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林薇的通话持续了将近二十分钟。这个女孩思维跳跃,天马行空,从一个数据绑定问题能瞬间联想到未来人工智能的伦理困境,但她的求知欲却如同灼灼燃烧的火焰,纯粹而热烈。封瑶耐心地引导她,像梳理一团纠缠的毛线,帮她将发散的思维聚焦到问题核心——如何实现前端界面与后端数据的动态实时更新。
“所以,学姐你的意思是,关键不在于一次性传递所有数据,而是建立一个‘监听’机制,当后端数据发生变化时,主动‘推送’给前端,而不是让前端不断地‘询问’?”林薇在电话那头恍然大悟,声音里充满了发现新大陆的兴奋。
“没错,”封瑶赞许地点头,对着电脑屏幕上共享的代码示意图进一步解释,“这就是观察者模式的一种应用。你可以把这个过程想象成一个新闻订阅,前端订阅了后端某个特定数据的变化,一旦有更新,后端就会像发布新闻快讯一样,立刻通知所有订阅者。”
“啊!我懂了!谢谢学姐!你简直是我的灯塔!”林薇的声音雀跃不已,几乎能想象她在电话那头手舞足蹈的样子。“比我那个只会说‘自己查文档’、‘这么简单都不会’的不靠谱哥哥强一万倍!”
封瑶失笑,能这样“拉踩”自己亲哥的,关系想必是极好的。
挂断电话后,微信很快收到了林薇的好友申请,头像是一个戴着夸张头盔、眼神闪亮的卡通宇航员,正漂浮在星空之中,充满了探索的渴望。通过验证的瞬间,一连串表达感谢的可爱表情包和一张她初步实现动态更新效果的软件截图就轰炸了过来。
【林薇:学姐你太神了![跪谢.jpg][疯狂磕头.gif]】
【林薇:等我这个项目搞完,一定请你喝全糖加冰加波波的超豪华奶茶!救命之恩没齿难忘!】
【封瑶:不客气,能帮到你就好。你的思路很活跃,保持这种探索精神,加油。】
放下手机,封瑶唇边的笑意久久未散。林薇的出现,像一阵清新又带着点莽撞的风,吹进了她按部就班、充满规划的生活。这种纯粹的、基于技术碰撞和一点点“被崇拜”的联结,不掺杂任何利益算计,与她前世后期身边那种或虚伪奉承、或疏离戒备的氛围截然不同,让她感到久违的轻松和愉悦。这或许就是校园里最珍贵的东西之一——因志趣相投而生的简单情谊。
回到宿舍,只有苏雨晴在,她正对着电脑屏幕上的论文草稿龇牙咧嘴,手指把键盘敲得噼啪作响,浑身散发着“生人勿近”的焦躁气息。见封瑶回来,她立刻像看到了救世主,哀嚎一声扑过来:“瑶瑶!你终于回来了!快用你那双能看透代码和世间一切逻辑的慧眼帮我看看这段论述,它简直是在挑战我的语言理解和血压极限!”
封瑶被她的夸张逗乐,放下手里的东西,凑到屏幕前。这种被朋友毫无保留地需要和信赖的感觉,像一股暖流,缓缓浸润着她的心田。她仔细阅读了苏雨晴纠结的那段关于“社交媒体对当代青年消费行为影响”的论述,很快指出了几个逻辑断层和论据支撑不足的地方。
“这里,你的因果推论有点跳跃,需要补充一个中间环节的数据或案例来衔接。”
“还有这个观点,如果能引用上周我们讨论过的那篇《Z世代消费心理白皮书》里的数据,会更有说服力。”
苏雨晴茅塞顿开,抱着封瑶的胳膊用力晃了晃:“对对对!就是这样!瑶瑶你真是我的智慧锦囊兼情绪稳定器!”她像只敏锐的小动物,忽然抽了抽鼻子,“咦?你身上有红烧排骨的味道!回家了?战况如何?”她挤眉弄眼,压低声音,带着几分好奇和关切,“有没有成功启动你家徐大神亲传的‘家庭边界防御协议’?”
封瑶点点头,简单描述了回家吃饭的情况,略去了父亲那些具体却已伤不到她的言辞,只轻描淡写地总结:“还算顺利,比以前好很多。至少……能心平气和地开始和结束,维持了表面的和平。”
苏雨晴仔细观察着她的表情,确认她眼神清亮透彻,没有一丝强颜欢笑的阴霾,这才放心地拍拍胸口:“那就好!看来徐学霸的方法论果然不是纸上谈兵。不过说真的,瑶瑶,你最近变化好大,感觉……更通透,更坚定了,像是什么都想明白了,而且有力量去做到。真好。”
封瑶弯了弯唇角,心底泛起微澜。这变化的根源,那匪夷所思的重生因果,她无法宣之于口。她只是轻轻抱了抱这个敏锐又体贴的朋友,诚心地说:“谢谢。”
她知道,外部的方法论如同利剑,但挥舞利剑的勇气和决断,源于她内心决意不再重复前世悲剧的钢铁意志。徐卓远的“协议”是工具,而她,才是执剑人。
第二天是项目展示前的最后一次小组会议。封瑶提前到了实验室,却发现徐卓远已经在了。他正站在白板前,凝神勾勒着复杂的算法流程图,粉笔与板面摩擦发出沉稳的沙沙声。晨光透过巨大的玻璃窗,在他专注的侧脸投下清晰的剪影,冷峻的线条在光晕中似乎柔和了些许。
听到开门声,他笔尖未停,仿佛无需确认来者,清冷的声音便已响起,带着他独有的“系统”风格:“核心系统运行状态报告?”
