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晨光,透过雕花的窗棂,洒在洛阳宫的玉阶上。
又是一日早朝散去,文武百官各归署衙,处理繁忙的政务。
端坐在龙椅之上的袁大山,却并未像往常一样立刻投入到无尽的奏章批阅中,他看向身旁同样准备起身去处理自己那一摊事务的白素雅,眼中闪过一丝狡黠。
“琴琴,”他挥退了左右侍从,压低声音,用的是只有两人独处时才有的亲昵语气,“整日在这宫墙之内,听着下面报上来的‘百姓安乐’、‘市井繁荣’,耳朵都快起茧子了。不如……我们亲自出去看看?”
白素雅闻言,美眸先是一亮,随即又掠过一丝担忧:“大山哥,你我身份……微服出宫,是否太过冒险?若是被朝臣们知道,怕是又要唠叨个没完,说我们有失体统。”
袁大山哈哈一笑,内心oS:
“体统?老子一个农民工出身,要啥自行车体统?接地气才是王道!”
他拉起白素雅的手,笑道:
“怕什么?有我这个文武超群的超级保镖在,还能让你受了委屈?再说,不亲眼看看咱们的新政到底落实得怎么样,我这心里总不踏实。穿上寻常富家夫妇的衣裳,谁能认得出来?”
白素雅本就是外柔内刚的性子,更有着与袁大山相似的,关心底层民生的现代灵魂,被他这么一说,也动了心。
她嫣然一笑:“好,都听你的。我也正想去看看,丽丽和妙妙她们推广的女学,还有如雪主持的惠民医局,到底办得如何了。”
不多时,一对衣着体面但不算奢华的“员外夫妇”,带着两名同样穿着普通,但眼神锐利,太阳穴微微鼓起的“家仆”(实则是大内侍卫高手),出现在了洛阳东市熙熙攘攘的人流中。
一踏入东市,喧嚣而充满活力的声浪便扑面而来。
街道两旁店铺林立,旌旗招展。
绸缎庄里光鲜亮丽,瓷器店里琳琅满目,铁匠铺传来叮当锤响,酒楼饭馆飘出诱人香气。
更引人注目的是,街道宽阔整洁,不见往日污水横流的景象,显然张三铁主持的城市排水系统和新的卫生管理条例起了作用。
“瞧一瞧,看一看嘞!新到的江南细布!”
“刚出笼的肉馒头!皮薄馅大!”
“惠民医局今日有坐堂名医,诊费只需三文!”
小贩们卖力的吆喝,顾客们讨价还价的声音,交织成一曲生动的市井交响乐。
袁大山和白素雅饶有兴致地在一个卖孩童玩具的摊子前停下,看着那些用木头、泥土做成的小马、小人,充满了朴拙的趣味。
“老板,这拨浪鼓怎么卖?”
袁大山拿起一个,顺手摇了摇,发出“咚咚”的响声,引得旁边几个被大人带着的孩子好奇地望过来。
“客官好眼力,五个铜钱。”摊主是个笑眯眯的老汉。
袁大山痛快地付了钱,将拨浪鼓递给白素雅,笑道:“留着,以后给咱娃玩。”
白素雅脸一红,嗔怪地瞪了他一眼,却小心翼翼地将拨浪鼓收好,眼中满是甜蜜的憧憬。
他们信步走到一家门面不小的书铺前,只见里面不仅有传统的经史子集,更有不少印刷清晰的农书、工技手册,甚至还有图文并茂的《新编千字文》、《卫生防疫须知》等通俗读物。
不少穿着布衣的平民子弟也在里面翻阅,显然价格亲民。
“陛下……不,夫君你看,”白素雅低声道,“这官学普及和印书坊的推广,真是让知识不再被少数人垄断了。”
袁大山内心oS:
“知识就是力量!扫盲是现代化的第一步!看来钱六斤和李丽丽这事儿办得不错。”
他点点头,颇为满意。
接着,他们又来到一所挂着“洛阳南市女学堂”牌匾的院子外。
隔着院墙,能听到里面传来稚嫩而整齐的诵读声,还有女先生温和的讲解声。一些接送孩子的妇人聚在门口闲聊,脸上带着以往难以见到的,对未来的期盼神色。
“俺家丫头在这儿学了半年,都会写自己的名字,还会算简单的账了!”
一个妇人自豪地说。
“是啊,皇后娘娘仁德,开办这女学,真是给咱们女子一条活路啊!”
