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零年春之后,关岛基地内,陈晓的地位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不再仅仅是那个需要被严密看守、身份敏感的“前敌顾问”,而是成为了哈里森准将乃至其背后派系在战略决策上几乎不可或缺的“大脑”。
他之前的一系列分析和预测,正被飞速演变的现实一一印证:
- 关于国民党政权必然崩溃的判断,随着其退守台湾而成为无可辩驳的事实。
- 关于避免美军直接卷入中国内战的警告,让美国成功规避了一个巨大的战略泥潭,尽管这在政治上被诟病为“失去中国”,但在军事和战略层面,却被许多务实派视为明智的“止损”。
- 关于苏联核爆后应调整全球战略、避免在亚洲陷入地面战争的补充分析,与NSc-68号文件出台后内部的冷静反思不谋而合。
- 甚至他对柏林封锁将以空运成功、苏联退让告终的“预言”,也在不久前成为了现实。
这一连串精准的、往往与主流观点相左却又被事实证明正确的判断,让陈晓在美军情报和战略分析这个小圈子里,赢得了一个略带敬畏的绰号——“战略预言家”。
哈里森对他的依赖与日俱增。陈晓的办公室被换到了更安静、设施更完善的区域,配备了专门的通讯设备和文件保管设施。卡特名义上仍是联络官,但实际上更多是负责保障和协助,态度恭敬得近乎谦卑。陈晓的安全权限使他能够调阅大部分与亚太及全球战略相关的机密电报、情报评估和外交文电,其分析报告通过加密通道直送哈里森,并时常被哈里森作为关键论据,提交给太平洋总部乃至华盛顿的更高层级。
这种信任,源于陈晓所展现出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在冷战局势日趋复杂、不确定性陡增的时代,一个能够屡次“猜对”历史走向的分析师,其价值远超几个师的兵力。
一天,哈里森甚至半开玩笑地对他说:“陈顾问,我现在每次看到关于远东的电报,第一个念头就是‘陈会怎么看?’。你的脑子,简直比我们整个情报分析处加起来还值钱。”
陈晓闻言,只是谦逊地笑了笑,内心却如明镜一般。这份看似稳固的信任和超然地位,完全建立在持续产出“正确”分析的基础上。一旦他的判断出现重大失误,或者他的真实立场和意图受到怀疑,眼前的一切都会如同沙滩上的堡垒,瞬间垮塌。这份信任,既是护身符,也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意味着更大的责任与无法回头风险。
他知道,自己行走的钢丝越来越细,下方就是万丈深渊。但他没有退路,只能继续向前。
内心吐槽:从“夜莺”到“高桥晓”,再到“陈顾问”,现在升级成“预言家”了……这头衔越来越玄乎,再下去是不是该给我配个水晶球了?帮美帝“规避”了介入中国内战的坑,反而让他们把我当成了宝,这黑色幽默真是够够的。不过,能让他们少往那个方向使劲,总算没白忙活。
他清晰地感受到,历史的巨轮正轰隆隆地驶向一个关键的岔路口。东亚的平静只是假象。他利用提升的权限,更加密切地关注着朝鲜半岛的动向。李承晚政权不断发出的“北进”叫嚣,北朝鲜的军事调动迹象,以及美国国内因NSc-68文件而弥漫的强硬对抗氛围,都让他心中的警铃越响越急。
他坐在拥有更好视野的新办公室里,面前摊开着最新的远东情报摘要。窗外阳光明媚,太平洋碧波万顷,但他仿佛已经听到了来自朝鲜半岛的隐隐雷声。
风暴即将来临。而他,这个被敌人奉为“预言家”的人,必须在这场注定惨烈的风暴中,再次找到那条最艰难、也最关键的路径。
只是,当战争真的爆发时,他该如何在忠于自己内心与维持眼下这个危险而重要的身份之间,取得那微妙的平衡?
喜欢潜鳞1937:我在敌营当大佬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潜鳞1937:我在敌营当大佬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