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渗作用?”朱允熥低声重复,满脸困惑。
“还有另一个问题。”朱雄英接着说,“早晨空气清冷,中午却酷热难耐。”
“太阳刚升起时,光线斜照大地,能量分散,温度自然不高。”
“到了正午,阳光垂直落下,单位面积接收的能量最多,地面迅速升温。”
“这一切,归根结底,是光线入射角度不同所导致的热量差异。”
“本质,仍是光的能量变化。”
“光?”朱允熥皱眉,仍觉茫然。
朱雄英没有急于推进,而是停顿片刻,让他消化这些话语。
随后才缓缓开口:“光学,不过是新学体系中研究物质规律的一个部分。你还记得那本手册里提到的其他例子吗?”
朱允熥迟疑地点了点头。
“人为什么能稳稳走在地上,石头为何总是下落,而飞鸟却可以展翅高飞?”
“这些问题,牵涉的是另一门学问——”
“力学!”
话音落下,见朱允熥仍在沉思,朱雄英顺势继续道:
“如今新学初立,以格物院为传播之基。若要真正融入大明的科举体系,就必须让事实说话,让百姓看见成效。”
“可这条路并不平坦。当朝文官多持怀疑,连皇爷爷也尚未完全支持。”
他正欲再言。
却被朱允熥猛然打断。
“大哥!”
朱允熥上前一步,语气沉重。
“这些事,太过宏大。”
“我即便懂一些皮毛,也只是略知一二。”
“新学是你提出、你推动的。”
“那就必须由你亲自站出来。”
他的眼神坚定,声音不含一丝犹疑。
这一刻,他清楚地意识到,今日本想为格物院揭牌出力,但方孝孺的一问,已将他的信心击碎。
他明白,自己担不起这份重责。
“大哥!”
“新学若要落地,绝非一纸诏令便可推行,必将经历长久争斗。”
“而我……没有这个力量。”
他低头看着自己的手,嗓音微哑:“我知道自己的分量。若有下次,再遇如方学士般的质问,我若依旧无言以对,格物院恐怕未开先止。”
“所以!”
他猛然抬头,目光直视朱雄英。
“这一切,只能由你来承担。”
同一时刻。
宫墙之外,尘世喧嚣如常。
朱允熥猛然倒下,四周顿时陷入一片慌乱。
众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朱标。
方孝孺面色微变,眉宇间掠过一丝不安。
皇孙昏厥,他心中并非毫无波澜。
先不论此前言语是否过于尖锐,单说他对这位三皇孙,并非全然排斥。
即便是那位背靠“新学”的皇长孙,他也未曾真正憎恶。
可问题是,儒道存亡,已到了紧要关头。
作为大明屈指可数的“理学正统”,他绝不能坐视那动摇儒门根基的“格物之学”蔓延。
权势之争也好,政令手段也罢,这些俗务,方孝孺从不放在心上。
他只坚持一点——
大明必须遏制这股所谓“新学”之风!
他无法理解:
户籍早已定型,工匠数量充足,若修铁路人力不足,征调百姓便是。
何须另起炉灶,兴办新学?
自隋唐以来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孕育了多少忠义之士,贤能之才。
岂能因一朝之变而轻易废除?
眼见三皇孙晕倒,方孝孺心头略感不忍,暗觉方才质问时措辞或可缓和。
但转念之间,信念重燃。
他挺身而出,面向太子,声音沉稳。
“太子殿下,三皇孙面对至圣先师之问,未能给出答复。”
“可见这格物之学,对《两小儿辩日》一类问题,终究无解。”
话音落下。
其身旁的练子宁、齐泰等儒者,连同国子监诸多学子,纷纷应和。
“新学连古籍中的常识都无法解答,何谈取代儒学?”
“正是!妄图推翻千年道统,却连基本道理都说不清。”
“太阳高照九天,岂是凡夫俗子可用算术揣测的?”
声浪此起彼伏。
朱允炆立于其间,感受着四面八方涌来的质疑,嘴角悄然扬起一抹弧度。
他望向父亲,察觉到对方神情已显凝重。
火候,只差一步。
忽然,他忆起昨日朝堂之上,关于“新学”的争论。
目光骤然一亮。
随即开口:“父亲,昨日朝中,三弟曾亲口言明。”
“格物之学,乃探究万物本源规律,继而……加以运用!”
最后四字,他咬得极重,如铁落石。
紧接着再问:
“就拿今日‘两小儿辩日’来说。”
“三弟所言种种现象,连解释都含糊不清。”
“更别提‘运用’二字了。”
“请父亲明察!”
“三弟身体尚未康复,眼下格物院挂牌之事又遭朝中诸多韩林学士反对。”朱允炆猛然提高声调,语气沉重。
“父亲!”
朱允炆抬手指天,神情凝重:“千年以来悬而未决的难题,至今仍无答案,所谓格物之术,根本未曾真正落地施行。”
“所以……”
话音未落——
天空骤变,仿佛有巨云翻涌而至,光明瞬间被吞噬,天地陷入昏暗。
众人顿觉头目晕眩,恍若坠入幻境。
紧跟着——
朱允熥猛然睁眼,挣脱杨士奇与解缙的扶持,目光灼热地投向远方。
声音里满是激动,几乎颤抖。
“二哥!”
“我无法解答,屡次出错。”
“可……大哥能解!”
这一句出口,四下鸦雀无声。
空气仿若冻结。
朱标霍然起身,眼中迸发出难以抑制的震颤与欣喜。
人群深处,一位老者身形微晃,双目苍茫,却似有所感,蓦然望向河岸方向!
《大明仙缘:我的皇孙在幕后》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皮皮读书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皮皮读书!
喜欢大明仙缘:我的皇孙在幕后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大明仙缘:我的皇孙在幕后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