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年集暖乡情·初二回娘家
大年初二的晨光比初一柔和些,透过窗棂洒在堂屋的地面上,映出细碎的光斑。村里的鞭炮声比初一少了几分急促,多了些慢悠悠的余韵,偶尔一声脆响,裹着暖意飘进院里。邢成义早早起了床,蹲在院角擦拭那辆半旧的电动三轮车——车棚是去年冬天刚装的,蓝色的帆布绷得严实,边缘缝着一圈旧棉絮,挡风又保暖。
“慢着点擦,别碰着车把手的开关。”王红梅抱着邢人汐从屋里出来,身上穿了件新买的枣红色棉袄,头发梳得整齐,用一根珍珠发卡别着。邢人汐裹在绣着龙凤图案的襁褓里,小脑袋靠在红梅肩头,眼睛半睁着,还带着刚睡醒的迷糊。
“放心,这车子我熟得很。”邢成义直起腰,拍了拍车棚的帆布,“昨天就充好电了,车座也垫了棉垫子,坐着暖和。”他早把给岳父岳母带的年货搬上了车:两箱鸡蛋、一筐自家种的苹果、半扇熏好的猪肉,还有年前集上买的糕点和红糖,满满当当堆在车斗里,用塑料布盖得严实。
邢父从堂屋出来,手里拎着个布包,里面是给王大伯准备的旱烟和酒:“路上慢点开,冰还没化透,别着急。到了那边替我给你岳父岳母问好,多住两天也没事。”
“知道了爹,我们过两天就回来。”邢成义应着,伸手接过红梅怀里的邢人汐,小心翼翼地放进车棚里的小摇篮——那是他特意给孩子做的,铺着厚厚的褥子,周围用棉绳拦着,稳当得很。红梅随后坐进车棚,挨着摇篮,伸手就能碰到孩子的小手。
邢成义发动三轮车,“嗡”的一声轻响,车子缓缓驶出院子。村道上已经有不少走亲戚的人,大多是骑着自行车或摩托车,也有像邢成义这样开电动三轮的,车斗里都堆着年货,时不时有人碰面,笑着喊“去走娘家啊”“过年好”,问候声在清晨的空气里格外亲切。
红梅的娘家在邻村王家村,离邢成义的村子也就三里地。电动三轮车行驶在土路上,车棚挡住了寒风,里面暖融融的。红梅时不时低头看一眼邢人汐,小家伙已经又睡着了,小嘴巴微微张着,可爱得很。邢成义一边开车,一边和红梅聊着天,说起初一拜年的趣事,红梅听得笑个不停,车棚里的笑声混着车轮碾过路面的声响,格外温馨。
不多时,就到了王家村的村口。村口的老槐树上挂着几盏红灯笼,还是年三十挂的,风吹得轻轻晃动。远远就看见王红梅的娘家院门敞开着,院门口站着两个人,正是王大伯和王大娘。王大伯穿着件深蓝色的棉袄,手里拄着拐杖;王大娘则穿着花棉袄,围着围裙,显然是刚在厨房忙完。
“爹!娘!”王红梅隔着车棚就喊了一声,声音里满是欢喜。
王大伯和王大娘赶紧迎上来,脸上笑开了花。邢成义停下车子,先跳下来,然后扶着红梅下车,又小心翼翼地把邢人汐从摇篮里抱出来。“快进屋,外面冷!”王大娘接过邢人汐,抱在怀里亲了亲小脸蛋,“我的小外孙女,又长胖了!”
几人刚走进院子,就听见堂屋传来热闹的说话声。“娘,是不是小妹回来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紧接着,一个穿着黄色棉袄的女人从堂屋走出来,身后跟着一个抱着孩子的男人。是王红梅的大姐王红娟,她身边的是大姐夫张强。张强怀里抱着个一岁多的小男孩,正是他们的儿子张浩宇,小家伙穿着虎头鞋,手里攥着个小皮球,好奇地看着邢成义。
“大姐!大姐夫!”王红梅笑着迎上去,伸手逗了逗张浩宇,“浩宇都长这么高了,都会站了吧?”
“可不是嘛,再过俩月估计就能跑了。”王红娟笑着说,眼睛看向红梅怀里的邢人汐,“这小丫头真乖,长得真像你。”
正说着,又有两个人走进院里,是王红梅的二姐王红玲和二姐夫李伟。王红玲穿着米白色的棉袄,小腹微微隆起,脸上带着孕后的红润;李伟手里拎着个大礼盒,跟在红玲身边,笑着打招呼:“爹,娘,小妹,妹夫!”
