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猪猪立于阵中,身形虽纤细,却透着庄重的气息。
它身着由“灵蚕丝”织成的淡绿色法衣,法衣上绣着“月灵纹”——这些纹路能增强自身与月光火的共鸣,让月光火的能量损耗率降低至百分之一以下。
它的头上戴着一顶“月冠”,由“月华石”打造,能吸收天地间的月光能量,为月光火提供补充,减少自身灵气的消耗。
它周身萦绕着淡淡的银白色灵气,这是它特有的“月光火”——在四大意灵中,唯有它能通过燃烧自身的“心神灵气”,将能量转化为温和却高效的固化之火。
这种火焰不同于普通的火焰,它没有灼热的高温,却能精准蒸发水分、固化能量,其原理是通过“能量共振”将水分子从灵丝中分离,同时将灵丝中的能量分子排列成稳定的结构,既能让水丝转化为固态,又不会损伤其中的活性能量,堪称“能量固化的最佳媒介”。
小猪猪并未放松警惕,而是保持着半蹲的姿态,双膝弯曲角度控制在四十五度,既能稳定重心,又能随时调整法术输出;双脚与地面的“灵玉阵”相连,通过脚掌的“灵触”感知法阵的能量变化,确保能量供应稳定;双手结出“聚火印”,拇指与食指相扣,其余三指伸直,对准锣面——这是“月光火”的标准施法手势,能将灵气精准引导至“聚火纹”,手势的角度误差不超过半度,确保月光火能完全注入纹路中。
随着手印落下,银白色的月光火从它的指尖涌出,如同细流般注入锣面:月光火落在“聚火纹”上,纹路瞬间亮起,将火焰均匀分散到整个锣面,锣面随即泛起银白色的光芒,温度稳定在五十摄氏度——这是“水丝固化”的最佳温度,既不会过高导致水丝碳化,破坏其中的水域能量,也不会过低让固化不彻底,影响后续的防护工序。
它的任务,便是将猪龙人传递来的“水丝梭”进行固化,这一过程同样分为三个步骤,每一步都需极致的专注:
第一步,当带着水丝的梭子飞入阵中,锣面上的“聚火纹”会瞬间增强牵引力——这并非粗暴的拉扯,而是以“灵气共振”为核心的精妙法术:纹路中三百六十道“火灵符”同时亮起,每一道符文都释放出与灵丝能量频率完全一致的波动,如同精准调频的声波,与梭子“灵气槽”中的灵丝产生深度共鸣。
这种共鸣形成两只无形的“灵气手”,分别托住灵丝的两端,以每秒三次的微颤节奏缓缓剥离,避免灵丝因受力不均出现断裂。
这一过程耗时仅半息,灵丝脱离梭子后,在“聚火纹”的螺旋轨迹引导下,如同被精心梳理的蚕丝,均匀平铺在锣面上,形成一层薄如蝉翼的透明膜——膜的厚度误差不超过零点零二毫米,每一根灵丝的排列间距严格控制在零点五毫米,如同用标尺丈量过一般,确保后续固化时每一寸灵丝都能均匀受热,不会出现局部过热或未固化的情况。
第二步,月光火的温度在“稳温符”的调控下精准升高至五十五摄氏度。
这“稳温符”并非单一符文,而是由“控温符”“导热符”“缓冲符”三道子符文组成的复合法阵:“控温符”负责监测温度变化,误差不超过零点五度;
“导热符”将月光火的热量均匀传递至锣面每一处;“缓冲符”则减缓温度上升速度,确保以每秒两度的梯度缓慢提升,避免灵丝因温差过大产生热胀冷缩的裂痕。
在月光火的作用下,灵丝中的水分子并非以普通蒸发形式脱离,而是在“能量共振”作用下转化为“灵雾态”——这种气态水分子带着微弱的水域灵气,会被“聚火纹”产生的顺时针气流引导,顺着锣边预设的三十六个微型气孔排出阵外。
气孔内壁刻有“导雾纹”,能防止灵雾在孔内凝结成水滴回流,彻底避免水雾影响其他灵丝的固化。
与此同时,灵丝中的水域能量分子在月光火的“能量塑形”作用下,开始重新排列:原本松散的分子结构逐渐收缩,形成紧密的菱形晶格——这种结构是意灵界公认的“韧性最优结构”,能让固化后的菟丝承受自身重量十倍的拉力,且在拉伸至原长一点五倍时仍能恢复原状,不会出现永久形变。
整个固化过程持续两息,在第二息末,“稳温符”中的“降温符”瞬间激活,月光火温度以每秒十度的速度迅速回落至五十摄氏度,完成“干扁菟丝”的最终定型。
此时的菟丝呈半透明的银白色,厚度仅为零点一毫米,宽度约两毫米,表面泛着月光火残留的温润光泽,如同被千年月光淬炼过的丝绸,轻轻晃动时能发出细微的“灵鸣”,那是能量稳定的象征。
第三步,菟丝成型后,锣面上的“聚火纹”会切换至“推送模式”,释放出一股强度仅为“一厘灵”的微弱灵气——这种灵气强度是经过千次实验验证的“最佳推送力”,刚好能托起菟丝却不会使其变形。
