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一的指令被高效地执行。“亮剑计划”的三把利剑同时出鞘,在“奇点科技”内部掀又一轮攻坚热潮。而其中,赵磊负责的“生态之剑”——“火种社区”的构建,是最具前瞻性,也最具挑战性的一环。
不同于传统软件论坛的喧嚣,“火种社区”从诞生之初就带着一种隐秘而坚定的气质。赵磊严格遵循林小一“邀请制”的指示,首批邀请码只发放给三类人:一是在开源硬件和RISc-V领域有过突出贡献的资深开发者;二是曾在公开场合或私下表达过对“环宇科技”垄断行为不满的技术博主和意见领袖;三是由“奇点”内部工程师推荐的、具备极客精神且可信赖的朋友。
社区界面设计得简洁而富有科技感,深蓝色背景如同夜空,点点繁星象征着每一位开发者。没有广告,没有水帖,只有清晰的技术板块分类:“火种”芯片架构文档、轻量级操作系统“原点oS”开发指南、移植与适配经验分享、未来生态构想……
社区上线第一天,深夜十一点。
李明手下的核心工程师,Id叫“螺丝刀”的年轻人,怀着志忑的心情,在“经验分享”板块敲下了社区的第一个非官方技术帖——《“火种一号”仿真环境搭建踩坑指南》。他详细记录了自己在搭建过程中遇到的几个编译器版本兼容性问题、环境变量设置的陷阱,以及最终的解决方案。帖子最后,他写道:“路虽远,行则将至。与诸君共勉。”
发完帖子,他并没指望立刻有回应,正准备关闭网页去继续调试代码,却发现帖子状态变成了“已审核通过”。几乎是同时,帖子下面多了一条回复。
回复来自一个Id叫“熵减”的用户,头像是宇宙星云图。
“感谢分享!第三个关于Gcc交叉编译工具链的路径问题,我也遇到了,按照你的方法已解决。另外补充一点,在仿真内存分配上,如果采用分段映射策略,可以进一步提升大型程序运行的稳定性。附上一段参考代码。”
代码简洁而优雅,直指问题核心,水平极高!
“螺丝刀”瞪大了眼睛,立刻回复交流起来。他好奇地点开“熵减”的资料,却发现除了这个Id和头像,一片空白,没有任何个人信息。但对方的技术洞察力让他心生敬佩。
类似的场景,在社区的几个核心技术板块悄然发生。有开发者分享了自己尝试将一个小型开源游戏引擎向“原点oS”移植的进度;有人提出了对“火种”芯片中断处理机制的一些优化猜想;还有人上传了自己编写的、用于简化外设驱动开发的辅助脚本……
没有喧哗,没有争吵,只有纯粹的技术交流和一拍即合的默契。一种“我们正在共同创造某种东西”的微妙氛围,在这个小小的虚拟空间里慢慢滋生。
林小一用自己的最高权限账号,默默地浏览着这些帖子。他没有发言,但每一个有价值的讨论,他都仔细阅读。看到“熵减”与“螺丝刀”的交流时,他目光停留了片刻,对赵磊说:“这个‘熵减’,查一下背景,如果没问题,可以适当关注,也许是个人才。”
赵磊点头记下:“明白。社区虽然才起步,但种子用户的质素超出预期。这种基于共同技术和理念认同的凝聚力,是花钱也买不来的。”
一周后,“火种社区”迎来了第一个小高潮。一位Id为“代码诗人”的开发者,基于公开的“火种”指令集文档和“原点oS”的早期内核代码,独立编写了一个极简的、可在仿真环境下运行的图形界面雏形!虽然只能显示几个简单的几何图形和文字,但这意味着,在完全自主的底层架构上,实现了从命令行到图形交互的“零的突破”!
这个帖子在社区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下面跟满了“膜拜大神”、“厉害!”、“看到了希望!”的回复。
“代码诗人”却回复道:“不是我厉害,是‘火种’给了我们画布。感谢‘奇点’愿意开放这部分底层接口。期待更多同行者。”
这句话,道出了许多早期参与者的心声。他们并非全然为了“奇点科技”,更多的是为了那个“自主、开放、可控”的技术梦想。而“奇点”,恰好提供了实现这个梦想的土壤和工具。
林小一看着那个简陋却意义非凡的图形界面演示,心中触动。他亲自在那个帖子下回复,只有简单的四个字:“谢谢,同行。”
老板的亲自露面,更是让社区成员们感受到了重视和鼓舞。
“火种社区”就像一颗在冻土下顽强萌芽的种子,虽然弱小,却蕴含着打破坚冰的力量。它暂时还无法与“环宇科技”庞大的开发者生态相提并论,但它代表着一种可能性,一种从底层生长出来的、不受制于人的生命力。
林小一知道,生态的建设非一日之功,需要持续的投入和耐心的培育。但眼前这星星点点的光芒,让他更加确信,这条路,走对了。
喜欢重生八岁,我是高考神童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重生八岁,我是高考神童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