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沟入口外发现的可疑烟火与枪声,像一阵突如其来的寒风,吹散了授枪仪式带来的短暂欢欣。王猛立刻派出精干小组前出侦察,同时命令全沟进入战备状态,加固防御,做好随时转移或战斗的准备。气氛骤然紧张起来。
林枫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兵工厂刚刚蹒跚起步,如同一个脆弱的婴儿,根本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他暗自祈祷,那只是路过的小股敌人或是其他意外情况。
幸运的是,几个时辰后,侦察小组带回的消息让人松了口气:并非日军主力扫荡,而是一股与主力失散的国民党溃兵,大约一个排的规模,在山中乱窜时与我们的外围警戒哨发生了短暂交火,随即溃散逃入深山,并未发现黑龙沟的具体位置。
虚惊一场。但这次事件也给所有人敲响了警钟——黑龙沟并非绝对安全,必须争分夺秒,加快兵工厂的建设步伐,尽快形成更强大的自我保护能力。
压力,转化为了更强大的动力。
授枪仪式激励了所有人,工坊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复装子弹的流程已经基本理顺,产量稳步提升。但林枫清楚,仅仅满足于修复枪支和复装子弹是远远不够的。他的目标是建立真正可持续的兵工生产能力。
“排长,指导员,我们现在复装子弹,弹壳靠缴获,终究是有限的。而且,只能解决步枪弹药,手榴弹的缺口依然很大。”林枫在核心会议上提出,“我们必须想办法,自己制造手榴弹壳,甚至尝试生产更多的黑火药。”
王猛和赵指导员表示全力支持。然而,扩大生产规模,意味着更多的原料、更复杂的工艺和更大的场地需求,难题一个接一个地涌现出来。
首先就是原料。制造手榴弹壳需要生铁,光靠收集破铜烂铁远远不够。林枫想起了之前发现的那种可用于制作模具的坚硬黑石,他推测附近可能存在铁矿苗。他带着孙石匠和李铁柱,在黑龙沟内进行了更细致的地质勘察。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在一条溪流的上游,发现了河床沙砾中夹杂着不少褐红色的、沉重的砂石。
“林大哥,你看这个!”李铁柱捞起一把沙子,里面有不少暗红色的小颗粒。
林枫接过,仔细查看,又用石头敲击,脸上露出了笑容:“这是铁砂!虽然品位很低,但证明这山里确实有铁矿!我们可以尝试土法炼铁!”
炼铁比熔化废铁难度大得多。需要建造更坚固、更高的炼炉,需要寻找石灰石作为熔剂,需要解决矿石的破碎和选矿问题。这几乎是从采矿到冶炼的一整套小型工业体系。
林枫再次发挥了他的工程统筹能力。他将人员重新分组:一组由孙石匠带领,负责寻找并开采石灰石,同时利用他的石匠经验,指导建造更大型的坚炉;一组由经验丰富的战士带领,负责在溪流处淘洗铁砂,并进行初步破碎;另一组则继续由他亲自负责,优化黑火药配方,并开始设计手榴弹的木柄和铸铁弹体模具。
工坊区域明显不够用了。冶炼区需要靠近水源和燃料(木炭)供应地,且出于安全考虑,必须与主要居住区和弹药装配区保持一定距离。林枫不得不重新规划整个黑龙沟的功能分区,将冶炼和危险品生产设置在更偏僻的沟岔里。
新的坚炉点火那天,比第一次更加紧张。投入的不再是熟悉的废铁,而是陌生的矿石和石灰石。风箱呼哧作响,炉火熊熊燃烧,所有人都翘首以盼。经过漫长的等待,出铁口打开,流出的铁水颜色暗红,杂质很多,但确实是来自矿石的生铁!
虽然这第一炉矿铁质量低劣,几乎无法直接使用,但它标志着原料来源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然而,新的成功也带来了新的、更棘手的麻烦。土法冶炼产生的矿渣无处堆放,淘洗铁砂污染了溪流下游的水质,更重要的是,大规模伐木烧炭,使得黑龙沟边缘的植被开始遭到破坏,增加了暴露的风险。
一天晚上,赵指导员找到林枫,忧心忡忡地说:“林枫同志,咱们这摊子越铺越大,动静也越来越大了。这整日价烟熏火燎,砍树烧炭,长期下去,我怕……鬼子飞机说不定哪天就找上门来了。”
林枫看着沟内各处升起的袅袅炊烟(实际上是工坊的烟火),心中也是一凛。赵指导员的担忧绝非多余。扩大生产带来了希望,也像一把双刃剑,极大地增加了基地暴露的概率。
如何在保障生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隐蔽自己,做到可持续发展?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关乎生存的战略问题。刚刚解决了原料瓶颈,一个更严峻、更致命的挑战——隐蔽与安全的矛盾,已经悄然而至,亟待解决。
(第二卷 第一章 完)
喜欢铁血时代:我的1940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铁血时代:我的1940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