另一个妇人感慨道。
白素雅听着这些质朴的赞美,眼眶微微湿润,紧紧握住了袁大山的手。
袁大山反握住她,传递着无声的支持与骄傲。
然而,微服私访并非只为看成绩。在一家规模不小的“惠民医局”分诊点外,他们发现前来就诊的百姓排起了长队。
细听之下,才知是最近天气变化,染了风寒的百姓较多,而一些常用的草药似乎有些供应不及,价格也有所上涨。
白素雅微微蹙眉,对一名侍卫低语了几句。
那侍卫领命,悄然离去,自然是去查探药材供应和价格波动的根源。
离开繁华的市区,两人又信步走到了洛阳近郊的乡村。
田野里,新修的沟渠引来了清澈的河水,绿油油的禾苗长势喜人,显然采用了更先进的耕作技术。
许多农户正在田里辛勤劳作,脸上虽然带着汗水,却不见往日的愁苦。
他们看到一个老农正费力地推着一辆满载新收蔬菜的独轮车,准备运往城里贩卖。
袁大山使了个眼色,一名侍卫立刻上前,默不作声地帮忙推了起来。
老农顿感轻松,连连道谢:“多谢这位壮士!多谢多谢!”
袁大山笑着搭话:“老伯,今年收成看来不错啊?”
老农用汗巾擦了擦脸,笑容淳朴而灿烂:
“托皇上和皇后娘娘的洪福啊!可不是嘛!用了官府发的良种,学了新法子种田,又修了这水渠,老天爷也赏脸,风调雨顺!瞧这菜长的,水灵!运到城里,能卖个好价钱!”
“日子比以前好过了?” 白素雅柔声问。
“那可不是好过一点半点!”老农打开了话匣子,“以前种地看天吃饭,交了租子所剩无几,碰上荒年就得卖儿卖女。现在赋税轻了,还有农官指导,产量高了,家里也能攒下几个钱。娃子还能去村里的官学认几个字!这日子,有奔头啊!”
他越说越激动,看着袁大山和白素雅气质不凡,只觉得是心善的贵人家,更是感慨:
“说起来,都得感谢咱们的皇上和皇后啊!听说皇上以前也是吃过苦的,知道咱们老百姓的难处!皇后娘娘更是活菩萨,办医局,开学堂……这样的皇帝皇后,千古难寻啊!”
说着,他竟放下车把,朝着洛阳城的方向,就要躬身下拜。
袁大山连忙扶住他,内心也是心潮澎湃,oS:
“这就是我奋斗的意义啊!让最普通的百姓,都能觉得日子有奔头!”
老农被他扶住,抬起头,看着袁大山那虽然刻意收敛但仍不凡的气度,以及旁边那位容貌气质绝佳,眼神温柔的女子,似乎想到了什么,但又不敢确认,只是激动地拉着袁大山的手,反复说道:
“贵人……你们是好人……替我们谢谢皇上,谢谢皇后娘娘!这日子,有奔头啊!真有奔头!”
夕阳的余晖将田野和人的身影都拉得长长的,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
袁大山和白素雅告别了千恩万谢的老农,踏上了归途。
回宫的路上,两人都很沉默,但手始终紧紧相握。
“琴琴,”袁大山轻声道,“看到他们脸上的笑,听到他们说‘有奔头’,我觉得,比打下这座江山,更有成就感。”
白素雅将头轻轻靠在他肩上,柔柔地“嗯”了一声,“所以我们更要守护好这来之不易的太平,让这‘奔头’,一直延续下去。”
华灯初上,洛阳宫的轮廓在夜色中显现,巍峨而宁静。
而它的主人,心中装着宫墙外鲜活的万家灯火与那句朴实的“有奔头”,更加坚定了前行之路。
(本章完)
---
【下章预告:】
帝国的强盛与繁荣,沿着重新打通的丝绸之路,远播西域。不日,以西域都护府为首,包括贵霜、安息等遥远国度的庞大使团,将带着奇珍异宝与贡品,抵达洛阳朝贡。他们将被洛阳的空前繁华、华军的威武雄壮以及开国帝后的无双气度所深深震撼。一场展现天朝上国气象的“万国来朝”盛景,即将在启元年的洛阳上演!敬请期待《第223章:西域使团·万国来朝启元盛》!
《农民工在三国虐爆名将能臣》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皮皮读书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皮皮读书!
喜欢农民工在三国虐爆名将能臣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农民工在三国虐爆名将能臣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