封瑶走到他身边,将路上买的还冒着热气的黑咖啡轻轻放在他手边的桌沿,声音里带着自然而然的笑意:“持续稳定,效能优良。未检测到异常情绪波动。感谢‘外援系统’提供的强大技术支持和战略储备。”
徐卓远这才停下笔,侧头看她,目光如同精密的扫描仪,在她脸上快速掠过,重点在她眼周区域停留了零点五秒,然后几不可查地点了下头:“数据初步吻合。状态评估:良好。”他接过咖啡,指尖在不经意间触碰到她的,那微凉的触感像一道微弱的电流,让封瑶的心跳节奏悄然改变了一拍。
他注意到了她眼下那层用粉底也难以完全遮盖的极淡青色,那是昨晚她为确保万无一失,熬夜最后核对展示资料和模拟问答留下的痕迹。“睡眠时长低于维持最优性能的建议最低值。”他陈述道,语气平铺直叙,没有任何情绪起伏,却传递着不容错辨的关切。
“最后一次全面自检,为了更高的系统稳定性与展示成功率。”封瑶解释道,随即自然地转移话题,指着白板上一条连接数据模块的箭头,“不过,在自检过程中,我发现这里的数据流向,或许可以再优化一下。减少一次中间转换,直接建立通道,应该能提升约百分之七的处理效率……”
两人立刻沉浸入了技术讨论的场域。思维的同频共振让交流变得行云流水,效率极高。往往封瑶刚提出一个想法的雏形,徐卓远就能立刻洞悉其精髓,补充关键细节,或一针见血地指出可能存在的潜在漏洞。这种在智力疆场上并肩作战、彼此印证的感觉,带来的深层满足感,远超任何浮于表面的浪漫桥段。
林轩踩着会议开始的最后一分钟,懒洋洋地晃了进来,手里还拎着几个散发着肉香的包子。“早啊二位……啧,这一大早的,连空气里都漂浮着二进制和逻辑运算的味道,给我这凡夫俗子一点喘息的空间行不行?”他嘴上习惯性地抱怨着,眼神却不由自主地落在封瑶身上,带着比以往更复杂的探究,以及一丝难以言喻的尴尬。他昨晚显然没少被他那个兴奋过度的妹妹“骚扰”,此刻看着封瑶,欲言又止,神情微妙。
会议正式开始,封瑶作为项目主讲,清晰、流畅地梳理了整个展示流程,预判了评委可能提出的技术难点和质疑点,并给出了缜密的应对策略。她的表述逻辑严密,自信从容,举手投足间散发着一种沉稳可靠的气场,与前世那个在公开场合容易紧张怯场、表达时常自我怀疑和否定的自己,已然判若两人。徐卓远在一旁适时补充技术细节,言简意赅,字字珠玑,总能精准地加固封瑶构建的论证体系。林轩负责的演示部分也准备得相当充分,虽然他依旧是那副玩世不恭的调调,但在关键环节的操作和解释上却异常扎实可靠,显露出不俗的技术功底。
会议接近尾声,林轩忽然清了清嗓子,像是下定了决心,目光转向封瑶,语气是难得的正经,甚至带着点不易察觉的别扭:“那个……封瑶,谢了啊。我妹那丫头,咋咋呼呼的,没吵到你吧?”
封瑶微笑着坦然回应:“完全没有,林薇很聪明,悟性很高,一点就通。和她交流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复习和启发。”
林轩挠了挠他那头有些凌乱的碎发,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又带着点对妹妹的无奈和维护:“她就那样,想起一出是一出,对感兴趣的东西能一头扎进去不眠不休。以后她要是再拿什么稀奇古怪的问题来烦你,你不用太搭理,或者……直接推给我来处理就行。”这话虽带着“嫌弃”,但维护之意显而易见。
“没关系,交流也能促进我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封瑶态度依旧坦然大方。她确实不介意,甚至有些享受这种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知识分享与碰撞。
林轩看着她清澈坦荡、毫无芥蒂的目光,那里面没有他预想中的一丝不耐烦或借此拉近关系的意味,最终只是神色复杂地“嗯”了一声,没再多说。但他眼神里那层复杂的隔阂似乎淡去了些许,多了几分真正的技术认同和……某种如释重负的轻松?
