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得到初步确认,并被正式任命为技术教官,林枫肩头的压力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更加具体和迫切了。他现在不再是需要被审查的“外人”,而是要对这支队伍战斗力负责的“自己人”。王猛和战士们期待的目光,如同无形的鞭子,催促着他必须尽快拿出实实在在的成果。
庆祝胜利的短暂喧嚣过后,窑洞里的“兵工作坊”再次成为了林枫的战场。只是,这一次,他的心境已然不同。他不再需要小心翼翼地隐藏知识,而是可以相对放开手脚,将现代军事理念和工程思维,用这个时代能够理解和实现的方式,灌输给身边的战士。
他的“课堂”也不再局限于孙老蔫、赵虎等少数几人。在王猛的支持下,全排但凡有点文化基础(主要是认字)或者手巧的战士,都被轮流安排来听课和动手实践。李铁柱成了他的固定助教,负责维持秩序和准备材料。
清晨,阳光还未完全驱散山间的寒气,窑洞里已经坐满了人。战士们席地而坐,目光齐刷刷地落在站在石板前的林枫身上。他的右臂虽然还吊着,但身姿挺拔,眼神专注,自有一股沉稳的气度。
“同志们,”林枫的声音清晰地在窑洞里回荡,他没有直接讲技术,而是先抛出了一个概念,“以前咱们打仗,很多时候凭的是不怕死的勇气,这非常重要!但今天,我想跟大家讲另一个东西,叫‘知识’。”
他拿起一块普通的石头,又拿起一块边缘锋利的燧石:“同样是石头,这块只能扔出去砸人,这块却能用来取火,甚至做成刀子。区别在哪?在于我们是不是了解它的特性,会不会利用它。”
“打鬼子也是一样!”林枫的目光扫过众人,“光有勇气不够,我们还得了解手里的枪,了解鬼子的弱点,了解地形天气,用脑子打仗!知识,就是另一种战斗力,一种能让咱们少流血、多杀敌的战斗力!”
这番开场白,浅显易懂,却又蕴含着全新的理念,让这些大多出身贫苦、没读过多少书的战士们感到既新奇又振奋。
理论铺垫之后,林枫开始切入实际。他讲的第一课,是最基础的——枪。
他没有讲复杂的结构原理,而是从战士最熟悉的射击开始。
“很多同志说,鬼子的三八大盖打得准,打得远。为什么?”林枫在黑板上画出了三八式步枪和汉阳造步枪的枪管和子弹示意图(当然是极度简化的),“大家看,鬼子的子弹细长,我们的子弹短粗。细长的子弹飞出去更稳,像扔标枪;短粗的子弹一开始快,但容易翻跟头,像扔石头子。”
他用最朴素的比喻,解释了空气动力学和弹道稳定的基本概念。
“那咱们的枪就打不准了吗?”有战士忍不住问道。
“当然不是!”林枫肯定地说,“咱们的枪有自己的优点,近距离威力大。但要想打得远,打得准,就得想办法让子弹飞得更稳。”
他拿起一支老旧的汉阳造,指着枪管说:“关键之一,在这里面。枪管里有叫做‘膛线’的螺旋线,它让子弹旋转起来,像小孩抽的陀螺,转起来就稳了。”
接着,他话锋一转,提出了一个让所有战士目瞪口呆的建议:“所以,要想提高射击精度,第一件事,不是练枪法,而是先爱护好你的枪!特别是枪管,绝对不能碰、不能磕、不能沾泥土!每次打完仗,必须用通条蘸油,把里面的火药残渣擦干净!膛线干净了,子弹才能转得稳,打得准!”
“啊?擦枪比练瞄准还重要?”不少战士露出了难以置信的表情。在他们以往的观念里,枪法就是靠子弹喂出来的,苦练瞄准才是正道。
“一样重要!”林枫斩钉截铁地说,“枪是你的兄弟,你不好好待它,它关键时刻就会卡壳,就会打不准!从今天起,每个人必须学会保养自己的枪!我会检查!”
