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的突围与诗意的重构》
——论树科粤语诗《天南第一峰》的在地性表达
文\/元诗
在中国当代诗歌的版图中,方言写作始终是一条若隐若现的暗流,它时而潜入主流诗歌话语的底层,时而喷薄而出形成独特的语言景观。树科的粤语诗《天南第一峰》正是这样一次方言的突围尝试,它以广东最高峰石坑崆为载体,通过粤方言特有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构建了一个既地域又普世、既传统又现代的诗意空间。这首诗表面上是对岭南地理标志的歌咏,实则是对诗歌语言本体的一次深刻叩问——当普通话成为诗歌写作的霸权语言时,方言如何以其鲜活的在场性,为现代汉语诗歌注入新的生命力?
《天南第一峰》开篇即以粤语特有的句式和词汇确立其语言身份:\"广东最高峰\/大名石坑崆\/超过咗四岳\/差啲华山同……\"。其中\"咗\"(表示完成时态)、\"差啲\"(意为\"差点\")、\"同\"(意为\"一样\")等粤语词汇的运用,不仅构成了语音上的地域标识,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种与标准汉语不同的思维节奏和认知方式。法国语言学家梅耶曾指出:\"方言是精神的家园。\"树科在此并非简单地进行语言转译,而是通过方言重构了诗人与世界的关系。当\"石坑崆\"这个充满岭南特色的地名以原生态的方式进入诗歌时,它携带的不仅是地理信息,更是一整套地方性知识体系和文化记忆。
诗歌的第二段呈现出更为复杂的文化对话:\"高又点话啫\/天下处最穷\/韩愈啊韩公\/绿水青山拥……\"。此处\"点话啫\"(意为\"怎么说呢\")这一粤语特有的疑问句式,制造了语言上的陌生化效果。而韩愈的突然介入,则构建了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这位曾被贬至岭南的唐代文豪,在此成为岭南文化接纳中原文明的象征。韩愈在《送区册序》中曾描述岭南\"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而树科笔下的\"绿水青山拥\"则是对传统岭南书写的现代回应。这种回应通过方言完成,恰如巴赫金所言:\"语言在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实现其真正的生命。\"粤语在此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成为文化记忆的活态载体。
诗歌结尾处,树科将视野突然拉向宇宙维度:\"嘻嘻,今日嘅世界\/睇法最佳宇宙观……\"。从\"石坑崆\"的地理高度到\"宇宙观\"的思想高度,诗人通过\"嘻嘻\"这一粤语中常见的语气词完成了举重若轻的转折。这种由方言助词实现的语气转换,在标准汉语诗歌中往往需要复杂的修辞才能达成。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强调\"语言是存在的家\",树科正是通过粤语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构建了一种既亲切又超越的诗学空间。当\"今日嘅\"(意为\"今天的\")、\"睇法\"(意为\"看法\")这些日常粤语词汇与\"宇宙观\"这样的哲学概念并置时,产生的是语言碰撞带来的诗意火花。
从诗歌形式上看,《天南第一峰》打破了传统山水诗的崇高范式,代之以一种戏谑与庄重并存的现代语调。中国古代山水诗从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到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大多遵循雅言传统,而树科则大胆引入\"嘻嘻\"这样的口语化表达,形成了对山水诗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这种转化与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对日常语言的推崇形成呼应,如威廉斯\"那么多依靠\/一辆红色手推车\"的实践,但树科的独特性在于他是通过方言而非标准语实现这一诗学突破。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理论在此得到验证——粤语作为非标准变体,天然具有刷新读者语言感知的潜能。
从文化地理学视角审视,《天南第一峰》体现了岭南文化\"得风气之先\"又\"不忘本来\"的特质。岭南自古因五岭阻隔而形成相对独立的文化单元,但同时又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吸纳外来文明。这种双重性在诗中表现为:一方面以\"石坑崆\"标举岭南地理自信,另一方面又以\"韩愈\"指向中原文化影响;一方面使用粤语扞卫语言身份,另一方面又将这种地方性表达提升至\"宇宙观\"的普世高度。历史学者陈寅恪曾言:\"中国将来之发展,必于南北文化之交融中得之。\"树科的粤语诗实践,恰是这种南北交融在诗歌领域的生动体现。
在更广阔的当代诗歌语境中,《天南第一峰》的方言写作具有诗学本体论的意义。自胡适《尝试集》开启白话诗运动以来,现代汉语诗歌一直在寻找最适合现代经验的表达方式。从20世纪80年代的\"口语诗\"到21世纪的\"民间写作\",语言的\"在地性\"日益受到重视。树科的粤语诗既不同于简单化的口语狂欢,也不同于猎奇式的方言展示,而是通过方言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情感结构,探索现代诗歌表达的新可能。美国诗人弗罗斯特\"诗是在翻译中失去的东西\"的论断,在此可改写为\"诗是在方言中保存的东西\"——那些在标准语翻译中流失的微妙情感和地方智慧,恰恰在方言诗歌中得以保全和彰显。
《天南第一峰》结尾处突如其来的\"宇宙观\",暗示了方言诗歌的终极追求——从地域性抵达普遍性。这种看似矛盾的追求,实则符合人类认知的基本规律: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言\"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我们总是通过具体的语言形式把握抽象的世界图景。树科通过粤语这一\"小传统\",最终抵达了对人类生存境况的\"大思考\",这一路径与爱尔兰诗人希尼通过方言英语探索普遍人性异曲同工。在全球化导致文化同质化的今天,这种根植于地方又超越地方的诗歌实践,或许正是抵抗文化扁平化的有效策略。
回望《天南第一峰》全诗,树科通过\"石坑崆—韩愈—宇宙观\"的三重跳跃,完成了从地理到历史再到哲学的思维跃升。这种跃升不是概念化的强行拔高,而是通过粤语特有的词汇、句式和语气自然实现的。法国诗人佩吉的名言\"一切始于神秘,终于政治\"在此可转译为\"一切始于方言,终于宇宙\"——树科的诗歌实践表明,最地域的语言可能蕴含最普遍的人类经验,最接地气的表达可能承载最超越的诗性智慧。在标准汉语日益主导诗歌写作的今天,《天南第一峰》这样的粤语诗作提醒我们:诗歌的生命力或许正来自那些尚未被标准化的语言飞地,来自那些用母语思维才能捕捉的微妙震颤。
《天南第一峰》作为一首看似简单的粤语诗,实则提出了当代汉语诗歌发展的关键命题:在标准化与多样性之间,诗歌如何保持其语言的鲜活性与文化的丰富性?树科的答案是回归方言这一\"语言的故乡\",在地方性表达中寻找普遍性价值。这种尝试不仅丰富了现代汉语诗歌的表现手段,更为我们思考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提供了诗学样本。当诗人用\"嘻嘻\"这样的粤语词汇举重若轻地谈论\"宇宙观\"时,他实际上是在实践一种新的诗歌伦理——唯有忠于自己的语言根源,才能抵达他人的心灵深处。
喜欢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