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辰时,薄雾还没褪尽,小城老街的青石板路浸着微凉的潮气。岐仁堂的木门吱呀推开,药香混着清晨的冷空气漫出来,落在阶前那盆半枯的麦冬上。岐大夫正低头整理药柜,指尖划过贴着“麻黄”“细辛”标签的抽屉,忽听得街面上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夹着断断续续的咳喘,像破风箱似的扯得人心里发紧。
“岐大夫!岐大夫!您快看看孩子!”一个中年妇人的声音撞进门来,带着哭腔。只见她拽着个瘦高的少年,少年弯腰扶着门框,胸口剧烈起伏,脸憋得发白,每喘一口气都带着细弱的哨音,额头上沁出一层冷汗,校服外套的拉链没拉,露在外面的脖颈泛着青。
岐大夫连忙放下手中的药戥,快步上前扶住少年:“别急,先让孩子坐下,缓口气。”他伸手搬过一张竹椅,让少年背靠椅背坐好,又倒了杯温热的甘草水递过去,“慢慢喝,小口咽。”
少年接过杯子,手微微发颤,喝了两口,咳喘稍缓。妇人这才抹了把脸,定了定神:“岐大夫,我是城西中学的,这是我儿子小林,今年十四了。这孩子从小爱跑爱跳,可两年前开始,一剧烈运动就咳得喘不上气,最近三个月更严重了,尤其到了冬天,早上跑两圈操,能喘大半天,胸口还闷得慌,上课都坐不住。我带他去好些地方看,总不见好,听街坊说您这儿看咳喘最灵,就赶紧过来了。”
岐大夫点点头,目光落在小林身上,细细打量起来。少年身形偏瘦,面色白里透着青,嘴唇也没什么血色,说话时气息短促,一开口就忍不住轻咳两声。他伸手搭上小林的手腕,指尖感受着脉象——弦滑而沉,像按在浸了水的琴弦上,力道滞涩。又让小林伸出舌头,只见舌苔白腻,舌尖略淡,舌面还沾着些湿润的津液,像蒙了一层薄霜。
“孩子平时爱吃凉的吧?”岐大夫忽然问。
妇人愣了一下,随即连连点头:“可不是嘛!这孩子从小就贪凉,夏天冰可乐、冰西瓜顿顿不离,冬天也总偷偷买冰淇淋吃,我说过多少次,他就是不听,说越凉越舒服。”
岐大夫微微颔首,又问:“冬天是不是特别怕风?运动完除了喘,会不会觉得后背发凉,咳出来的痰是不是清稀的,像口水似的?”
小林喘匀了些,接口道:“嗯,一吹风就咳得厉害,痰是白的,稀稀的,有时候咳完还觉得嗓子里黏黏的,不舒服。”
“这就对了。”岐大夫收回手,语气平和地说,“《金匮要略》里说,‘夫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孩子的喘,不是寻常的肺热,是寒饮射肺,肺失宣降所致啊。”
妇人眨了眨眼,一脸茫然:“岐大夫,啥叫寒饮射肺?我听不太懂。”
岐大夫拿起桌上的茶杯,指着杯壁上凝结的水珠:“你看这杯子,倒了热水,外壁就会凝水,这水要是积多了,晃一晃就会洒出来。人身上的‘饮’,就像这杯子里的积水,是体内水湿运化不了,聚而成的。小儿脾胃本就虚弱,《黄帝内经》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这孩子总吃寒凉之物,寒邪伤了脾胃,脾胃运化水湿的本事弱了,水湿就聚在体内,变成‘寒饮’,藏在肺里。”
他顿了顿,又说:“孩子爱运动,运动时肺气耗散,肺的宣降功能就弱了,就像肺门开了个缝,肺里藏着的寒饮,就趁机往上涌,射犯肺窍,肺气堵得不通,自然就喘咳不止,胸闷发慌。冬天天寒,寒邪外袭,内外相合,寒饮更盛,所以症状就更重,这就是‘寒饮射肺,肺失宣降’的道理。”
