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4月中旬的上海,梧桐树影已经铺满了人行道。林微言站在“观乎人文新媒体“的玻璃门前深吸一口气,空气中除了湿润的水汽,还隐约飘着隔壁咖啡馆的焦糖香气。她抚平白衬衫的褶皱,将沈知行送的艾叶香囊从帆布包转移到工位抽屉里,草药的清香混着办公室的咖啡味,成了她在这座陌生城市的第一个味觉记忆。
“微言,这是非遗传播系列的策划案,“部门主管张姐将一叠打印稿放在她桌上,红色指甲在“榫卯工艺数字化传播“几个字上敲了敲,“下周一交第一稿,重点要突出互动性,老板最近迷上了短视频矩阵。“张姐的卷发在阳光下泛着栗色光泽,说话时耳坠上的银饰随着动作轻晃,“记住,我们是新媒体不是学术期刊,用户要的是'哇哦'不是'原来如此'。“
林微言点点头,指尖抚过策划案上“十万+阅读量“的红色批注。办公室里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巨大的落地窗将外滩的天际线框成动态背景画,她忽然想念起青溪古镇实验室里那台旧扫描仪的嗡鸣。打开电脑时,屏幕右下角弹出沈知行的消息:“爷爷今天能拄拐了,工坊试装了第一个数字榫卯模型。“附带的照片里,紫檀木构件在晨光下泛着温润的光,背景里能看到沈知行父亲严肃的侧脸。
第一周的采访远比想象中艰难。林微言按照张姐给的名单找到城隍庙附近的老木匠工坊时,穿蓝布衫的老师傅正用刨子处理一根樟木,木花像雪片般落在他的布鞋上。“榫卯?那是祖宗吃饭的本事,“老师傅往刨子里啐了口唾沫,木屑在阳光下翻飞,“现在的年轻人就知道拍视频发网上,真让他学打眼凿榫,三天就哭着要回家。“
回公司的地铁上,林微言翻看着采访录音,手机屏幕映出她沮丧的脸。车厢晃动间,她点开沈知行发来的鲁班锁视频,他修长的手指正在拆解黄铜构件,背景里传来爷爷的咳嗽声和电锯的嗡鸣。“这种'六子联方'要先拆最中间的公榫,“他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带着电流的轻微杂音,“就像解难题要找突破口,你试试从用户视角倒推内容?“
办公室的荧光灯在晚上七点显得格外刺眼。林微言盯着文档里“榫卯结构的七种基本类型“这个标题,鼠标箭头在屏幕上漫无目的地游走。张姐的修改意见悬浮在文档边缘:“太干巴!要故事!要冲突!要让人想转发!“她点开沈知行给的榫卯数据库,三维模型在屏幕上缓缓旋转,那些精确到毫米的结构线忽然让她想起青溪古镇老戏台上的斗拱,阳光穿过雕花时在沈知行脸上投下的光斑。
“还在加班?“视频请求突然弹出,沈知行的脸出现在屏幕上,背景是昏黄的灯光和堆叠的木料,“我刚把爷爷扶上床。“他身后传来刨木的声音,“老周叔今天教我做'虚位榫',说你肯定感兴趣。“镜头转向工作台上的木料,沈知行的手指捏住榫头演示,“你看这预留的空隙,热胀冷缩时就不会开裂,像不像你写文章要留有余地?“
林微言忍不住笑起来,指尖划过屏幕上他沾着木屑的手背:“张姐说我的稿子像说明书。“她把笔记本转向屏幕,文档里的文字密密麻麻,“老匠人不愿接受采访,年轻网友又觉得太专业,我卡在中间了。“窗外的霓虹透过百叶窗照进来,在她脸上投下条纹状的光影,像被分割的拼图。
沈知行的眉头在屏幕里轻轻皱起,起身去拿什么东西。镜头晃动间,林微言看到墙上挂着的三维建模图纸,还有角落里堆放的传统木工工具。“你记得瑶绣吗?“他拿着手机走近书架,抽出一本《营造法原》,“上次周教授提过有人给绣样编数字密码,普通人按编号就能刺绣。“书页翻动的沙沙声透过听筒传来,“我们工坊最近试做数字模型,老匠人一开始骂我败家,现在天天追着问进度。“
林微言忽然坐直身体,打翻了手边的水杯。水迹在策划案上晕开时,她的思路却清晰起来:“数字密码...就像给榫卯编字典!“她抓过笔在笔记本上飞快涂鸦,“我可以做'榫卯翻译官',把工艺术语变成可视化语言!“屏幕里的沈知行笑着点头,额前的碎发垂下来,让她想起实验室里他专注调试扫描仪的样子。
“明天我去档案馆查资料,“沈知行的声音忽然低沉下来,镜头里出现他父亲的身影,正在收拾工具,“你别熬太晚,上海的夜比古镇凉。“他的手指在屏幕上点了点,“这个送给你当灵感。“画面切换成一段延时摄影,记录着榫卯结构从木料到成品的全过程,背景音乐是他用笛子吹的《茉莉花》,断断续续有些跑调。
