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六章 星云头像与数据暗流
加上韩屿微信的那一刻,封瑶的心中泛起一丝微妙的涟漪。那片深邃的星云头像,仿佛是他内敛性格的延伸,隐藏着无尽未知。她通过验证后,对方只是发来一个简单的表情:【微笑】。封瑶回了一个“加油”的表情,对话便暂时止步于此,像投入湖中的一颗小石子,涟漪散去后,湖面复归平静,却有什么东西已然沉底。
她将注意力转回眼前的会议纪要,指尖在键盘上飞舞,将苏晴学姐的建议和资源承诺条分缕析地记录下来。成功的喜悦依旧在胸腔里微微发热,但更多的是沉甸甸的责任感。种子基金、办公空间、专家指导……这些以前不敢想象的资源如今触手可及,她必须牢牢抓住。
实验室里,徐卓远的状态则进入了一种更高频的运转。与苏晴会谈的“成功”结果,在他大脑的评估体系里,转化为了下一阶段更复杂任务的指令集。他几乎是不眠不休地投入到技术对接方案的细化中,将苏晴提到的潜在应用场景拆解成具体的技术模块,并开始构建更精细化的数据模型。
封瑶将整理好的会议纪要发给他时,已是深夜。他几乎秒回了一个“收到”,随后附上一段冰冷精准的评注:“第三部分资源优先级评估,建议将‘原型机迭代材料成本’权重从0.15上调至0.18,基于最新供应商报价数据模型。种子基金分配方案,需在二十四小时内协同确认。”
封瑶看着屏幕上毫无感情色彩的字符,无奈地笑了笑,回复:“明白。明天上午我们详细对一下?”
“可。上午九点,实验室。”徐卓远的回复依旧简洁。
关掉聊天窗口,封瑶轻轻呼出一口气。她能感觉到徐卓远周身那层无形的“冰壳”在成功后似乎更厚了几分,仿佛巨大的成功喜悦也需要被纳入严密的逻辑框架内进行分析和存储,而不是任由其宣泄。但她并不气馁,反而从他这种“异常”的稳定中,读到了一种更深层次的、属于他的“专注”和“负责”。
---
次日上午,封瑶准时到达实验室。徐卓远早已坐在电脑前,屏幕上布满了复杂的数据流和架构图。他甚至连封瑶进来时都没有抬头,只是在她走近时,手指在键盘上敲击了几下,调出了他通宵优化的方案。
“这是根据会议纪要优化的三个技术对接路径,以及对应的风险概率评估。”他的声音带着一丝熬夜后的沙哑,但逻辑依旧清晰得可怕。
封瑶拉过椅子坐下,认真看了起来。不得不承认,徐卓远的方案几乎无懈可击,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周全,数据支撑扎实。只是在涉及到某些需要与外界频繁沟通、依赖“人情世故”的环节时,他的方案显得过于理想化和僵硬。
“这里,”封瑶指着其中关于“与孵化器管理方协调实验室准入权限”的步骤,“可能需要更灵活的方式。直接按照流程最长可能需要一周,但如果能和负责的王老师提前沟通好,也许一天就能搞定。我下午可以去试试。”
徐卓远的目光终于从屏幕上移开,落在封瑶脸上,那双深邃的眼眸里似乎有数缕流光一闪而过。【方案优化建议:引入非确定性人际变量。评估:此变量可显着提升效率,但存在不可控性。执行体:封瑶。】他沉默了两秒,像是在进行复杂的逻辑权衡,最终点了点头:“可以。风险可控,效率优先。”
就在这时,实验室的门被轻轻敲响。
两人同时抬头,只见韩屿站在门口,手里提着一个小巧的纸袋。他今天依旧穿着简单的白色t恤和牛仔裤,气质干净清爽。
“封瑶姐,打扰了。”韩屿的声音温和,“昨天听林阿姨说你最近在忙项目,经常熬夜。我刚好从家里带了些自己做的提神醒脑的茶包,用料比较温和,给你送一点过来。”
他的出现毫无预兆,理由却充分得体,带着邻家弟弟恰到好处的关心。
封瑶有些意外,随即笑着起身:“韩屿?你怎么找到这里的?太客气了。”她接过纸袋,闻到一股淡淡的、混合着薄荷和不知名草药的清香。
“问了下物理系的师兄,碰巧知道的。”韩屿解释得轻描淡写,目光却似是不经意地扫过实验室内部,尤其是在徐卓远和他面前那布满复杂代码的屏幕上停留了一瞬。“没打扰你们工作吧?”
