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的朝堂之上,关于如何处置南方山越部族反复滋扰的问题,产生了分歧。
兵部几位新晋的年轻官员,血气方刚,出列奏请:
“陛下!山越蛮夷,不服王化,屡降屡叛,实乃疥癣之疾!臣请旨,发精兵一万,深入山林,犁庭扫穴,必可一劳永逸,永绝后患!”
此言一出,立刻得到了部分将领的附和。
武将行列中,甚至有人开始摩拳擦掌,觉得这是个立功的好机会。
端坐于龙椅之上的袁大山,面色沉静,内心oS:
“犁庭扫穴?说得轻巧!南方山林茂密,地形复杂,山越人熟悉环境,跟你打游击,一万精兵撒进去,跟撒胡椒面似的,搞不好就被拖垮。
“历史上孙家父子在江东,跟山越纠缠了多少年?费力不讨好!”
他目光扫过群臣,最后落在了文官队列前排的几位身上。
新任礼部尚书李丽丽,如今已是魅力超群、仪态万方的朝廷重臣。
她感受到皇帝的目光,莲步轻移,出列奏道:
“陛下,臣以为,征伐之事,乃不得已而为之。山越之患,根源在于隔绝。因其居于深山,生计艰难,与我汉民言语不通,习俗各异,故而生疑,由疑生惧,由惧生乱。若一味征剿,仇恨愈深,恐非长久之计。”
她的声音清越悦耳,条理分明,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就连那些主战派的将领,也不由得静听。
紧随其后,负责部分文化与教化事务,尤其擅长沟通,精通多地土语方言的苗妙妙也站了出来。
她不如李丽丽那般光彩照人,却自带一股令人如沐春风的亲和力:
“陛下,丽丽姐姐所言极是。臣略通南方一些俚语土话,知其民并非天生好斗,实为生存所迫。
“若朝廷能示之以诚,惠之以利,导之以文化,使其知我华朝非为掠夺,实乃共荣,则兵戈或可化为玉帛。”
两位女官一唱一和,一个从大局剖析利害,一个从细节切入人心,顿时让主战派的声音弱了下去。
袁大山心中赞许,内心oS:
“看看!这才是高级玩法!魅力值90+和亲和力max的组合技,效果拔群!”
他面上不动声色,看向一直沉默的周一木和武二石:
“周元帅,武将军,你二人常年统兵,以为如何?”
周一木沉稳如山,如今已是帝国元帅,统帅属性深不可测。他言简意赅:
“陛下,山林作战,确非我军所长。若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末将以为,李尚书、苗司丞之策,可试。若不成,再动刀兵不迟。”
武二石挠了挠他那颗锃亮的光头,瓮声瓮气道:
“打架俺不怕!但要是能不用打架就让那些山里人服气,那肯定更好啊!丽丽和妙妙妹子本事大,俺看行!”
局面已然明朗。
袁大山最终拍板:
“准奏!即日起,擢升礼部尚书李丽丽为安抚使,文化司丞苗妙妙为副使,持节南下,全权处理山越事宜。
“准许便宜行事,当地驻军听其调遣,以为威慑,但非必要,不可妄动刀兵!首要之务,在于沟通、在于惠民、在于融合!”
“臣等领旨!” 李丽丽与苗妙妙齐声应道,眼中充满了使命感。
数日后,一支规模不大但极其精干的队伍离开了洛阳,南下前往山越活动最频繁的会稽郡南部。
队伍中除了李丽丽和苗妙妙,还有精通农事的官员(带着改良的稻种和农具),几位医术不错的郎中和护士(白如雪太医署培养出来的),以及一队不足五百人,但极其精锐的护卫(由宋七八的徒弟带领,擅长山地侦查与小队作战)。
他们没有直接进入深山,而是先在汉越杂居的边境县城驻扎下来。
李丽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令约束当地汉人豪强和驻军,严禁欺压山越百姓,并公开处置了几个此前有劣迹的胥吏。
苗妙妙则带着通译和少量礼物,亲自前往附近几个较小的,态度相对温和的山越寨落拜访。
她并不以高官自居,而是穿着朴素的衣裙,用生涩但充满善意的山越土语,与寨子里的老人、妇女聊天,听他们诉说生活的艰辛,对山外世界的恐惧,以及被汉人欺压的往事。
起初,山越人充满戒备,但苗妙妙那毫无攻击性的笑容和真诚的态度,慢慢化解了坚冰。
她带去的一些精致盐巴、针线、以及治疗常见疾病的草药,更是赢得了不少好感。
“阿婆,您这织布的图案真好看,和我们汉家的不一样,有什么讲究吗?”