灵气沿着“聚火纹”的螺旋轨迹形成一道无形的“输送轨道”,将菟丝以每秒一米的匀速引导至下游的“灵丝收集槽”。
轨道两侧还分布着“护丝符”,能形成一层淡白色的灵气屏障,防止外界气流干扰菟丝的输送轨迹,确保每一根菟丝都能平稳落入收集槽,边缘不会出现丝毫磨损。
小猪猪全程保持着高度专注,它的身体微微前倾,双肩下沉,这是“月光火”施法的最佳姿态——能让灵气从丹田经手臂顺畅流转至指尖,能量损耗率降低至百分之一以下。
它的双眼紧紧盯着锣面上的每一根灵丝,瞳孔微微收缩,通过眼周的“灵视纹”放大灵丝的细节,连分子排列的细微偏差都能清晰察觉。
同时,它鼻尖的“灵触绒毛”以每秒五十次的频率轻微颤动,实时感知灵丝的温度与能量波动:若某根灵丝因水分子分布不均导致固化速度稍慢,它会立刻通过指尖的“控火点”微调该区域的月光火输出,将局部温度提升一度,确保所有菟丝同步完成固化;
若某根灵丝的能量分子排列出现偏差,它会从掌心的“灵纹胎记”释放出一缕直径仅微米级的“校准灵气”,如同外科医生的手术刀般精准插入分子间隙,引导分子重新排列成标准的菱形晶格。
这份对细节的极致把控,让每一根菟丝的合格率都达到百分之百,连最挑剔的“灵匠”见了都要赞叹不已。
此时,猪龙人传递梭子的速度已提升至每秒五次,它背后的百条灵臂以“九宫八卦”的轨迹快速穿梭——每十条灵臂负责一个阵位的梭子传递,灵臂之间的间距保持在一尺,避免相互碰撞干扰。
带着水丝的梭子在灵臂的操控下,如同被赋予生命的银白色流星,在“同泔共楛桶”与“固化阵”之间划出密集而规整的弧线。
梭子飞行的高度始终保持在离地面三尺,这是经过测算的“最佳输送高度”,既能避开地面气流干扰,又能让“归位纹”精准捕捉。
每一把梭子飞入阵中三米范围时,“归位纹”便会自动激活——这是刻在法阵边缘的环形纹路,由一百八十道“导向符”组成,每六道符文形成一个“引导单元”,能根据梭子的飞行速度自动调整灵气输出强度。
符文释放的淡金色灵气形成一道直径三尺的无形“灵气通道”,通道内壁的灵气流动速度与梭子的飞行速度完全一致,如同为梭子打造了一条专属的“高速轨道”。
即便遇到突发气流干扰,“归位纹”也能在半息内启动应急机制:通道内的灵气会瞬间形成反向推力,将偏离轨迹的梭子拉回正轨。
有一次,一阵突如其来的阴风从西北山林刮来,风速达每秒三米,气流冲击到某把正在返回的空梭子,导致梭子的飞行轨迹偏离原路线近三寸,眼看就要撞上阵边的灵玉。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归位纹”中对应区域的“应急符”瞬间亮起,通道内的灵气流动速度从每秒五米骤升至每秒八米,形成一股精准的反向推力,如同无形的手轻轻一推,将梭子拉回正确轨迹。
整个过程仅耗时半息,梭子的后续传递没有出现丝毫延迟。
这一幕被远处的九大望眼看在眼里,其中一位手持玉如意、修行超过千年的望眼忍不住低声赞叹:“这般精密的工序设计,怕是只有继承了上古‘意灵工程学’的月平大人才能做到,连最细微的突发状况都能完美应对,不愧是能主导‘青罗带’工程的领导者!”
随着工序的推进,“灵丝收集槽”中的菟丝越来越多,银白色的菟丝在槽中堆叠成一座半尺高的“丝丘”,泛着柔和的月光光泽,远远望去如同堆积的月光凝固而成。
收集槽长一丈、宽三尺,由“灵木”拼接而成,内壁铺着一层由“云锦草”编织的软垫——这种草是意灵界着名的“灵养草”,纤维中蕴含天然的木属性灵气,能吸收菟丝表面残留的微量水分,同时释放出浓度为“半厘灵”的温和灵气,为菟丝提供持续的“能量养护”。
这种养护能防止菟丝在储存过程中因能量流失导致韧性下降,让其保持最佳状态直至聚合工序启动。
收集槽的底部还刻有“导流纹”,这些纹路呈放射状从中心延伸至槽壁,能引导新落入的菟丝均匀分布在槽中,避免因局部堆积过厚导致底层菟丝被压变形。
导流纹还能释放微弱的“分丝灵气”,将偶尔缠绕在一起的菟丝轻轻分开,确保每一根菟丝都保持独立状态,方便后续的聚合操作。
喜欢水不暖月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水不暖月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