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完病毒溯源的问题,“智械未来”的李经理对轩峰感激不已。展会结束当天,他特意带着技术员找到轩峰和张工,手里还提着满满两大袋伴手礼:“这次真是太感谢你们了,尤其是轩峰,不仅帮我们止住了失控的机器人,还找到了传播源,不然我们公司这次真要栽大跟头。”
张工笑着推辞:“都是同行,互相帮忙是应该的,礼物就不用了。”
李经理却坚持把礼物塞到轩峰手里,话锋一转:“其实还有个不情之请,想请轩峰帮个忙。我们这机器人虽然恢复正常了,但一直有个老问题——反应速度跟不上,尤其是在复杂环境下,避障、转身都慢半拍,这次展会也因为这个丢了不少潜在客户。我们的技术员试了好几种优化方案,效果都不好,想请轩峰帮忙看看,能不能给点思路?”
轩峰愣了一下,他虽然做过智能安防机器人,但主攻的是算法逻辑和安防功能,对人形机器人的运动控制不算精通。可看着李经理恳切的眼神,再想想之前帮他们解决问题时的默契,他还是点了点头:“可以去你们的技术中心看看,一起研究下,不敢保证一定能解决,但可以试试。”
第二天,轩峰跟着李经理去了“智械未来”的技术中心。这里比他想象的大,车间里摆放着好几台待测试的人形机器人,技术员们正围着电脑讨论着什么。李经理指着一台银色的机器人:“这就是我们主推的型号,你看它的避障测试。”
技术员启动程序,机器人前方突然落下一个模拟障碍物的纸箱。机器人的传感器捕捉到信号后,屏幕上的代码快速滚动,可等它做出“后退-转身”的动作时,已经慢了半秒,纸箱撞到了它的腿部。
“问题就在这。”李经理无奈地说,“传感器能快速捕捉到信号,但算法处理数据、生成运动指令,再传到执行模块,这个过程有延迟。我们试过优化代码效率、升级硬件,可最多只能提速10%,离行业顶尖水平还差得远。”
轩峰凑到电脑前,仔细查看运动控制模块的代码。代码逻辑很清晰,是行业常用的“实时感知-路径计算-动作执行”流程,每一步都经过了优化,确实没什么明显的漏洞。他又让技术员演示了几次不同场景的测试——躲避移动的物体、快速转身、上下台阶,每次都因为反应延迟导致动作不够流畅。
“要是能让机器人提前‘知道’该往哪动,就好了。”一个年轻的技术员小声嘀咕。这句话点醒了轩峰,可怎么让机器人“提前知道”?提前预设场景?不行,环境太复杂,预设不完;增加传感器数量?会加重数据处理负担,反而更慢。
轩峰陷入了沉思,他走到窗边,看着车间里正在调试的机器人,脑子里反复琢磨着“提前预判”这四个字。就在这时,手腕上突然传来一阵清甜的暖意,是那颗淡粉色的珠子,正亮得像朵含苞待放的桃花,接着,一道清脆、灵动又带着点俏皮的声音钻进他的耳朵:“预判其轨,改其算法,以动制动,方为上策。”
这声音像个活泼的小姑娘,却一下子戳中了问题的核心。“预判其轨”——不是等传感器捕捉到信号再计算,而是根据物体的运动趋势,提前预判轨迹,这样就能省去中间的反应时间!
轩峰眼前一亮,他想起刚才珠子传递的“动作预判”思路——就像人在走路时,看到前方有人过来,会下意识提前侧身避让,而不是等快撞上了才反应。这种预判,是基于对“运动规律”的理解。
他立刻回到电脑前,对技术员说:“我们试试在算法里加一个‘动态趋势分析模块’,不要等障碍物动了再计算,而是根据它的初始速度、方向,结合环境参数,提前预判它接下来的运动轨迹,同时生成对应的规避动作指令。”
技术员愣了一下:“可是怎么预判?不同物体的运动规律不一样,比如滚动的球和移动的箱子,轨迹完全不同。”
“用历史数据和特征提取。”轩峰指着屏幕,“我们先收集大量不同物体的运动数据——比如球体滚动、立方体滑动、不规则物体的坠落,把这些数据输入AI模型,让模型学习不同物体的运动特征。然后在机器人的算法里加入这个预训练好的模型,当传感器捕捉到物体的初始状态时,模型就能快速预判出它接下来0.5秒内的轨迹,提前生成动作指令。”
李经理眼睛一亮:“这个思路好!之前我们只想着‘实时处理’,没想到‘提前预判’这一步!”
技术员们立刻行动起来,按照轩峰的思路搭建模型。轩峰也没闲着,他结合珠子传递的“动作预判”细节——比如如何通过物体的初始受力点判断运动方向,如何根据环境阻力调整预判轨迹,帮技术员优化模型的特征提取逻辑。
比如在训练模型时,他建议加入“物体材质权重”:同样速度的塑料球和金属球,因为重量不同,落地后的反弹轨迹不一样,模型要根据材质调整预判参数;还有“地面摩擦系数”,光滑地面和粗糙地面上,物体的滑动距离不同,这些都要纳入预判范围。
忙活了整整一天,“动态趋势分析模块”终于搭建完成,成功嵌入到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算法里。技术员们迫不及待地进行测试——这次,机器人前方不仅落下纸箱,还从侧面滚来一个足球。
传感器捕捉到信号的瞬间,模型立刻预判出纸箱会垂直下落,足球会向左滚动。机器人不等信号处理完成,就提前做出“向右跨步-弯腰”的动作,不仅躲开了纸箱,还避开了足球,整个过程流畅自然,没有一丝延迟。
“成功了!”技术员们兴奋地欢呼起来。李经理立刻让人统计数据——优化后的机器人,反应速度比之前提升了30%,在复杂环境下的避障成功率从75%提升到了98%,完全达到了行业顶尖水平。
“轩峰,你太厉害了!”李经理激动地拍着轩峰的肩膀,“这个‘预判’的思路,我们想了半年都没想到,你一来就解决了!说吧,想要什么报酬?我们一定满足你!”
轩峰笑着摇头:“不用报酬,能一起解决技术难题,我也学到了不少东西。你们的机器人硬件做得很好,这个优化方案能帮到你们,我也很高兴。”
其实轩峰心里清楚,真正帮到他的,是那颗淡粉色珠子里的指引。那种“预判轨迹”的思路,不是单纯的技术逻辑,更像是一种对“运动本质”的理解——就像古代的武者,能从对手的一个细微动作,预判出接下来的招式,这是技术和经验的结合,也是珠子里侠魂的智慧。
离开“智械未来”时,李经理非要塞给轩峰一张技术顾问的聘书:“以后你就是我们公司的特邀技术顾问,有任何技术问题,随时联系你,报酬按行业最高标准给!”轩峰推辞不过,只好收下。
坐在回公司的地铁上,轩峰摸了摸手腕上的淡粉色珠子,光芒已经暗了下去,可那道清脆的声音,还在他耳边回响。他看着窗外掠过的高楼大厦,突然觉得,珠子里的侠魂智慧,和现代的AI技术,似乎能碰撞出更多奇妙的火花——比如用“预判轨迹”优化安防机器人的巡逻路线,用“经络感知”优化康复机器人的按摩精度……
这种“AI+侠魂智慧”的结合,或许就是他接下来要探索的方向。
喜欢珠魂:十二武脉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珠魂:十二武脉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