苗妙妙蹲在一位老妇人身边,虚心请教。
老妇人见她喜欢,话也多了起来,用夹杂着土语的官话费力地解释着图案代表的山神和水神。
李丽丽则在县城组织起了“互市”。
她明确规定公平交易,用山越人需要的盐、铁(限制数量)、布匹、药材,交换他们的山货、木材、手工艺品。
并派农事官现场演示如何用新的稻种和耕作方法提高产量,承诺可以免费提供第一批种子给愿意尝试的山越人。
消息像风一样传进了深山。
一些大胆的山越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下山交易,发现果然没有被欺骗和欺压,反而换到了以往需要冒着巨大风险才能得到的好东西。
尤其是那些改良稻种,在官府划出的试验田里长势喜人,让依靠刀耕火种、收成极不稳定的山越人看得眼热。
然而,事情并非一帆风顺。
最大的一个部族,由首领阿木扎统领的“黑石峒”,始终闭寨不出,态度强硬。
阿木扎是个四十多岁的精壮汉子,脸上有一道狰狞的疤痕,对汉人成见极深。
他认为李丽丽她们的行为是糖衣炮弹,是为了麻痹他们,好一举吞并。
这一日,李丽丽决定,亲自前往黑石峒拜访。
护卫队长极力劝阻:“李大人,太危险了!那阿木扎凶悍异常,万一……”
李丽丽从容地整理着官服,语气坚定:
“若不直面最难啃的骨头,如何能真正抚平南方?我们有诚意,亦有底线。若他真敢妄动,城外数千精锐不是摆设。但在此之前,我们要展现出最大的耐心和尊重。”
苗妙妙也坚持同去:“丽丽姐,我跟你一起。我的话,他或许能听进去几分。”
于是,李丽丽和苗妙妙只带了十名护卫,抬着一些厚重的礼物——主要是书籍(图画本,介绍中原风物)、精美的瓷器、以及一套打造精良的铁质农具(非兵器),来到了黑石峒那由巨木和荆棘构筑的寨门外。
寨门紧闭,墙头上站满了手持弓箭、面色不善的山越武士。
苗妙妙上前,用流利的黑石峒土语高声喊道:
“阿木扎大头人!华朝皇帝陛下钦封安抚使李丽丽大人,副使苗妙妙,前来拜访!我们带来了友谊和礼物,并无恶意,恳请一见!”
墙头上一阵骚动。
过了许久,寨门才缓缓打开一条缝。
阿木扎在一群彪悍武士的簇拥下,走了出来。
他身材不高,但肌肉虬结,目光如鹰隼般锐利地扫视着李丽丽一行人。
“汉人的官?女人?”
阿木扎的声音沙哑而充满怀疑,用的是带着浓重口音的官话,“你们的花言巧语,骗得了别人,骗不了我阿木扎!说吧,到底想干什么?”
李丽丽上前一步,毫不畏惧地迎上他的目光,她的魅力属性在此刻发挥了作用,那端庄而真诚的气度,让阿木扎身后的武士们都微微怔了一下。
“阿木扎头人,”李丽丽的声音清晰而平和,“我们前来,并非为了征服,而是为了携手。
“陛下与皇后深知,山越的兄弟们,与我汉家子民一样,都是华夏子孙,只因山川阻隔,生计维艰。
“朝廷愿开山辟路,愿授以良种农技,愿设医馆解除病痛,愿办学堂让孩童识文断字。
“所求者,不过是边境安宁,各族百姓,皆能安居乐业,共享太平。”
阿木扎冷哼道:“说得好听!你们汉人,历来只会夺我们的土地,欺压我们的人!”
苗妙妙适时接口,用土语柔声道:
“大头人,此一时,彼一时。如今的皇帝,出身亦非世家,深知民间疾苦。皇后娘娘更是仁德布于天下。您看,”她指着那套铁农具,“这是朝廷工部特制的垦荒利器,比你们的石锄木犁好用十倍。
“还有这些医者,可治瘴气之疾。我们若是心怀恶意,何须如此麻烦?大军压境,岂不更快?”