“二姐!二姐夫!”邢成义赶紧上前帮忙拎礼盒,“快进屋,外面冷。”
王红玲走到红梅身边,轻轻摸了摸她的胳膊:“小妹,好久没见你了,看着气色不错。”又看向邢人汐,“小外甥女真可爱,以后浩宇可有伴了。”
一家人热热闹闹地走进堂屋。堂屋的正中央摆着一张大圆桌,桌上已经摆了些瓜子、花生和糖果,墙角的炉子烧得通红,把整间屋子烘得暖融融的。王大娘抱着邢人汐坐在炕沿上,王红娟和王红玲凑过去,围着孩子说话,时不时逗一逗,笑声不断。张强和李伟则跟着邢成义、王大伯坐在椅子上,手里拿着烟,慢慢聊了起来。
“妹夫,你们村初一拜年是不是还是老规矩,挨家挨户磕头?”张强率先开口,他是邻村张家村的,那边的拜年规矩和邢成义村里差不多,但少了家谱祭拜的环节。
“是啊,初一早上天不亮就起来了,跟着我爹去给村里的长辈拜年,先给家谱磕头,再给长辈磕头,一圈拜下来,兜里都装满了红包和糖果。”邢成义笑着回答,递给他一根烟,“你们村呢?是不是也一样热闹?”
“热闹是热闹,就是没你们村那家谱祭拜的规矩,少了点老辈的味道。”张强点燃烟,吸了一口,“浩宇太小,今年没带他去拜年,等明年大了,带他去你们村看看,也学学规矩。”
李伟坐在一旁,听得认真。他是城里来的,去年十月一和王红玲结婚,这是第一次在农村过年,也是第一次跟着回娘家。“我们城里过年可没这么热闹,也就是一家人吃顿饭,放放鞭炮,很少走亲戚拜年,更别说磕头了。”他笑着说,“昨天红玲跟我说今天要跟着爹去拜年,还要磕头,我还得好好学学规矩,可别闹了笑话。”
王大伯听了,哈哈笑起来:“没事,跟着我们走就行,到了长辈家,先给老祖宗的牌位磕头,再给长辈磕头,态度恭敬点就行。咱农村的规矩,讲究的就是个敬祖敬长。”他顿了顿,又说,“等会儿吃过早饭,咱们就去村里的长辈家拜年,先去你王爷爷家,他是村里辈分最高的,家里也有家谱,你们也好见识见识。”
李伟连忙点头:“好,都听爹的。”
说话间,王大娘已经在厨房忙开了,王红娟也跟着进去帮忙,王红玲因为怀孕,被王大娘拦着不让干活,只能在堂屋陪着红梅说话。红梅从包里拿出给大姐、二姐准备的礼物:给王红娟的是一块花布,给王红玲的是一条围巾,都是年前在集上精心挑的。姐妹俩接过礼物,都很开心,互相说着感谢的话,三姐妹好久没这么聚在一起了,有说不完的家常,从孩子说到庄稼,又从庄稼说到邻里趣事,屋里的气氛格外温馨。
早饭很快就做好了,王大娘和王红娟端着饭菜走进堂屋,摆了满满一桌子。有熬得软烂的小米粥,有自家腌的咸菜,有炸得金黄的油条,还有昨天剩下的炖肉和饺子,都是一家人爱吃的。邢人汐醒了,王红梅抱着她,用勺子舀了点小米粥,吹凉了喂给她,小家伙吃得津津有味,小嘴巴吧唧吧唧响。
张浩宇则坐在张强怀里,自己拿着油条啃,弄得满脸都是油,王红娟一边笑一边给他擦嘴,场面十分热闹。李伟第一次吃农村的家常早饭,觉得格外香,尤其是那炸油条,外酥里嫩,比城里买的还好吃,一口气吃了三根。
吃过早饭,王大伯拿着给长辈带的糕点和酒,带头往外走。邢成义、张强、李伟跟在后面,王红梅、王红娟、王红玲抱着孩子跟在最后。王家村的村道和邢成义村里的差不多,都是土路,两旁的房屋错落有致,家家户户的门口都贴着对联,红灯笼挂在门楣上,年味十足。
路上碰到不少走亲戚的村民,都是互相笑着问候“过年好”“回娘家啦”。有几个村民看到王红玲,笑着说“红玲回来啦,恭喜恭喜啊”,显然是知道她怀孕的事,王红玲笑着一一回应,脸上满是幸福。
很快就到了王爷爷家。王爷爷家的院子很大,院门是用木头做的,上面刷着红漆,虽然有些斑驳,但依旧透着喜庆。院门口已经停了几辆自行车,看来已经有人来拜年了。王大伯走上前,轻轻推开院门,喊了一声:“王大爷,给您拜年了!”