小林听了,似懂非懂:“那我以后是不是不能运动了?我还想参加校运会呢。”
岐大夫笑了笑:“不是不能运动,是要先把肺里的寒饮化掉,肺气通了,自然能运动。《伤寒论》里有个小青龙汤,就是专门治这种寒饮咳喘的,‘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这孩子的证,正好对得上小青龙汤的病机,只是他咳喘日久,气机不畅,还得加些通络解痉的药,帮肺气宣通。”
妇人连忙问:“那您快给孩子开方子吧,只要能好,怎么都行。”
岐大夫走到案前,提笔蘸墨,一边写一边解释:“我用小青龙汤合定喘汤加减。麻黄要重用,《神农本草经》说麻黄‘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它能温肺散寒,宣通肺气,就像给肺里添一把火,把寒饮烧开,散出去;细辛能温化寒饮,《本草纲目》说细辛‘辛温能散,故诸风寒风湿头痛、痰饮喘咳、风湿痹痛,皆用之’,它能钻进肺里,把深藏的寒饮化开;桂枝温通经脉,助麻黄散寒;干姜温脾暖胃,从根源上化湿,因为脾暖了,才不会再聚湿成饮。”
“但麻黄、细辛都是辛温发散的,用多了怕耗伤肺气,”岐大夫笔锋一转,“所以要加五味子,《神农本草经》说五味子‘主益气,咳逆上气’,它能收敛肺气,就像给肺气装个阀门,不让它散得太厉害,这叫‘散中寓收’,刚柔相济;再加白芍养血柔肝,调和药性,免得辛温药太燥。”
他又添了几味药:“孩子咳喘日久,气道不畅,加地龙通络解痉,《本草纲目》说地龙‘性寒,味咸,能通经络,利水道’,它能钻通肺络里的阻滞,让肺气更顺畅;苏子、杏仁降气平喘,半夏燥湿化痰,甘草调和诸药,这样一来,温化寒饮、宣肺平喘、通络解痉的功效就都有了,正好对应他‘寒饮哮证,温化为主,辅以通络’的病机。”
写好方子,岐大夫递给妇人:“抓七剂,每天一剂,水煎服,早晚各一次,温温的喝,千万别放凉。服药期间,绝对不能吃寒凉的东西,冰饮、冰淇淋、生梨、西瓜都要忌,多喝温水,吃点温热的粥、汤,帮脾胃运化。”
妇人接过方子,小心翼翼折好:“好,我记着了,一定让他忌口。”
“光吃药还不够,”岐大夫又说,“我再给孩子做个穴位贴敷和耳穴疗法,内外结合,好得更快。”他起身从药柜里取出些磨好的药粉,加了些姜汁调成糊状,“姜汁性温,能助药力渗透。肺俞穴是肺的背俞穴,贴在这里能温肺化痰;膻中穴是气会,能调畅气机,平喘止咳;天突穴在咽喉下,能利咽平喘。把药贴在这几个穴位上,每天贴四小时,连贴七天。”
他一边给小林贴药,一边解释:“耳为宗脉之所聚,耳朵上有肺、气管、神门这些穴位,按压这些穴位,能调节脏腑功能,缓解咳喘。我给你配几个耳穴压豆,你回去让孩子每天按压三次,每次一分钟,力度以酸胀为度。”
小林好奇地摸了摸耳朵上的豆子:“这小东西真能管用?”
岐大夫笑道:“中医讲究‘整体观念’,全身的脏腑都能在耳朵上找到对应,按压耳穴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辅助汤药起效,自然管用。”
交代完这些,岐大夫又叮嘱:“服药期间,别做太剧烈的运动,散步、慢走可以,等咳喘减轻了,再慢慢增加运动量。冬天早上运动要穿暖和,别着凉,运动后及时擦汗,喝杯温水,别马上脱衣服。”
妇人连连道谢:“太谢谢您了,岐大夫,您说得这么详细,我心里也踏实了。”
小林也跟着说:“谢谢岐大夫,我一定好好吃药,忌口!”
