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特派员陈科长的视察,给黑龙沟基地带来了积极的外部认可,但也留下了意味深长的问号。那句关于仿制更复杂武器的询问,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林枫心中漾开层层涟漪。
上级的期望是显而易见的。仅仅满足于维修和复装,已不足以体现这个秘密基地的最大价值。但仿制步枪甚至掷弹筒,谈何容易?那需要更精密的机床、更专业的材料、更系统的技术知识,远非目前土法上马的模式所能胜任。盲目承诺,只会带来无法兑现的压力。
然而,陈科长的到来,也促使林枫开始更深层次地思考基地的未来定位。被动维修和有限生产,终究是辅助性角色。要想在残酷的战争中发挥更主动、更关键的作用,必须拥有一支能够执行特殊任务的精锐力量。
这个想法,在他目睹了孙石匠凭借猎户的敏锐,独自一人摸清沟外溃兵虚实;看到刘大脚如履平地般穿梭于险峻山岭;看到赵虎在野狼峪战斗中的精准枪法后,变得愈发清晰。基地里,藏着不少有这样那样特殊技能的“宝贝”。
几天后,王猛召集核心会议,商讨如何回应上级的期望以及基地下一步的发展方向。会议上,大家意见不一。有的主张稳妥为主,继续深化维修和复装;有的则摩拳擦掌,认为应该尝试仿制掷弹筒,提升连排火力。
轮到林枫发言时,他没有直接回应仿制武器的问题,而是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构想。
“排长,指导员,各位同志,”林枫目光扫过众人,“陈科长的建议很好,仿制重武器是我们长远的目标。但眼下,我们条件还不成熟,强行为之,恐怕事倍功半。”
他话锋一转:“我在想,我们能不能换一个思路?与其好高骛远地去造我们还造不出的大家伙,不如先把我们手里现有的人才和装备,用到极致,打造一把属于我们自己的、能插向敌人要害的‘尖刀’?”
“尖刀?”王猛来了兴趣,“具体说说!”
林枫走到简陋的地图前,用手指点着几个关键位置:“鬼子有炮楼,有据点,兵力火力都比我们强。正面强攻,我们吃亏。但鬼子也不是铁板一块,他们有自己的弱点——后勤补给线、指挥机关、通讯设施……”
“我们的优势是什么?”林枫自问自答,“是对地形的熟悉,是行动的隐蔽,是同志们当中,有像刘大脚这样的山地通,有像赵虎这样的神枪手,有像孙石匠这样经验丰富的老兵!”
他抛出了核心想法:“我想提议,从全排乃至民兵中,挑选一批具备特殊技能的战士——比如枪法精准、身手敏捷、善于潜伏、爆破或者有其他专长的。把他们集中起来,进行专门的、高强度的训练,组成一支精干的小型部队。”
林枫的声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信念:“这支队伍,人数不必多,但个个都要是以一当十的精锐。他们的任务,不是正面作战,而是像春天的第一声惊雷,专门执行那些常规部队难以完成的任务:远程狙杀鬼子军官、潜入敌后破坏重要设施、引导主力部队精准打击、甚至抢夺敌人的关键物资!”
他环视众人,掷地有声:“我建议,将这支队伍,命名为——‘惊蛰’小队!寓意着隐藏蓄力,时机一到,便如惊雷乍动,给敌人以致命一击!”
“惊蛰小队……”王猛喃喃重复着这个名字,眼中精光闪烁。赵指导员也陷入了沉思,显然被这个大胆而富有想象力的计划所吸引。
这个构想,完全跳出了当前根据地建设的常规思维,指向了一种全新的、更具攻击性的作战模式。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每个人都在消化着“惊蛰”计划带来的冲击。这与扩大生产、巩固防御的思路截然不同,它更具攻击性,也意味着更高的风险和投入。
“训练这样一支部队,需要最好的装备,最充足的弹药,还需要……一套全新的战术打法。”一位班长提出了现实问题。
“这正是关键所在!”林枫肯定道,“‘惊蛰’小队将成为我们新战术、新装备最好的试验场和磨刀石!我们可以优先为他们配备最可靠的复装子弹,为他们量身定制更顺手的武器,比如加长枪管、改进标尺的狙击步枪,比如威力更大、更适合潜伏爆破的炸药!他们的成功,将反过来证明我们兵工厂和战术改革的价值!”
林枫将“惊蛰”计划与基地的全面发展巧妙地捆绑在了一起。它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军事冒险,而成为了推动整体进步的战略支点。
王猛猛地一拍桌子,下了决心:“我看行!林枫同志这个想法,有魄力!老是挨打不行,咱们也得有能掏鬼子心窝子的拳头!‘惊蛰’小队,这个名字起得好!就这么定了!马上开始选拔人员!”
“惊蛰”计划的提出,为黑龙沟基地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然而,选拔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设计超越常规的训练科目?这支承载着特殊使命的小队,能否在短时间内淬炼成钢?一个全新的、充满挑战的篇章,即将揭开。
(第二卷 第三章 完)
喜欢铁血时代:我的1940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铁血时代:我的1940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