屋里的人闻声迎了出来,王爷爷穿着件黑色的绸缎棉袄,戴着瓜皮帽,精神矍铄,身后跟着他的儿子和孙子。“快进来!快进来!冻着了吧?”王爷爷笑着招呼,把众人往屋里让。
堂屋的正中央摆着一张八仙桌,桌上供着香炉、水果和糕点,桌后墙上挂着一幅大大的家谱,和邢成义村里李大爷家的差不多,泛黄的宣纸上写着密密麻麻的名字,字迹工整,边角有些磨损,却被裱得整齐。家谱前点着两根红烛,火苗轻轻晃动,映得家谱上的名字都泛着暖光。
“按照规矩,先给老祖宗磕个头,再给我这老头子磕一个。”王爷爷指着家谱,语气庄重。王大伯点点头,率先走到家谱前,跪在蒲团上,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头,嘴里念叨着:“老祖宗,过年好,保佑咱王家村平平安安,子孙后代健健康康。”
磕完头,他又转向王爷爷,磕了三个头:“王大爷,祝您身体健康,福寿绵长。”王爷爷笑着扶起他,从兜里掏出个红包塞给他:“给你个压岁钱,沾沾喜气。”
接着是邢成义、张强和李伟。三人排成一排,走到家谱前,齐齐跪下。邢成义轻车熟路地磕了三个头,嘴里喊着:“老祖宗过年好!”张强也跟着磕了头,动作麻利。李伟虽然是第一次,但学着两人的样子,规规矩矩地磕了三个头,脸上带着几分拘谨,却格外认真。磕完老祖宗,三人又转向王爷爷,各自磕了三个头,齐声说:“王爷爷拜年了,祝您长寿!”
王爷爷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让孙子给他们每人递了个红包和一把糖果。“这位是红玲的对象吧?”王爷爷看着李伟,笑着问。
“是,爷爷,我是李伟,红玲的丈夫。”李伟连忙回答,态度恭敬。
“好,好,是个精神小伙。”王爷爷点点头,“以后常来村里看看,农村过年热闹。”
“好的,爷爷,以后一定常来。”李伟笑着应道。
几人在王爷爷家坐了一会儿,聊了聊过年的趣事,又说了说村里的近况,王爷爷问了问李伟城里的生活,李伟都一一如实回答。王红娟抱着张浩宇,在院里和王爷爷的孙女玩,两个孩子虽然年纪小,却很快熟络起来,拿着糖果互相分享。
从王爷爷家出来,又去了王叔叔家、王婶婶家等几户长辈家。每到一户,都是先给老祖宗的牌位或家谱磕头,再给长辈磕头,长辈们都热情地招待,递烟、倒茶、给红包和糖果。李伟渐渐熟悉了拜年的规矩,磕起头来也不再拘谨,动作越来越熟练。
张强和邢成义聊得很投机,两人都是庄稼人,话题离不开种地、养殖。张强说他今年想在村里搞个养鸡场,问邢成义有没有兴趣合伙,邢成义说要回家和爹商量商量,两人约定等过了年再详细聊聊。
拜到中午时分,几人的兜里都鼓鼓囊囊的,装满了红包和糖果,手里还拎着长辈们给的馓子、花生等年货。王大伯看了看天色,说:“差不多了,剩下的几户改天再拜,先回家吃饭,你娘肯定已经把饭做好了。”
众人都应着,往家走去。回到王红梅家时,王大娘已经做好了午饭,摆了满满一桌子丰盛的菜肴。有炖鸡肉、红烧肉、炸鱼块、凉拌木耳、炒青菜,还有一盆热乎乎的丸子汤,香气扑鼻,引得人直流口水。
王大娘把邢人汐抱到炕沿上,铺了块小褥子,让她躺着玩,又给张浩宇拿了个小玩具,让他在地上自己玩。众人围着圆桌坐下,王大伯打开带来的酒,给邢成义、张强、李伟每人倒了一杯,自己也倒了一杯。
“来,咱们喝一杯,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王大伯举起酒杯,笑着说。
