人见人夸。你看俄这棕角、插肩、龙凤榫头,做得多好。”苏淮谝显着自己的手艺。
吴永江已经压不住了嘴角,“俄说苏淮娃,你这手艺可莫得说。要是在往年头,你靠这手艺能娶两个婆姨嘞。”
“两个婆姨?那哪够,俄怎么着也得娶……”苏淮在做死的路上走得挺快。
不过他的耳朵被人揪住了,他不得不停下话头。
“你到底要娶几个婆姨?”张蕊绷着小脸儿,瞪着苏淮。
“俄就娶你这一个婆姨,就是一个婆姨。”苏淮连连告饶。
“哼!~”张蕊仍然揪着耳朵不松手。
张蕊当然没怎么用劲儿,苏淮幸福地不愿意让她松手。于是一个连连求饶,一个不依不饶。
牲口院里笑声不断。
————
回到知青院儿,大家伙儿一边吃着饭,一边夸赞着苏淮的手艺。
这时候苏淮站起身来,很认真地对着大家说道:
“大家伙儿停停,我说件事儿。我这套工具得来可不易,一个个金贵着咧。大家看在我的面子上,可不能乱动这东西,更不能借给别人用。你们要知道,这套工具光磨起来就麻烦死个人。”
“对,苏淮说得太对了。我也郑重声明一件事儿。这套工具是人家苏淮搞来的,可不是大家伙儿的,谁也不能乱动。你们想想,你用惯了的锄头都不想借给别人用,更何况这么细致的东西。”吴霞立马给苏淮撑场子。
“我谢谢吴队长。等你跟孙福兴领证了之后,我免费给你们打套家具。”苏淮很大方。
“真的?”孙福兴一听还有这好事儿,立马高兴得不得了。
“那是当然。我保证给你们打的床,再怎么折腾都不会响。”
苏淮这话音儿刚落地,后脑勺就揍了一下子。
就见吴霞红着脸,狠狠地瞪着苏淮。
“队长,我错咧。我保证给你们打的床,一折腾就响,响声连天。”苏淮一边说着一边往后撤。
“苏淮,你过来,我保证不打死你!”吴霞恶狠狠地要追上去。
可惜,她被孙福兴拉住了衣角。她不愿意落对象的面子,没有挣脱,由着苏淮满嘴胡说着。
知青们听了苏淮的话,笑声不断。
这时女知青林卫红站了起来,她高声叫着苏淮。
“苏淮,你有这么好的手艺,你给我们女生打两套桌椅呗。大家都是一起下放的知青,你一定不会拒绝吧。”
如果这话换一个人说,苏淮一准儿会痛快答应。今天是这个林卫红说出来,苏淮还是犹豫了一下。
这个女人不简单呀!
她本名叫林雅茹,挺文雅的一个名字。风起云涌的时候,她的头脑发了热,跑去给自己改了这么个听起来又红又专的名字。
她的父母亲是高级知识分子,她为了和父母亲划清界限,不惜举报父亲和海外有书信往来,还举报她母亲有海外关系。
她的父母被关起来之后,她又报名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在知青院里,这个女人只要听到谁稍微说些“反动”的话,她甚至会跑到村委会去告发。
搞得知青院里的人都防备着她,而她又不自知。天天主动组织大家学习红“宝书”,你要是不参加,她就给你扣大帽子。
苏淮知道这个女人的下场。她后来嫁给了比她小五岁的狗娃儿,一辈子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董芳和她是一个地方的人,后来苏淮听董芳说过,她后来后悔想回城,写信向父母亲求救,但她写出的信都石沉大海。
喜欢重生:从72年知青开始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重生:从72年知青开始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