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的阴霾与舆论的风波暂时退去,“普罗米修斯”项目终于得以将全部精力转向下一个更具挑战性的阶段——商业化。周景明牵头组建的商业化推进小组正式成立,林微光作为技术核心与项目灵魂,不可避免地需要深度参与其中。
第一个实质性接触的潜在客户,是一家总部位于瑞士的顶级私人银行。他们计划在苏黎世湖畔为其超高净值客户打造一个名为“智慧静修中心”的项目,旨在通过尖端科技帮助客户在纷繁复杂的金融市场中保持心智的清明与决策的敏锐。“普罗米修斯”所倡导的“场协同”与深度身心调节理念,与他们的需求高度契合。
会谈安排在迪拜陆氏总部一间可以俯瞰城市全景的会议室。银行方面来了一个五人代表团,为首的是一位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眼神锐利如鹰隼的董事总经理,赫尔曼先生。
会谈伊始,气氛还算融洽。林微光用精简的语言和演示资料,再次阐述了“普罗米修斯”的核心价值。赫尔曼等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不断询问技术细节和应用场景。
然而,当话题转向具体的合作模式与报价时,气氛急转直下。
“林女士,我们非常欣赏‘普罗米修斯’的理念。”赫尔曼先生双手交叉放在桌上,语气礼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强势,“但是,将它集成到我们的‘智慧静修中心’,对我们而言是一项高风险的投资。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或者一个示范间,而是一个完全成熟、稳定、可量化、并且拥有明确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保障的‘产品’。”
他顿了顿,抛出了一连串尖锐的问题:
“你们如何量化‘场协同’对我们客户决策能力的提升?RoI(投资回报率)模型在哪里?”
“系统的长期稳定性如何?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mtbF)是多少?故障响应和解决机制是什么?”
“技术迭代周期是多久?升级成本如何计算?如果未来出现更先进的技术,我们的系统是否具备可升级性?”
“最重要的是,价格。你们目前的报价,是基于研发成本的摊薄,还是基于市场价值的预估?我们认为,在技术尚未被大规模市场验证的情况下,这个价格缺乏依据。”
每一个问题都像一记重锤,敲打在林微光习惯于技术和艺术思维的大脑上。她习惯于思考如何让“场”更完美地与生命共鸣,却很少用“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或“投资回报率”这样的尺度去衡量它。
她尝试用技术语言回应,解释“场”的优化可以通过生理指标监测来间接评估其效果,强调系统的模块化设计便于维护和升级。但当她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基于大量统计数据的RoI模型时,当她无法承诺一个与传统机电设备类似的、标准化的售后服务包时,她清楚地看到赫尔曼先生眼中那最初的技术狂热,逐渐被商人的冷静和怀疑所取代。
“林女士,我理解技术的超前性。”赫尔曼最后说道,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遗憾,“但银行家只相信数据和风险控制。在‘普罗米修斯’能够提供更像一个‘产品’而非一项‘研究’的完整解决方案之前,我们恐怕很难推进到下一步。”
会谈在一种礼貌而疏离的气氛中结束。
送走客户,林微光独自留在会议室,看着窗外迪拜阳光下熠熠生辉的摩天楼群,感到一阵深深的无力感。她成功地用“光之茧”征服了体验者,击退了专利攻击,平息了舆论风波,却在一场最常规的商业谈判中,感受到了比技术难题更坚硬的壁垒。
周景明走了进来,脸上带着理解的神情:“第一次面对这种级别的商业客户,感觉如何?”
林微光苦笑着摇了摇头:“感觉……像是在用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说话。”
“这就是商业化必须跨过的门槛。”周景明平静地说,“技术价值需要被翻译成商业价值。你需要一个不仅能展示‘有多好’,更能说清楚‘值多少’以及‘有多可靠’的故事。”
他递给林微光一份清单:“这是接下来几周需要你牵头或协助完成的工作:制定标准化的技术性能白皮书(不同于之前的概念白皮书),建立初步的可靠性测试模型和售后支持框架,最重要的是,与财务团队合作,构建一个更具说服力的、分阶段的定价策略。”
清单上的项目繁多而具体,充满了林微光并不熟悉的商业术语和流程。她感觉自己仿佛又要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攀登一座新的山峰。
回到办公室,她看着桌上那本《论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第一次感到了一丝迷茫。光的原理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但将光转化为价值的路径,又写在何处?
她打开电脑,开始查阅周景明提供的资料,试图理解“标准化”、“可靠性模型”和“定价策略”这些词汇背后所代表的庞大工作。
几天后,在她为构建可靠性模型而头疼不已时,加密通讯器收到了陆时砚的信息。这一次,不是指令,也不是对某个具体事件的回应,而是一个问题:
「瑞士银行的合作,问题出在哪里?」
他知道了。他始终在关注。
林微光没有掩饰,坦诚地回复:
「他们需要的是‘产品’,我们提供的是‘理念’和‘技术’。我们无法量化价值,无法承诺标准化的可靠性,价格体系也缺乏市场依据。」
片刻后,回复到来:
「理念是灵魂,技术是骨骼。商业化,需要为它填充血肉。」
「血肉,包括标准化流程、可量化的价值主张、可控的风险评估、以及清晰的价格逻辑。」
「这些东西,不会从实验数据里自动生成。你需要学习,甚至需要组建新的团队。」
他的话语依旧冷静,却像一盏灯,照亮了她眼前的迷雾。他没有责备她的“不商业”,而是清晰地指出了方向。
「我知道。」 林微光回复。她看着屏幕上那些令人头疼的商业文档,深吸一口气,再次投入其中。
几天后,周景明带来了一个新的团队成员——一位四十岁左右、气质干练的女性, david chen,一位在高端科技产品商业化方面拥有丰富经验的运营专家。她是陆时砚亲自从硅谷挖来的。
“林小姐,陆总指示,由david协助您搭建‘普罗米修斯’的商业化体系。”周景明介绍道。
david伸出手,笑容专业而富有感染力:“林工程师,久仰。我很期待能将‘普罗米修斯’这样颠覆性的技术,成功推向市场。”
林微光看着她,心中明白,这就是陆时砚为她找来的、帮助填充“血肉”的人。冰山再次以他的方式,为她提供了最需要的支持。
送走david和周景明,林微光站在办公室中央,感受着肩头新增的重量,也感受到了脚下新延伸的道路。
商业化的大门,沉重而冰冷。
但她知道,自己必须亲手推开它。
不仅为了“普罗米修斯”,也为了向那个始终在更高处注视着她的男人证明,她有能力,不仅点亮光,也能让这光芒,照亮现实世界的价值版图。
喜欢星光偏要吻烟台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星光偏要吻烟台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