她的话语亲切,直接说到了山越人最关心的生存和健康问题上。
墙头上的一些武士开始交头接耳。
李丽丽趁热打铁:“头人若是不信,可派人随我等去县城一看。互市是否公平?学堂是否真教孩子读书识字?医馆是否真给山越人看病?眼见为实。”
就在这时,寨子里突然传来一阵骚动和哭喊。
一个山越妇人抱着一个约莫七八岁,脸色青紫,呼吸困难的男孩冲了出来,跪在阿木扎面前,哭喊道:
“头人!救救我的孩子!他被毒蛇咬了!”
随行的太医署郎中见状,立刻上前:“快!让我看看!”
那妇人有些犹豫,看向阿木扎。
阿木扎看着痛苦抽搐的孩子,又看看一脸急切的郎中,咬了咬牙,点了点头。
郎中迅速检查伤口,从药箱中取出银针、小刀和特制的蛇药。
他动作麻利地放血、清洗、敷药、包扎,整个过程不过一刻钟。
原本气息奄奄的孩子,呼吸逐渐平稳下来,脸上的青紫色也开始消退。
那妇人喜极而泣,不住地向郎中磕头。
这一幕,所有黑石峒的人都看在眼里。
阿木扎沉默了,他脸上的疤痕微微抽动,眼神复杂地看着李丽丽和苗妙妙,又看看那被救活的孩子和感激涕零的妇人。
良久,他长长地吐出一口浊气,挥手让武士们退后,对李丽丽和苗妙妙说道:
“两位使者,请进寨说话。”
这一步,意味着坚冰开始融化。
随后的日子里,李丽丽和苗妙妙多次出入黑石峒及其他原本敌对的寨落。
她们帮助规划引水修渠,派遣农技人员指导精耕细作,设立小小的医疗点,甚至由苗妙妙主持,编撰了一本简单的《汉越常用语对照》,方便沟通。
她们尊重山越的祭祀、婚丧等习俗,并不强行要求改变,只是在学堂里,同时教授汉字和山越的历史传说,强调“我们都是华朝子民,只是习惯不同”。
潜移默化之间,仇恨被稀释,信任在增长。
数月后,当李丽丽和苗妙妙即将结束此次安抚任务,返回洛阳时,阿木扎率领黑石峒及周边数十个寨落的头人,亲自将她们送出山口。
阿木扎捧着一个用红布覆盖的木盘,走到李丽丽面前,郑重地揭开。
里面是一柄造型古朴,镶嵌着宝石的短刀,以及一件用五彩鸟羽编织而成的精美披风。
“李大人,苗大人,”阿木扎的声音不再沙哑冷硬,而是充满了敬意,“这柄刀,是我黑石峒历代头人的信物,见刀如见人。这件披风,是我们山越人送给最尊贵客人的礼物。请将它们带给皇帝陛下和皇后娘娘。”
他顿了顿,环视身边的头人们,然后看向李丽丽和苗妙妙,用他那不太流利,却无比真诚的官话,一字一句地说道:
“请告诉我们华朝的皇帝和皇后——你们,是真心的朋友。我们山越人,愿意成为华朝忠诚的子民。”
阳光穿过山林间的薄雾,洒在众人身上。
李丽丽和苗妙妙相视一笑,知道这片广袤的南方山林,终于开始真正地,心甘情愿地,融入帝国的版图。
这不是武力征服的成果,而是文化与人心交融的胜利。
(本章完)
【下章预告:】
天下渐安,猛将武二石当了大将军,反而觉得浑身不得劲,闲得发慌。
他跑去格物院看张三铁打铁,结果差点把宝贝炉子砸了;又心血来潮去找王金水钓鱼,却晕船吐得一塌糊涂,闹出不少笑话。
最后还是老兄弟周一木有办法,把他抓去军校当教官,这才让这头猛虎找到了新的用武之地。
轻松诙谐的一章,展现草根元勋们的另一面。
敬请期待《第221章:退休生活?二石闲不住惹笑》!
(本章完)
喜欢农民工在三国虐爆名将能臣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农民工在三国虐爆名将能臣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