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块从废井边抠回的粗布衣角,沈静姝用素帕层层裹了,藏在贴肉的衣襟里。三日来,粗布的糙刺反复蹭过掌心旧伤,痂皮磨破又渗出血珠,倒比心口的钝痛更真切些。而 “安… 害… 梅…” 三个字像淬了冰的针,夜里总在梦魇中化成太夫人腕间的赤金镯 —— 那镯子她曾见过,雕刻着缠枝莲纹,碰在紫檀木桌案上会发出清脆的响,此刻想起来,倒像孙氏坠井时的闷响,混着太夫人院落里终年不散的檀香,成了蚀骨的腥气。
她日日倚在窗边,月白外衫垂落如死水,指尖无意识抠着窗棂上褪色的梅纹,指甲深深嵌进木缝,直到秋纹换烛火时将铜灯盏磕出脆响,才缓缓抬眼。目光像蒙了三层水雾的琉璃,掠过院中的老梅,又落回案上的经文,半响动也不动。唯有指缝间渗出血珠滴在绢帕上,那一点猩红才会让她眼底掠过丝缕清明 —— 这副魂不守舍的病容,原是她披了三年的软甲,如今要当成最坚的盾。
院外的守卫换了班次,脚步声从往日的急促踏成了拖沓,却每一步都踩在沈静姝的心尖上。张嬷嬷再没来过,可送水的婆子总要用铜盆沿蹭着门槛磨蹭,指尖在盆边磨出细碎的响,目光像钩子般往她脸上缠。这平静太脆,像腊月里冻住的湖面,冰层下全是暗流奔涌。柳姨娘院里的铜铃早不响了,前日路过西跨院,见仆役正锯那棵石榴树,锯口淌着黏腻的树汁,像没干的血,连风过枝叶的声儿都透着死寂 —— 这种沉默,比哭嚎更能攥紧人的喉咙。
第七日午后,那抹月白身影终于在院门口显形。还是大夫人身边的小丫鬟,鬓边银雀簪的尖儿沾着点墨灰,指甲缝里的胭脂比上次淡了些,递药包时指尖飞快地在春雨腕间碰了下,像蝶翅扫过花瓣。“陈太医说夫人脉象虚,添了两味养气的。” 她声音压得低,尾音却微微发颤。
沈静姝坐在竹帘后,隔着半透的纱影捻开草纸。药香扑面而来:茯神的温醇裹着远志的苦辛,酸枣仁的涩气里藏着龙骨的沉滞,还有那粒朱砂 —— 比前次重了些,指尖捻动时竟蹭下点极细的暗红粉末,凑近鼻尖轻嗅,除了矿物的冷涩,还裹着丝缕松烟墨香。
“去煎吧。” 她递药包的手故意晃了下,袖摆扫过案上青瓷瓶,瓶身冰纹在阳光下碎成细影。
春雨的脚步声刚没入回廊,沈静姝立刻将草纸铺在窗台上。天光穿过云层,将纸纤维照得根根分明,却无半分异样。拇指反复碾过纸角的褶皱,忽然触到丝缕滑腻 —— 不是草纸的糙粝,倒像熬过的松香混了蜜蜡,在纸缝里凝了层薄霜。
火折子 “嗤” 地炸开火星,她取来干净毛笔,蘸水的手悬在半空迟迟未落。指节因用力而泛白,直到听见春雨在厨房舀水的 “哗啦” 声,才猛地将笔尖按下去。清水晕开的瞬间,几行淡金色的小字慢慢浮出来,像春蚕啃食桑叶般,咬开了沉沉暮色:
“梅踪无恙,静待鸾鸣。镜台有险,慎动。”
沈静姝猛地捂住嘴,指缝里漏出半声轻颤。烛火突然 “噼啪” 爆了个灯花,火星溅在 “鸾” 字上,竟与记忆里母亲锦帕上的血色重叠 —— 那年母亲临终前,攥着她的手在掌心写 “镜为心影”,指腹的温度烫得她至今记得。指尖抚过 “镜台” 二字,草纸上的蜜蜡还带着余温,倒比院中的寒风更能让她清醒。
“夫人,药煎好了。” 春雨的声音在门外响起,带着怯意。
沈静姝迅速将草纸凑到烛火上。淡金色的字迹先蜷成焦卷,再化成灰烬,飘落在袖口,像细小的血点。她抬手拢了拢鬓发,将纸灰尽数拢进袖中,才应道:“进来。” 药碗递到面前时,琥珀色的药汁里浮着细碎的药渣,忽然想起陈太医上次诊脉,指尖在她腕间轻点三下 —— 原是早把后路铺在了药香里。
往后的日子,沈静姝愈发沉静得像尊木偶。晨起抄经时,笔锋故意抖得歪斜,墨汁滴在 “慈悲” 二字上,晕成乌黑的团;午后散步要春雨死死扶着,裙摆扫过阶前青苔时,故意踩滑跌坐在地,鬓边银钗摔断也只淡淡道 “无妨”。张嬷嬷派来的婆子扒着门缝看了三次,回去复命时拍着大腿说:“沈夫人怕是熬不住了,眼神散得像滩水。”
只有深宵无人时,她才会摸出那枚玉符。月光照在符上的梅纹,与院外老梅的影子叠在一处,像母亲的手覆在她手背上。那株老梅终于开了,最东的枝桠顶着朵半开的红梅,花瓣上沾着未干的雨珠,像凝了血的泪,却在寒风里挺得笔直。
沈静姝抬手接了片落梅,花瓣沾在指尖,凉得像孙氏递来的梅枝。她呵出一口白气,雾气在窗玻璃上凝成霜花,转瞬被风卷走,倒像那些藏不住的心事。袖中纸灰与玉符相触,凉得像废井里的水,却烫得她心口发疼 —— 那是孙氏的血、母亲的温度,是所有 “梅踪” 藏在寒风里的劲。
静待鸾鸣。
她将落梅按在窗棂的梅纹上,花瓣的红与木痕的褐晕在一处,像枚洇血的暗章。这等待从不是认命,是像那株老梅般,在雪霜里攒着劲 —— 等 “鸾鸣” 刺破长夜时,便要将满枝的冤屈,都开成最烈的红。
喜欢锦堂藏玉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锦堂藏玉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