“没有,我们刚好在讨论。”封瑶连忙道,下意识地看了一眼徐卓远。
徐卓远已经收回了目光,重新聚焦在屏幕上,侧脸线条冷硬,仿佛外界的一切都与他无关。只有放在键盘上的左手,指关节几不可查地绷紧了一瞬,随即又强迫性地松弛开来,继续敲击代码,那“哒哒”声比之前更密集、更用力了几分,带着一种驱赶什么的意味。
【非预期变量介入:韩屿。行为模式分析:赠送物品(性质:关心)。动机推测:维持邻里关系\/其他?数据不足。关联影响:轻微干扰当前工作进程。应对策略:忽略,强化信息屏蔽。】
“这位是?”韩屿看向徐卓远,语气带着适当的疑问。
“啊,正式介绍一下,”封瑶反应过来,“徐卓远,我的搭档。徐卓远,这是韩屿,我跟你提过的。”
徐卓远终于再次抬起头,视线与韩屿对上,没有任何温度,像是扫描仪在识别一个物体。“你好。”依旧是那两个字,毫无波澜。
“徐师兄好。”韩屿点了点头,表情坦然,眼神里却带着一种纯粹的、属于研究者的好奇,“你们是在开发新的交互算法吗?看起来很复杂。”
“嗯。”徐卓远应了一声,显然没有深入解释的打算,重新低下头,用后脑勺宣告了对话的结束。
气氛瞬间有些凝滞。
封瑶心里叹了口气,打圆场道:“他就是这样,一工作起来就全身心投入。谢谢你的茶,韩屿。”
“不客气。”韩屿很识趣地没有再打扰,“那封瑶姐你们先忙,我就不打扰了。有什么需要帮忙的,随时跟我说。”他朝封瑶笑了笑,笑容干净,带着少年人的真诚,随后礼貌地转身离开。
他离开后,实验室里只剩下键盘敲击的声音,比之前更显急促。
封瑶坐回座位,看着徐卓远紧绷的侧影,心中那种“冰层微澜”的感觉愈发清晰。韩屿的出现,像一颗投入徐卓远精密运转世界里的石子,虽然微小,却确实引起了系统底层不易察觉的扰动。这扰动并非源于敌意,更像是一种……同类感知下的本能戒备?或者,是某种连徐卓远自己都未意识到的、对于“封瑶社交圈出现新的高优先级异性变量”的潜在评估?
她按下心中的猜测,将注意力拉回方案讨论。只是,在后续的讨论中,她敏锐地发现,徐卓远对于方案中涉及外部沟通的部分,不再提出任何基于“理想模型”的反对,反而在某些环节,主动给出了更快速、但需要她更多介入的“非标准流程”建议。
他似乎是在用他自己的方式,默许甚至推动她去建立更广泛的连接,以提升效率。但同时,他自身则更紧地缩回了那个由数据和逻辑构筑的堡垒之内。
---
当天晚上,封瑶接到了母亲的电话。
“瑶瑶,小屿今天给你送东西去了?”母亲的声音带着笑意,“那孩子有心了。他妈妈刚跟我说,小屿知道你项目忙,还特意问了什么茶包能缓解疲劳又不刺激。这孩子,从小就细心安静,不像别家男孩子那么毛躁。”
封瑶心中一动,顺着母亲的话问道:“妈,韩屿他……在物理学院怎么样?我看他好像挺适应的。”
“何止是适应!”母亲语气里带着赞叹,“他妈妈说他刚进去没多久,就被一位很厉害的教授看中,好像参与了一个什么前沿课题的预备组,虽然只是打杂学习,但机会难得啊。说他目标很明确,就是想在理论物理领域做出成绩。就是话少了点,跟你小时候有点像……”
母亲后面的话,封瑶有些没听进去。目标明确,天赋异禀,沉静专注……这样的韩屿,绝不再是记忆里那个需要她保护的、躲在角落的小男孩。他带着他自己的世界和轨迹,重新出现在她的生命里。
挂断电话后,封瑶点开微信,看着那片星云头像。她犹豫片刻,发了一条消息过去:“茶包谢谢了,味道很好。【笑脸】”
几分钟后,韩屿回复:“客客气。封瑶姐注意休息。”
对话依旧简短。但封瑶能感觉到,一条新的、纤细却坚韧的线,已经在她和韩屿,以及因韩屿而泛起微澜的徐卓远之间,悄然连接。
而在校园网的某个深层节点,一个非授权的数据检索进程,正以更高的频率运行着,搜索范围已从“韩屿”的基础信息,悄然扩展至“物理学院教授课题组”、“理论物理前沿项目”以及“本科生科研能力评估标准”。数据暗流,在冰层之下汹涌奔腾,试图解析这个突然出现的、可能影响系统平衡的“高潜力变量”。
【系统日志更新:
·新增变量“韩屿”执行首次主动交互(赠送物品),行为模式符合“建立友好关系”基础模型,但动机层级待定。
·主系统对此次交互产生生理应激反应(指关节紧绷,敲击力度+12%),并启动信息屏蔽机制。逻辑核心判定该变量存在潜在干扰性,已将其威胁等级从“观察”微调至“低度关注”。
·核心系统(封瑶)对主系统应激反应捕捉准确,并尝试进行社交润滑。核心系统对“韩屿”变量信息收集主动性+5%。
·外部信息源(封母)补充“韩屿”变量数据:目标明确、学术潜力高、已进入优质学术资源圈。变量评估权重上调。
·主系统行为模式微调:在项目推进中,对依赖核心系统外部社交的环节容忍度\/依赖度提升。表明其可能在利用核心系统优势,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同时强化自身内部防御。
·情感模块记录:核心系统对主系统“外冷内热”行为模式理解度加深,产生微弱“怜惜”情绪(幅度+1.2%)。主系统情感模块无显着波动。
·当前态势:三角关系雏形初现,稳定性面临考验。核心系统成长线(事业+情感认知)与主系统防御机制进化线并行,新增变量“韩屿”作为催化剂与潜在挑战者,剧情张力持续积累。】
冰层下的裂纹,正因内外力的交织,无声地蔓延。封瑶站在命运的交叉点上,一边是亟待开拓的事业蓝图与身边那座亟待融化的冰山,一边是悄然回归、带着星云般神秘色彩的故人之子。她的重生之路,在弥补遗憾与追寻真爱的同时,也正将她推向一个更为复杂的棋局。
喜欢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