凌晨两点的办公室,林微言终于在文档里敲下标题:《当榫卯遇上数字:老手艺的新密码》。她把沈知行发来的延时摄影素材插入文档,想象着那些冰冷的数字如何温暖古老的工艺。窗外的东方明珠塔闪烁着绿光,像巨大的导航灯,照亮了她迷茫中的方向。手机震动了一下,是沈知行的消息:“刚整理好老匠人访谈技巧,记得看邮箱。“附带的文件命名是“给微言的榫卯说明书“。
接下来的几天,林微言像着了魔。她带着相机穿梭在上海的老街区,拍摄即将消失的木匠工坊;午休时泡在档案馆,手抄民国时期的木构建筑资料;晚上则和沈知行视频连线,听他讲工坊里的趣事。“今天王大爷跟我抢电脑,“沈知行举着手机展示三维建模软件,“他说要亲眼看看数字模型怎么比他的墨斗还准。“镜头里的老匠人笑得露出假牙,手里还攥着传统曲尺。
周五的选题会上,林微言的 ppt让整个会议室安静下来。当她播放沈知行提供的榫卯分解动画时,张姐的眼睛亮了:“这就是我要的'哇哦'!“她指着屏幕上旋转的三维模型,“下周先推短视频预告,就用这个'数字榫卯'概念。“散会后,同事小陈凑过来看她的笔记:“你男朋友是建筑系的?这资料比我们付费数据库还全。“林微言的脸红了,指尖在笔记本上那个小小的榫卯图案上摩挲。
傍晚的上海下起了小雨。林微言站在办公楼门口收伞时,手机突然响起,顾屿的名字在屏幕上跳跃:“猜猜谁在虹桥机场?“他的声音混着机场广播,“哥奉命来上海出差,顺便视察你的实习成果。“背景里传来行李箱滚轮的声音,“明晚外滩见,我请你吃本帮菜,顺便带了某人的秘密情报。“
挂掉电话,林微言看着雨丝在玻璃上划出的水痕,像极了沈知行给她演示的榫卯结构图。她给沈知行发消息:“顾屿来了,说有你的情报。“很快收到回复:“别信他胡说,他上次把我修扫描仪的事编成爱情故事。“后面跟着个无奈的表情,“明天穿我送你的那件蓝衬衫,衬上海的雨景。“
周六的外滩笼罩在薄雾中。林微言站在和平饭店门口,看着顾屿背着相机跑来,牛仔裤上沾着泥点。“刚从豫园拍素材回来,“他举起相机展示照片,镜头里的九曲桥在雨雾中若隐若现,“我表哥说你最近在做榫卯专题?他夸你找的三维素材超专业。“他神秘兮兮地凑近,“不过比起工作,某人更关心你有没有好好吃饭。“
本帮菜馆的包厢里,红烧肉的甜香弥漫在空气中。顾屿给林微言夹了块排骨,忽然收起玩笑的表情:“知行爷爷的工坊情况不太好,“他用筷子拨弄着碗里的米饭,“老匠人走了三个,新招的年轻人学不会'偷心榫',订单堆成山了。“窗外的雨又大了起来,打在玻璃上噼啪作响,“他爸天天催他放弃bJ设计院的面试,回家接手工坊。“
林微言握着筷子的手顿住了,红烧肉在嘴里失去了味道。她想起沈知行每晚视频时眼底的红血丝,想起他轻描淡写提起的“远程面试申请“,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他从没跟我说过这些,“她的声音有些发颤,“只说老匠人开始接受数字模型了。“
顾屿叹了口气,拿出手机翻出照片:“上周我去看他们,知行在工坊搭了临时工作台,白天做木工晚上改模型。“照片里的沈知行趴在堆满木料的桌上睡觉,手边还放着笔记本电脑,“他爸把他的设计图撕了三次,说丢祖宗的脸。“他给林微言倒了杯茶,“但他偷偷告诉我,你的文章给了他灵感,说传统和现代可以像榫卯一样咬合。“
雨停的时候,两人沿着外滩散步。顾屿给林微言看他拍的照片,镜头里的沈知行正在教老匠人用平板电脑看三维模型,阳光透过工坊的窗户落在他们身上,像镀了层金边。“他为了准备远程面试,每天只睡四个小时,“顾屿的声音低沉下来,“上周视频面试时工坊突然停电,他抱着电脑跑到村委会接着面。“
林微言的眼泪突然涌了上来,模糊了对岸陆家嘴的灯火。她拿出手机给沈知行发消息:“明天能早点视频吗?想看看你的数字模型。“发送键按下的瞬间,收到他十分钟前的消息:“刚完成第一个可拆卸数字榫卯模型,等你看成果。“后面跟着个笨拙的笑脸表情。
周日晚上的视频通话持续了三个小时。林微言把顾屿说的情况咽了回去,只是认真地看沈知行演示数字模型。当他转动屏幕展示榫卯结构如何通过数字技术优化时,她忽然说:“下周我想请两天假,去你的工坊采访。“屏幕里的沈知行愣住了,背景里传来爷爷的声音:“是微言丫头吗?让她来尝尝爷爷新做的艾草糕。“
