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其实早已按捺不住。他对朝中那些只知空谈文章、纸上治国的官员深感厌倦。
尤其地方治理,迫切需要真正心系百姓、实干有为的新人补充进来。
他心里也明白,这些出身贫寒、少有机会受教的年轻人,即便才华出众,真能脱颖而出,最终也只能从最低微的职位做起。
不等众人反应,前排一名学子已拱手发问:
“院长,学生有一事不明。”
“直说无妨。”
这位学子口中的“院长”,正是朱由校。
皇明学院明文规定,所有学生不得称其为“陛下”或其他尊号,一律称呼“院长”。
这一条规,出自朱由校亲手拟定。他的用意很直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亲近氛围。
这样的做法,对学生与君主双方皆有益处。学生们能堂而皇之地自称“天子门生”,身份无形中便高了一层。
在朝堂之上,他们逐渐形成了一股隐性的支持力量,始终站在皇帝一边。虽不至于事事听令而行,但绝不会像三党那样,处处与皇权争利,彼此之间尔虞我诈、纷争不断。
只要有足够多出身学院的官员进入官场,皇帝便能借此牢牢掌控局势。
到那时,“天子之言”自会成为不可动摇的准则,一语落地,万众遵从。
“倘若真有我们学院之人通过科举,外人会作何感想?会不会觉得这只是一场形式,背后早已由院长或朝廷内定?”
这番直击要害的提问,出自李进之口。他正是方才被朱由校点名的那位青年,也是宋应星门下弟子。
宋应星尚未入京执掌工部前,长期以举人身份辗转于南直隶与江西一带讲学授徒。
李进便是那时得以亲聆教诲,深受其影响。
李进乃江西人氏,年仅十七,却已深得朱由校器重,寄望甚高。
并非空有虚名,而是因他对农事有着异于常人的敏锐洞察。生于乡野,长于田间,对五谷耕种了如指掌。
如此年轻便具实才,怎不令人刮目相看?
“这些不是你们需要操心的问题。你们应当专注的是,如何稳住心神,在考场上展现真实所学,顺利过关。”
“在正式科举之前,学院内部将举行一次大考,试题由宋应星与徐光启亲自拟定。朕也会亲自过问结果——你,不可让朕失望。”
朱由校设此大考,并非无的放矢。他只想摸清底细:这些学生究竟有无能力参与科举,是否具备与天下士子同台竞技的资格。
自从传出学院学子将赴科场的消息后,四方瞩目,尤以各地士绅与儒林人士最为关注。不少人嗤之以鼻,认定此举荒唐可笑。
一群连经书都读不全、未曾研习圣贤注疏的寒微子弟,竟妄图与世代书香之家争锋?
朱由校清楚,许多人正等着看他失态出丑。若有学生参考却成绩惨淡,势必沦为笑谈,招来讥讽。
即便无人敢公然嘲讽天子,私下的流言蜚语、民间的贬损之声,也足以摧毁学院声誉。
因此,选拔参考之人,不能仅凭热情或自信。必须确有真才实学,方可放手一搏。
他也忧虑,有人本有能力,却因怯懦退缩而错失机会。
人才,从来都是在磨砺中显现的。
对于李进所提之问,朱由校早有思量。但他已有对策,这一回,定要让所有质疑者闭嘴,心服口服。
李进年纪尚轻,却早已扛起生活的重担。祖辈世代为农,家中无田无产,他自幼便随父亲在田间劳作,日晒雨淋已是寻常。
所幸母亲曾是富贵人家的丫鬟,虽非书香门第,却也识得字、读得书。她深知读书改变命运,从李进牙牙学语起,便一字一句教他识字明理。
正因这份坚持,李进自小便打下了扎实的文化底子。再加上天资聪颖,宋应星一见之下,便认定他是可塑之才。
这少年为人沉稳,行事低调,从不炫耀才学,也从未听闻他在背后议论同窗。
即便才华出众,依旧谦逊有礼,待人接物皆有分寸。
这正是朱由校最欣赏的地方。
这位帝王用人向来只看两点:一是真才实学,二是品行端正。
李进恰好两者兼备。他自己也清楚,皇帝对他寄予厚望,因此更加勤勉,常与学院中的师长彻夜论道,研习经义。
由于出身贫苦,他亲身经历过苛捐杂税下的挣扎求生,对那些横行乡里的地主豪强心中自有愤懑。
朝廷接连出手整治,令他拍手称快。
尤其是“永不加赋”的政令颁布后,他对这位年纪相仿的君主愈发敬佩。他知道,这道旨意背后,是对万民疾苦的体察。
生于江西乡野,家乡灾荒较少,尚能勉强糊口。但来到京师之后,亲眼所见民间困顿,方知大明江山已风雨飘摇。
辽饷压顶,百姓不堪重负,许多人家卖儿鬻女,只为换一口活命粮。
而如今,有一位愿意改革弊政、敢作敢为的皇帝站了出来,这难道不是天下读书人之幸?
若非皇明学院开科取士,广纳寒门子弟,他李进此刻恐怕仍在田埂上挥锄耕作。别说进京,怕是连县城都未曾踏出一步。
单凭这份知遇之恩,他也愿倾尽全力,不负此生所学。
为苍生谋利,为社稷效力,是他立下的志向。
当朱由校问及科举之事,李进的回答坚定而有力:
“院长放心,学生必然不会辜负院长厚恩的,学生也必然会报名参考科举大试,学生要让天下人都知道皇明学院!”
望着眼前这个目光灼灼的年轻人,朱由校心头微动,脸上露出赞许之色:
“好,有此雄心壮志,也不愧是朕看上的人才,朕就等着你的考卷,出现在朕的御案上,朕一定会仔细检查的!”
喜欢大明铁血帝:吾乃天启,重塑乾坤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大明铁血帝:吾乃天启,重塑乾坤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