他立下了第一条规矩。接着,他又讲解了如何利用简易工具校准表尺的误差,如何根据距离估算提前量,甚至如何利用风声和光线判断射击环境。
这些知识,对于现代士兵来说是常识,但对于此时的游击队来说,无疑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战士们听得如饥似渴,眼神越来越亮。
理论讲解之后,是更吸引人的实践环节。林枫的重点,依然放在“土法创新”上。
他改进了制造黑火药的比例,通过反复试验,找到了硝、硫、炭的最佳配比,使得爆炸威力提升了近三成。他设计了模具,将之前随意填装铁屑石子的手榴弹,改造成了预制破片刻槽的壳体,大大增加了破片数量和均匀性。
最让战士们称奇的,是他利用缴获的鬼子钢盔、汽油桶和有限的炸药,改造出的两种新式“武器”。
一种是被战士们戏称为“铁喷子”的霰弹枪。他将一根粗钢管固定在木托上,内部结构极其简单,发射填充了铁砂、碎玻璃的纸壳弹,射程虽近,但近距离威力惊人,非常适合山林埋伏和村落巷战。
另一种,则是大名鼎鼎的“没良心炮”的初级版。他将汽油桶埋入土中作为炮管,底部填充发射药,将捆扎好的炸药包作为炮弹。虽然射程近、精度差,但那种将巨大炸药包抛射到敌人头顶的恐怖威力,在第一次试射时,就震撼了所有人。巨大的爆炸声地动山摇,远处作为靶子的土坡被炸出了一个巨大的深坑。
“我的娘哎……这……这比鬼子的步兵炮还带劲啊!”赵虎看着远处的硝烟,张大了嘴巴,半天合不拢。
王猛更是激动得满脸通红,用力拍打着林枫的左肩(他似乎已经形成了习惯):“好!好啊!林枫同志!你这脑袋瓜子是怎么长的?真是宝贝!咱们排有了这些家伙,我看鬼子一个中队来了,也敢碰一碰!”
除了武器,林枫还开始着手建立一些最基本的制度。他建议王猛,将缴获的弹药、工具、金属材料等统一登记造册,由专人管理,按需分配,避免浪费和混乱。他还开始绘制周边区域的精确地图(比他刚来时画的草图详细得多),标注出等高线、水源、道路、可能设伏的地点等。
知识的力量,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改变着这支小小的游击队。战士们不再是仅仅依靠勇气和经验的战士,他们开始用新的眼光看待手中的武器,看待脚下的土地,看待即将到来的战斗。
短短十几天,整个排的精神面貌和战斗力都发生了显着的变化。战士们保养武器一丝不苟,训练热情空前高涨,对林枫这个技术教官更是心服口服,甚至带着几分崇拜。
林枫也逐渐适应了新的角色。他享受着将知识转化为战斗力的过程,享受着战士们获得新技能时的喜悦。他与王猛、赵指导员的配合也越来越默契,真正开始融入这个集体。
然而,就在一切看似步入正轨,欣欣向荣之时,一个突发事件,再次将严峻的现实摆在了所有人面前。
这天傍晚,一名浑身是血、筋疲力尽的民兵,跌跌撞撞地冲进了村子,带来了一个噩耗:距离这里三十里外的张家堡,遭到了日军小股部队的报复性扫荡。由于情报滞后,村民们转移不及,损失惨重,粮食被抢掠一空,房屋大多被焚毁,还有几十名乡亲被鬼子抓走,生死不明。
消息传来,刚刚因为实力增强而洋溢的乐观情绪,瞬间被愤怒和悲痛所取代。王猛一拳砸在墙上,双目赤红。战士们群情激愤,纷纷请战,要求立刻出发,解救乡亲,报仇雪恨!
林枫看着地图上张家堡的位置,又看了看群情激愤的战士们,以及那些刚刚诞生、还未经过实战检验的“新式武器”,眉头紧紧皱起。
复仇的火焰在燃烧,但鬼子选择此时报复,是否另有企图?以我们现在的力量,长途奔袭,营救被困乡亲,胜算几何?这刚刚点燃的“知识之火”,能否经受住第一次真正残酷实战的考验?
(第九章 完)
喜欢铁血时代:我的1940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铁血时代:我的1940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