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司马昭的缇骑踏碎崔亮藏身的染坊门板时,杜预正将最后一封密信塞进死士的鞋底——三百里外诸葛瞻在颍水岸边收起钓竿,鱼篓底层躺着荀家暗桩的青铜符节,而他们都不知道,这场暗战真正的胜负手早已埋在二十年前荀彧案头那卷《汉书》的批注里。
---
杜预在滏口渡的惊险遭遇以及崔亮这条线的暴露,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涟漪迅速扩散至洛阳。
尽管杜预和崔亮侥幸脱身,但“校事府”在邺城的头目岂敢隐瞒如此重大疏漏?八百里加急密报迅速呈递至司马昭案头。
“杜预?京兆杜陵杜畿之孙?他竟然潜回了邺城!还联络上了崔家余孽!”司马昭看着密报,年轻而阴鸷的脸上先是震惊,随即化为滔天的怒火与一丝被愚弄的羞愤。他立刻意识到,之前那个在洛阳招摇过市的诸葛瞻,根本就是个吸引他注意力的幌子!真正的杀招,一直隐藏在河北!
“好一个声东击西!”司马昭面色平静的说道。
洛阳的局势已被诸葛瞻搅乱,虽然加强了监控,但那个滑不溜手的小子已经“撤离”。而邺城,作为河北根本,绝不容有失!尤其是崔家这种树大根深的家族,一旦其残余势力被季汉利用,在关键时刻于邺城内部发动,后果不堪设想!
“备马!点齐亲卫,即刻前往邺城!”司马昭霍然起身,下达了命令。他决定亲自前往邺城坐镇,一方面指挥对杜预和崔家残余势力的清剿,另一方面,也要借此机会,彻底整顿河北,将任何可能的不稳定因素连根拔起,确保后方的绝对稳固,以应对即将到来的第三次北伐。
司马昭的行动极其迅速而隐蔽。他轻车简从,只带了数百名精锐缇骑,星夜兼程,直扑邺城。他的到来,如同给本就紧张的邺城局势,又加上了一层沉重的砝码。
就在司马昭即将在邺城掀起腥风血雨之时,所有人都以为已经“功成身退”、返回蜀中的诸葛瞻,却悄然出现在了洛阳郊外,一处名为“颍阴”的偏僻乡野。
原来,诸葛瞻在洛阳的“胡闹”,除了吸引司马昭的注意力外,还有一个更深层的目的——试探并联络魏国内部心向汉室的潜在力量。而他精心选择的“赠书”、“谈经论道”等方式,尤其是对“正统”、“气节”的强调,果然引起了一些有心人的注意。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线,便指向了已故汉侍中、守尚书令,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却最终因反对曹操进爵魏公而被猜忌至死的荀彧的后人!
荀彧虽死,但其家族在颍川乃至整个士林的影响力犹存。其子荀恽、荀俣等,因父亲之事,对曹魏早已心怀芥蒂,加之自幼受荀彧影响,内心深处仍存汉室之念。诸葛瞻在洛阳的活动,以及季汉如今展现出的强大国力和“兴复汉室”的旗帜,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通过几次极其隐秘的、借助某些对司马氏同样不满的没落士族传递的试探性接触后,双方终于约定,在颍阴荀氏的一处隐秘田庄会面。
夜色深沉,颍水潺潺。田庄内,烛光如豆。诸葛瞻见到了荀彧的次子荀俣。荀俣年约四旬,面容清癯,眉宇间带着一股挥之不去的郁结与书卷气。
“荀叔倩先生,小子诸葛瞻,冒昧来访。”诸葛瞻执礼甚恭。
荀俣打量着眼前这位年轻的过分、却目光清澈沉稳的丞相之子,心中感慨万千,还礼道:“思远公子不必多礼。尊父子之名,俣仰慕已久。只是如今……唉,山河破碎,故国飘零,相见于此等境地,实令人唏嘘。”
双方落座,没有过多寒暄,直接切入正题。
诸葛瞻首先表明了季汉“兴复汉室”的决心和如今强大的国力,但他谨记父亲教诲,并未透露任何具体的军事计划,只说了人尽皆知的消息:“……我大汉皇帝已立誓,开春之后,必将挥师北伐,廓清寰宇,还于旧都!此乃顺应天命,亦是天下民心所向!”
荀俣静静听着,眼中光芒闪烁。他沉默片刻,缓缓道:“曹孟德……虽有其才,然欺凌主上,渐移汉鼎,家父……便是因不愿见其如此,方有此祸。” 他声音低沉,带着刻骨的痛楚,“司马懿父子,更甚于曹氏!专权跋扈,屠戮忠良,视陛下如傀儡!我荀氏世代汉臣,岂能坐视神器长期蒙尘?”