岐大夫摆摆手:“不用谢,治病救人是本分。七天后再来复诊,我看看寒饮化得怎么样,再调整方子。”
妇人带着小林离开了,竹椅上还留着淡淡的甘草水味。岐大夫望着窗外,薄雾渐渐散去,阳光落在药柜上,映得那些药名愈发清晰。他拿起案上的《伤寒论》,翻到小青龙汤那一页,指尖划过“温药和之”四个字,轻轻叹了口气:“如今的孩子,贪凉饮冷的太多,脾胃受伤,痰饮内伏,咳喘的也越来越多。中医治病,不光要治已病,更要治未病,要是家长能多懂些养生的道理,让孩子少吃寒凉,顺应时节,何至于遭这份罪。”
七天后,小林和妈妈准时来复诊。这次小林精神好了不少,脸上有了血色,说话时气息也平稳了,不再一开口就咳喘。
“岐大夫!太神了!”妇人一进门就笑着说,“孩子喝了三剂药,咳喘就轻多了,贴了药之后,晚上也不怎么咳了,胸口也不闷了。这几天没吃凉的,胃口也好多了!”
岐大夫搭脉一看,脉象弦滑减轻,舌苔也薄了些,点点头:“寒饮开始化了,肺气也宣通了些,继续服药,再调调方子。”他提笔减去了些麻黄、细辛的量,加了些茯苓、白术,“现在寒饮渐消,要加强健脾祛湿,茯苓、白术能健脾益气,杜绝痰饮再生,《脾胃论》说‘脾健则湿自化’,这样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又服了十四剂药,配合穴位贴敷和耳穴按压,小林的咳喘彻底好了。初冬的一个清晨,岐仁堂刚开门,就看见小林穿着校服,精神抖擞地跑过来,脸上带着笑:“岐大夫!我今天跑了三圈操,一点都不喘了!”
妇人跟在后面,笑得合不拢嘴:“岐大夫,孩子现在也不贪凉了,知道喝温水,吃热饭,昨天体育课还参加了短跑比赛,拿了第三名呢!”
岐大夫看着小林活泼的样子,欣慰地笑了:“这就对了,《黄帝内经》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天要藏阳,少吃寒凉,顺应自然,脾胃健运,肺气宣降正常,自然不会再喘。以后也要注意,不可贪凉,适度运动,才能身强体健。”
小林重重点头:“我记住了!谢谢岐大夫,您真是神医!”
岐大夫摆摆手,从药柜里取了些炒麦芽、山楂,装在小袋子里:“这个给你,泡水喝,健脾消食,平时多注意饮食,比吃药好。”
妇人接过袋子,再三道谢,带着小林离开了。阳光洒在岐仁堂的门楣上,“岐仁堂”三个大字透着温润的光,药香弥漫在老街的空气里,伴着偶尔传来的咳嗽声,又像是在等待下一个需要温暖呵护的生命。
岐大夫回到案前,拿起笔,在本子上写下:“寒饮射肺之喘,始于脾胃虚寒,痰饮内伏,遇寒、耗气则发。治当温肺化饮,宣降肺气,辅以通络,更需调护脾胃,忌寒凉,顺时节,方得长治久安。《金匮》云‘病痰饮者,温药和之’,诚不欺也。”
窗外,初冬的阳光越来越暖,老街上来来往往的人多了起来,岐仁堂的药香,就这样伴着岁月,温暖着小城的每一个春夏秋冬,治愈着一个又一个被病痛困扰的灵魂,把中医的智慧,藏在一碗碗汤药里,一个个故事里,代代相传。
《岐大夫的悬壶故事》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皮皮读书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皮皮读书!
喜欢岐大夫的悬壶故事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岐大夫的悬壶故事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