众人都举起酒杯,杯沿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声响。“干杯!”大家齐声说道,各自喝了一口。酒是王大伯自己酿的米酒,度数不高,入口微甜,暖融融的顺着喉咙滑下去,浑身都舒服。
“娘,您做的菜真好吃,尤其是这炖鸡肉,太香了!”王红梅夹了一块鸡肉,递给王大娘,笑着说。
“好吃就多吃点,专门给你们炖的,土鸡,营养价值高。”王大娘笑着说,又给王红玲夹了块鱼肉,“红玲,你多吃点鱼,补补身子,对孩子好。”
王红玲接过鱼肉,笑着道谢:“谢谢娘。”
李伟夹了一块红烧肉,放在嘴里慢慢嚼着,肉质软烂,入味十足,比城里饭店做的还好吃。“娘,您的手艺太棒了,这红烧肉是我吃过最好吃的。”他由衷地赞叹道。
王大娘听了,笑得合不拢嘴:“好吃就常来,以后想吃了,就让红玲带你来。”
饭桌上,大家边吃边聊,气氛热闹非凡。王大伯和三个女婿聊得投机,从村里的庄稼收成聊到城里的发展变化;王大娘则和三个女儿聊家常,问她们的生活情况,叮嘱她们要好好照顾自己和孩子。张浩宇时不时跑到桌旁,伸手要吃的,王红娟就夹一小块肉或鱼,喂给他吃,小家伙吃得满脸都是油,逗得众人哈哈大笑。
邢人汐在炕沿上玩累了,又睡着了,小脸蛋红红的,格外可爱。王红梅时不时抬头看看她,眼神里满是温柔。
午饭吃了足足一个多小时,大家都吃得肚子鼓鼓的,脸上挂着满足的笑。王红娟和王红梅主动收拾碗筷,王红玲想帮忙,又被王大娘拦住了:“你坐着歇着,别累着,让你大姐和小妹收拾就行。”
邢成义、张强、李伟则跟着王大伯坐在堂屋的椅子上,喝着茶,继续聊天。王大伯问起李伟在城里的工作,李伟说他是做会计的,工作不算太忙,等过了年,想带红玲去城里住一段时间,等快生的时候再回村里。王大伯点点头,叮嘱他要好好照顾红玲,有什么事随时给家里打电话。
下午,阳光透过窗户照进堂屋,暖融融的。王红梅、王红娟、王红玲三姐妹坐在炕沿上,抱着孩子,继续说着家常。王红娟说起浩宇平时的趣事,说他学会了叫“爹”“娘”,还会模仿动物的叫声,逗得红梅和红玲笑个不停。王红玲则说起怀孕后的反应,说一开始老是恶心,吃不下饭,多亏了李伟细心照顾,现在好多了。红梅也说起邢人汐的趣事,说她特别喜欢听铃铛声,一摇铃铛就笑,三姐妹的笑声在堂屋里回荡,温馨又幸福。
邢成义、张强、李伟则在院里晒太阳,张强拿出早上拜年来的烟,递给邢成义和李伟,三人边抽烟边聊天。张强又提起了合伙养鸡场的事,邢成义说回家和爹商量后,大概会同意,因为家里的几亩地收入有限,搞养鸡场或许能多赚点钱。李伟说他虽然不懂养殖,但可以帮忙做会计,管管账目,三人一拍即合,约定等过了年就开始筹备。
傍晚时分,王大娘做了晚饭,还是满满一桌子家常饭菜。吃过晚饭,天色已经暗了下来,王家村的灯笼都亮了起来,暖红的光映着村道,格外温馨。张强和王红娟因为家里还有事,吃过晚饭就带着浩宇回去了,临走时,王大娘给他们装了满满一袋年货,叮嘱他们路上慢点开。
李伟和王红玲则打算在娘家住几天,王大娘早就给他们收拾好了房间,铺了厚厚的褥子,烧了煤炉,暖融融的。
邢成义原本也想在娘家住一晚,但想起家里还有邢父一个人,放心不下,就和红梅商量着回去。王大娘知道他们的顾虑,也没挽留,给他们装了满满一车年货,有自家炸的馓子、腌的咸菜、...
喜欢一生走到老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一生走到老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