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过去,木兰排还没等到阅览室经费审批的消息,倒先迎来了沈墨在全连面前的正式通知。
授旗仪式后的第三天,尖刀连训练场上,一批墨绿色的伞包整齐陈列。
沈墨站在队列前,声音沉稳有力:
“从今天起,木兰排将与新兵排同步开展空降兵专业训练。”
他侧身指向那些伞包:
“第一课,认识你们未来的‘翅膀’。”
“这位是赵劲松教官。”
沈墨向身旁一位肤色黝黑、身形精干的老兵示意。
“他有着上千次跳伞经验,是咱们空降兵名副其实的‘活教材’。从今天起,就由他负责你们木兰排的伞训教学。”
赵教官上前一步,目光如鹰隼般扫过每一位女兵,声音洪亮:
“在我这儿,没有男女之分,只有合格的空降兵。我会对你们严格要求。因为战场上,伞开晚一秒,付出的可能就是生命的代价。”
“接下来,有什么问题都可以畅所欲言,我这人十分开明。”
话音刚落,童锦的手就高高举起:
“教官!大纲要求模拟跳伞在离机平台进行,请问平台具体高度是多少?不同高度的训练重点和考核标准有什么区别?”
赵劲松看向这个思维敏捷的女兵,耐心解答:
“平台分三米、五米、十米三个高度。三米练基础姿势,五米练离机节奏,十米模拟真实高度培养胆量……”
他话音未落,何青已经举起了手:
“报告!根据人体工程学数据,不同身高的士兵在离机时的最佳角度应该有针对性调整。请问大纲中的标准动作是否考虑了个体差异因素?”
赵劲松看着这群热衷于各种问“为什么”的女兵,表面上不动声色,心里却暗暗咂舌:
这批学员,理论基础扎实,思维又活跃,怕是不好带啊!
果然,下午的理论课上,女兵们接二连三的提问就让赵教官应接不暇。
“教官。”
排长苏婉宁指着投影上的伞具结构图,微皱眉头。
“如果主伞展开不完全,出现伞衣充气不足的情况,除了备份伞自动激活外,是否可以通过特定手法操纵控制绳进行人工干预,争取恢复部分升力?”
没等赵教官回答,童锦紧接着举手:
“资料上说开伞器是靠大气压力变化触发的。那在高原或者极端低温环境下,这个机械结构的灵敏度和可靠性会不会受影响?部队有没有做过不同海拔、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系统性测试数据?”
秦胜男的问题则更注重实操:
“教官,不同体能的士兵在离机动作的掌握速度上差异很大。是否可以根据每个人的身体协调性和核心力量水平,制定差异化的训练进度?比如对腰腹力量不足的队员,先加强专项体能训练?”
何青的提问一如既往地精准:
“大纲规定的离机姿势是统一标准,但士兵的身高体重存在客观差异。身高超过175厘米和低于160厘米的士兵,在离机瞬间的重心控制和落地冲击的承受方式应该有所不同。训练中是否需要针对这些个体差异进行微调?”
李秀英的问题则很直接:
“要是跳出舱门时就跟旁边的人缠到一起了,该怎么办?是硬扯还是有什么巧劲?”
就连王和平也跟着问了一句:
“伞包的日常维护,除了规定的检查项目,还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细节?”
阿兰盯着伞包面料,若有所思地补充起来。
“这种帆布的织法很特别,在我们山里,用类似工艺织的背带特别耐磨。不过要是被树枝挂住,该怎么应急处理?万一刀子割不掉,那不是成了活靶子吗?”
陈静从医护角度提出关切:
“高速开伞的瞬间,颈部和腰椎承受的瞬时压力值大概是多少?有没有科学的放松动作来预防损伤?”
赵教官擦了擦额角的汗,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地耐心解答,心里却暗暗惊叹:这批女兵不仅基础扎实,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更是超出他的预期。
从伞具性能到训练方法,从特情处置到装备维护,她们的问题几乎覆盖了空降兵训练的方方面面。
他端起茶杯喝了一大口水,看着那一双双充满求知欲的眼睛,忍不住感叹:
带这样的兵,虽然累,但确实带劲儿!
然而下一秒,赵教官就被一个始料未及的问题问住了。
苏婉宁再次举手,目光专注地落在投影幕布上:
“目前我们的跳伞训练主要依赖目视和气象预报。但现代战场环境复杂,如果遇到突发电磁干扰,导致开伞器电子元件失灵,或者空降区域有未知干扰,部队是否有研发补救措施?比如单兵使用的微型气象雷达,或者具备抗干扰能力的机械备份开伞装置?”
这个问题让赵教官握着教鞭的手微微一顿。这确实是个前沿课题,研究所那边确实在攻关,但远未到装备部队的阶段。
他正要组织语言解释研发进度,童锦的问题又接踵而至:
“教官,我研究过空降兵伤亡数据,发现很多着陆损伤是由于落地瞬间的判断失误。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在伞兵靴加装微型传感器,通过实时监测落地角度和冲击力,在着地前零点几秒给出警示?甚至开发自动调整落地姿势的辅助系统?”
赵教官表面不动声色,脑海中却已掀起风暴。这些女兵思考的问题,已经跳出了现有训练大纲,直接指向空降兵未来的发展方向。
他轻咳一声,尽量保持权威:
“这些问题确实存在,相关部门正在研究……”
“那目前有哪些技术瓶颈?”
苏婉宁追问。
“传感器的小型化到什么程度了?”
童锦紧追不舍。
赵教官感觉额角又开始冒汗。他看了眼时钟,第一次觉得上课时间如此漫长。
当下课哨声终于响起,赵教官如释重负地合上教案: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
他甚至没等学员们起立敬礼,就快步走向门口,那背影竟有几分落荒而逃的意味。
女兵们面面相觑,李秀英忍不住问道:
“咱们是不是把教官问怕了?”
苏婉宁望着门口,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转头看向姐妹们。
“这不正说明我们思考的方向是对的吗?”
第二天,赵教官面色如常地走进教室,仿佛前一天的“落荒而逃”从未发生。
“今天讲伞具结构。”
他在黑板上流畅地画出主伞、备份伞和自动开伞器的示意图。
“主伞失效时,备份伞会在预定高度自动启动,这是你们生命的第二道保险......”
他特意用最浅显的语言解释着复杂原理,讲解完毕,还习惯性地问了一句: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话音刚落,他就后悔了。
只见台下齐刷刷举起十几只手,每双眼睛里都闪烁着求知的光芒。
喜欢征途与山河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征途与山河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