他抬起头,目光变得坚定:“思远公子,我荀家虽因家父之事,如今在朝中已然失势,不敢言有多大权势。然,我荀家之门生故吏,遍布朝野州郡!在士林清议之中,亦尚有几分薄面! 若大汉王师北上,我荀家愿联络旧友,在河北、中原之地,广造舆论,宣扬汉室正统,揭露司马氏之恶!或可策动一些郡县,响应王师!至少,也要让司马懿后方不宁,人心浮动!”
诸葛瞻闻言,心中大喜过望!荀家的影响力,绝非崔家那种地方豪强可比!这是深入到曹魏官僚体系和士人阶层内部的力量!若能为我所用,其效果将远超在邺城制造几场骚乱!
但他表面上依旧保持冷静,郑重道:“叔倩先生深明大义,小子感佩万分!舆论之威,有时更胜刀兵!若能得荀家相助,则北伐大业,如虎添翼!只是此事千系重大,还需从长计议,确保万全。”
双方随后商定了极其隐秘的后续联络方式,以及在大军北伐时,荀家发动舆论、策应王师的大致方案。荀俣甚至取出了一枚看似普通、实则内有玄机的青铜符节,作为日后信物。
会谈结束,诸葛瞻不敢久留,趁着夜色,在荀家心腹的掩护下,迅速离开了颍阴,踏上了返回长安的归途。他怀中揣着那枚沉甸甸的青铜符节,心中充满了完成重任的喜悦与对未来的期待。
当诸葛瞻风尘仆仆赶回长安,将颍阴之行的成果禀报给诸葛亮和庞统时,即便是这两位见惯风浪的顶级谋士,也不禁为之动容。
“荀文若之后……竟仍有如此心向汉室之志!”庞统抚掌赞叹,眼中精光四射,“此真乃天助我也!元直在日,亦常感慨荀文若之才与志。若能得其家族相助,于魏国腹心之地发动清议,其威力,恐比杜预在邺城策动崔家残余作乱,更为深远!”
诸葛亮轻摇羽扇,沉吟道:“荀家乃清流领袖,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其若发声,必能引起诸多对司马氏不满、或仍心怀汉室的士人官僚共鸣。此确是一步妙棋,可收攻心之奇效。”
他看向诸葛瞻,目光中满是赞许:“思远此行,胆大心细,功莫大焉。不仅成功吸引了司马昭的注意,掩护了杜预,更意外寻得荀家这条至关重要的暗线。看来,我儿已可独当一面了。”
诸葛亮内心:荀彧的儿子!这可是条大鱼!历史上荀家后来也确实和司马家不对付。这下好了,从内部瓦解魏国的社会基础,比单纯军事进攻厉害多了!我儿干得漂亮!
随即,诸葛亮与庞统、以及闻讯赶来的姜维、蒋琬等核心重臣,开始商议如何最大化地利用荀家这条线。
“荀家不宜直接发动武装叛乱,那样目标太大,易被司马懿迅速扑灭。”诸葛亮分析道,“其最大作用,在于舆论与人心。”
庞统接口道:“可令荀家,在北伐开始前后,于邺城、洛阳、许昌等核心城市,暗中散发檄文,揭露司马懿篡逆之心,宣扬我大汉正统及陛下仁德。同时,利用其影响力,联络各地郡守、将领中可能动摇者,进行策反或至少令其保持中立。”
姜维提出:“是否可让荀家提供一些魏军布防、粮草囤积等情报?”
诸葛亮摇了摇头:“荀家如今在朝中并无实权,接触不到核心军机。强求此事,反易暴露。其作用,在于软刀子杀人,在于瓦解魏国的统治根基和抵抗意志。”
最终定策:
一、 与荀家保持单线、隐秘联系,由“天眼”组织中最精干的人员负责,确保安全。
二、北伐发动时,由荀家率先在河北、中原士林中发动舆论攻势,配合大军军事行动。
三、 尽可能利用荀家的人脉,对魏国地方官员进行分化、策反,重点在于制造混乱和观望情绪,而非强求其立刻倒戈。
四、对杜预在邺城的行动,转为辅助和策应,主要配合荀家舆论,在底层制造骚乱,吸引司马昭的军事力量。
一张无形的大网,开始在魏国的腹地悄然编织。杜预的刀,诸葛瞻的棋,最终引出了荀家这支隐藏在深处的、足以撼动魏国根基的“暗箭”。第三次北伐的胜负手,在正式开战之前,已然在情报与谋略的战场上,悄然布局。
而此刻,身在邺城、正准备想办法搜捕杜预和清洗崔家的司马昭,还远未意识到,真正的危机,并非来自那些惶惶如丧家之犬的世家残余,而是来自那传承数百年的清议风骨,来自那深植于士人心中的汉室正统观念。一场关乎人心向背的暗战,已经先于疆场上的金戈铁马,拉开了序幕。
喜欢重生三国之三造大汉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重生三国之三造大汉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