会议结束,林轩率先离开,背影都透着一股解决了麻烦事的轻快。实验室里只剩下封瑶和徐卓远收拾残局。
封瑶一边整理着散乱的资料,一边状似随意地提起,像是拼接一块新发现的人物拼图:“林薇……挺有意思的一个女孩。感觉和她哥哥林轩的性格,几乎是两个极端。”
徐卓远正在有序地关闭各类设备,闻言动作未停,语气平淡无波,却抛出了一个让封瑶微怔的信息碎片,为那块拼图补上了关键一块:“林轩家庭结构特殊。父母早年离异。林薇随母姓,由母亲独立抚养长大。林轩跟随父亲,但其父长期忙于事业,疏于管教,父子关系淡薄。林轩青春期后便基本经济独立,很少回家。”
封瑶恍然。原来如此。这或许能很好地解释林轩身上那种看似玩世不恭、对什么都满不在乎,实则敏感、骄傲,又带着一层自我保护盔甲的矛盾气质。他对自己这个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妹妹那种看似不耐烦、实则处处维护的态度,也有了更合理的情感逻辑——那是一种混杂着血缘责任、对纯粹亲情的向往以及些许同病相怜的复杂情感。前世她沉浸在自己的痛苦和挣扎里,目光所及只有自己的一方天地,从未试图去了解过身边这些“路人甲”背后鲜活的、各有伤痛的故事。
“你连这个都知道?”封瑶不禁有些惊讶于徐卓远的信息搜集深度和广度,这似乎超出了普通同学关系的认知范畴。
徐卓远终于关闭了最后一台主机,转过身看向她,眼神依旧冷静如同最精密的仪器:“基础性的背景信息收集与分析,是构建准确行为预测模型的前提。有助于深入理解团队成员的行为动机模式,优化协作效率,降低不可预测的沟通内耗。” 他顿了顿,如同做出最终诊断般补充道,“综合评估:林轩本质不坏,技术潜力与学习能力尚可。其过往某些看似纠缠或引人注目的行为,可归类为在特定成长环境下,为获取关注与认同而采取的非最优、不成熟策略。”
封瑶忍不住“噗嗤”笑了出来。能把“他以前可能因为缺爱和想引起你注意才那样”分析得如此冰冷客观、如同在撰写一份心理学与社会学交叉分析报告,却又直指问题核心的,大概也只有徐卓远了。但这份毫无感情色彩的分析,却奇异地消解了她心中对林轩过往行为最后的一丝微妙芥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战场和不为外人道的伤痕,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挣扎求存或寻求光亮。
她走到他面前,抬起头,认真地看着他那双深邃如寒潭的眼眸,轻声说:“阿远,谢谢你。”
徐卓远微微偏头,冰冷的镜片后,眼神里闪过一丝极细微的疑惑,像是不解这句感谢的具体指向参数。
“谢谢你告诉我这些,”封瑶声音柔和却清晰,“也谢谢你的‘边界协议’,还有……所有的一切。” 是他,用他独特的方式,为她提供了工具和方法,让她能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更理智地分析困境,也更客观、更包容地去理解他人行为背后的逻辑。
徐卓远沉默地看着她,实验室冷白色的灯光倾泻而下,在他轮廓分明的脸上投下淡淡的阴影。然而,在那片冰冷的眸子里,似乎有什么东西正在微微融化,泛起点点难以察觉的微光。他没有回应她的感谢,而是忽然抬起手,极其自然地,用修长的指腹轻轻拂过她眼下那抹淡淡的青色痕迹,动作快得像一个错觉。
“项目展示结束后,”他开口,声音低沉而稳定,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力,“强制休息协议启动。优先级:最高。”
那微凉的指尖触感一瞬即逝,却像一颗投入平静心湖的石子,漾开层层叠叠、难以平息的涟漪。封瑶的心跳骤然漏了一拍,随即被一种巨大而安稳的暖意紧紧包裹。那暖意,源自于被理解、被守护的确认。
“好。”她听见自己带着清晰笑意的声音回答,如同最温顺的系统响应指令。
【系统日志更新:新增社会连接(林薇)稳定性良好,信息交互顺畅,情感反馈积极。核心系统(封瑶)社交网络拓展,认知维度提升,共情能力微调增强。对团队成员(林轩)认知模型完成重要数据更新,理解度显着加深,历史遗留兼容性问题基本解决,未来协作效率预期提升百分之十五点三。与主系统(徐卓远)协同性进一步增强,信任度与默契度指标持续上升,突破新的阈值。情感核心稳定性:持续强化。逻辑处理与共情能力平衡性:优化中。系统整体升级进行时……】
青春的拼图,在主动的探寻、真诚的理解与理性的分析中,正一块块被寻回,擦拭干净,小心翼翼地拼凑出更完整、更温暖、更坚韧的图案。而最重要的那块基石,始终在她身边,以他独有的、近乎刻板的系统语言,沉默而坚定地守护着她的核心稳定与持续升级。
喜欢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