“张姐刚批准我的专题系列,“林微言看着屏幕里他惊喜的表情,“需要实地拍摄传统工艺与数字技术结合的案例,你们工坊是最佳样本。“她翻开笔记本,里面已经列好了采访提纲,“顾屿说你们的老匠人现在是数字技术迷,我要好好写写这个转变。“
沈知行的眼睛在屏幕里亮起来,像落满星光的湖面。他突然起身拿来什么东西,镜头里出现一枚紫檀木书签,雕刻的是简化版的“六合榫“:“本来想等你生日送的,“他的手指有些笨拙地转动书签,“爷爷说这种结构最稳固,象征...象征我们。“背景里传来他父亲的咳嗽声,接着是模糊的赞许。
林微言把脸颊贴在屏幕上,仿佛能感受到他指尖的温度。办公室的灯光照在她的笔记本上,最新的采访提纲里写着:“数字时代的榫卯精神——当传统工艺遇上年轻匠人“。她想起周教授说过的话,那些看似分散的斗拱,实则通过看不见的结构紧密相连,就像此刻相隔千里的他们。
“对了,“沈知行忽然想起什么,“bJ设计院回复了,说我的数字模型案例很有新意,远程面试通过了。“他的笑容里有掩饰不住的疲惫,“但我可能要先留在工坊,老匠人们开始愿意学三维建模了,我走不开。“他顿了顿,声音轻下来,“上海到家里的高铁票,我查好了。“
林微言看着屏幕里他眼底的红血丝,突然明白顾屿没说出口的担忧。她翻开手机备忘录,里面存着从各处收集的传统工艺数字化案例:瑶绣的数字编码系统、古戏台的三维重建过程、老木匠与年轻工程师的合作故事。“我的专题需要长期跟进,“她尽量让声音听起来轻松,“以后可能要常去拜访你们工坊的数字大师们。“
视频结束后,林微言在文档里写下结语:“榫卯结构之所以坚固,不仅因为精准的咬合,更在于每个构件都懂得为彼此留出余地。在数字与传统碰撞的今天,这份相互包容的智慧,正是我们需要传承的匠人精神。“窗外的月光透过百叶窗照进来,在屏幕上投下交错的光影,像一个巨大的榫卯图案。
她打开抽屉摸出那个艾叶香囊,草药的清香让她想起沈知行临别时的眼神。手机在桌面上震动,是张姐发来的消息:“短视频预告数据不错,网友都在问哪里能学数字榫卯,下周的深度稿加油!“附带的链接里,沈知行提供的榫卯分解动画已经获得了五万次转发。
林微言给沈知行发了条消息:“你的数字模型成网红了。“然后点开他刚发来的照片,画面里是工坊新做的招牌,“沈氏木作?数字工坊“几个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背景里老匠人们围着电脑看三维模型,笑得像群孩子。照片角落,沈知行站在阴影里,脖子上挂着她送的平安符,在木料的映衬下泛着微光。
夜深了,上海的霓虹渐渐淡去。林微言保存好文档,标题栏里写着:“数字榫卯:老手艺的新羁绊“。她想起顾屿吃饭时说的话:“知行说你们就像两个互补的榫卯,分开时各有精彩,合在一起才最稳固。“指尖在键盘上敲下最后一行字:“真正的传承从不是固守过去,而是像榫卯结构般,在坚守中包容变化,在创新中保持初心。“
办公室的时钟指向凌晨三点,林微言站起身活动僵硬的脖颈。落地窗外,东方明珠塔的灯光已经熄灭,只有零星的窗户还亮着。她想起沈知行说过,爷爷工坊的灯总是亮到深夜,老匠人说木头在夜里会呼吸。此刻千里之外的那个小工坊里,或许也有人在灯下琢磨着数字模型,就像她在这座繁华都市里,努力让古老的智慧焕发新生。
手机屏幕亮了一下,是沈知行的消息:“爷爷说你的文章要加一句,榫卯再精密,也需要人心来养护。“后面跟着个晚安的表情,背景是他拍的夜空,星星稀疏却明亮。林微言笑着回复:“明天采访记得拍老匠人们学建模的样子,这才是最好的素材。“她把手机放在胸口,仿佛能听见千里之外的心跳,和这里的节奏渐渐重合。
晨光熹微时,林微言趴在桌上睡着了。梦里回到青溪古镇的实验室,沈知行正在调试三维扫描仪,蓝色的激光束在他脸上跳跃。“你看这个流体模拟,“他转头对她笑,“是不是更流畅了?“窗外的玉兰花瓣飘进来,落在他们中间的图纸上,像一个完美的榫卯节点。
喜欢汝之素年,谁予锦时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汝之素年,谁予锦时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