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炉铁水的成功,如同给黑龙沟基地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希望的火焰在每个人心中燃烧得更旺。王猛趁热打铁,从队伍和周边可信赖的村庄中,又抽调了几名有手艺基础的战士和群众,充实到林枫的技术小组里。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位名叫孙石匠的老兵。
孙石匠年近五旬,入伍前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石匠,手艺精湛,性格也如同他打交道的石头一样,固执、倔强。他因为一手出神入化的枪法(据说是常年用石头练就的眼力和稳劲)和丰富的战斗经验,被王猛特意请来,既是为了加强基地的保卫力量,也是希望他丰富的实践经验能给工坊建设带来帮助。
然而,孙石匠的到来,却意外地引发了一场关于生产方式理念的激烈碰撞。
矛盾首先在子弹复装环节爆发了。林枫的目标是尽可能让复装出来的子弹性能稳定、一致,这关乎战士的生命和战斗的效能。为此,他设计了一套简易的“标准化”流程:使用统一的砂岩模具铸造弹头,用简易天平定量称量黑火药,并规定了严格的装配步骤。
但孙石匠对这套“繁琐”的规矩嗤之以鼻。他拿起一个林枫用模具铸出的弹头,又掂了掂一个缴获的鬼子原装子弹,瓮声瓮气地说:“林教官,打仗不是娘们儿绣花!子弹能打响、能往前飞就行!搞这些条条框框,费时费力!” 他展示着自己布满老茧和伤疤的双手,“凭这双手,我捏捏磨磨,出来的弹头照样打鬼子!”
说罢,他当真取来一小块熔化的铅块,徒手捏制起来,再用磨石稍作打磨。速度确实比用模具快上不少,但做出来的几个弹头,明显大小不一,形状也略有差异。
“孙大哥,您的手艺绝对是这个。”林枫压下心中的不快,耐心解释,同时翘起大拇指,“但我们现在不是给一家一户干活,是要供应整个队伍,将来还可能供应更多部队。靠一双手,再巧也供不上需求。用模具,定规矩,是为了让更多手艺不如您的人,也能做出质量稳定、可靠的子弹。这叫标准化生产,是保证大批量质量的关键……”
“啥标准不标准!”孙石匠不耐烦地打断,脸上带着老一辈匠人对“纸上谈兵”的本能排斥,“我打石头、打鬼子,靠的就是经验和手上这把力气!你这些本本上的玩意儿,听着好听,不实用!”
类似的争执,在工坊建设的初期层出不穷。林枫想推行简单的流水线作业,将弹头铸造、火药灌装、底火压装等工序分开,由不同的人负责,以提高整体效率。孙石匠则认为这是瞎折腾,破坏了一件活计的“完整性”,坚信一个熟练工从头干到尾效率更高。林枫要求使用统一的度量工具并记录生产数据,孙石匠觉得那是脱裤子放屁,认为老师傅的眼睛就是尺,手感就是准。
老工匠依赖的“经验主义”与林枫试图引入的“工业化萌芽”理念,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孙石匠在战士中颇有威望,他的固执和质疑,直接影响了一批人,导致工坊的生产一度陷入各自为战、质量参差不齐的混乱状态,效率不升反降。
林枫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他意识到,如果不能化解孙石匠的抵触情绪,不能建立起有效、统一的生产体系,兵工厂的计划将举步维艰。光靠讲道理是无法说服这位倔强老师的,必须用无可辩驳的事实来证明。
他向王猛提出了一个方案:进行一次公开的、公平的对比测试。
王猛也正为工坊内部的僵局而头疼,立刻批准了这场别开生面的“比武”。消息传开,整个基地的人都充满了好奇。
测试当天,工坊前的空地被围得水泄不通。林枫和孙石匠各自挑选了三名助手,在规定的一个时辰内,分别用各自的方法复装三十发步枪子弹。林枫组严格遵循模具铸造、定量装药、标准装配的流程;孙石匠组则全凭个人经验和手感。
时间到,两组子弹被分别装入贴有标记的弹夹。由王猛指定的几名枪法最好的老兵,使用同一支校验过的步枪,对一百米外的胸靶进行射击。
结果令人震撼。林枫组复装的子弹,虽然个别存在微小瑕疵,但整体弹着点分布相对集中,射击过程顺畅,哑火率极低。而孙石匠组复装的子弹,弹着点非常分散,几乎谈不上精度,甚至出现了数发卡壳和一声明显的、威力不足的“噗”声(近弹)!
事实胜于雄辩。看着那两张对比鲜明的靶纸,刚才还议论纷纷的人群瞬间安静下来。孙石匠死死盯着靶纸,他那张饱经风霜、惯常没什么表情的古铜色脸庞,涨得通红,握着旱烟杆的手,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他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什么,但最终一个字也没能吐出来。
这场“比武”以林枫的完胜告终,现代工业思维的优越性得到了初步验证。然而,技术的胜利只是第一步。如何安抚孙石匠受损的自尊,如何将这位经验丰富的老兵和他的传统技艺,巧妙地融入并服务于新的生产体系,而不是简单地排斥或取代,这将是考验林枫领导智慧和人格魅力的更严峻课题。工坊内部的团结与融合,远比攻克单一技术难题更为复杂和关键。
(第十八章 完)
喜欢铁血时代:我的1940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铁血时代:我的1940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