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晋北那片被风沙磨砺了千百年的黄土地上,坐落着一个叫“石湾村”的小村子。村里就几十户人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过得像村口那口老井里的水,平静,却也深不见底。
石湾村有口老井,井口用青石砌成,井沿上的绳索印痕深得能塞进一根手指。这井不知滋养了多少代人,也藏着村里人最朴素的愿望。其中,最奇特的莫过于新娘出嫁前要往井里扔一枚铜钱的习俗。
老人们说,这叫“问心”。铜钱扔下去,要是“噗通”一声沉了底,说明姑娘心里有事,对婚事有疑虑,往后的日子怕是会有波折。可要是那铜钱能奇迹般地浮在水面上,那便是天大的吉兆,意味着这桩婚事得了井神的认可,小两口往后必定和和美美,白头偕老。
当然,铜钱是铁打的,哪有浮在水面上的道理?所以百十年来,这“浮钱”的吉兆,不过是老人们嘴里一个美好的传说,谁也没真见过。姑娘们出嫁前扔钱,图的是个心安,求的是个念想。
这年秋天,村里最俊的姑娘柳月要出嫁了。柳月人如其名,眉眼弯弯,身段窈窕,笑起来像天上的月牙儿,能照亮人心底最暗的角落。她的心上人是村里的后生石头,一个名字和人都一样实诚的小伙子。石头不爱说话,但一双眼睛总是追着柳月转,谁都能看出那眼里的情意有多深重。
婚期定在九月初九,一个秋高气爽的好日子。出嫁前一天,柳月在几个伴娘的簇拥下,来到了村口的老井边。她手里攥着一枚崭新的铜钱,是石头特意从镇上换来的,上面刻着“乾隆通宝”,字迹清晰,金灿灿的。
柳月的心“怦怦”直跳,比井里打水的木桶晃得还厉害。她倒不是不信自己和石头的感情,只是这传说中的吉兆,谁不盼着能落在自己头上呢?她深吸一口气,对着井口默默念叨:“井神爷爷,我叫柳月,明日就要嫁给石头了。我们俩是真心相爱的,求您显个灵,保佑我们一辈子平平安安,恩恩爱爱。”
说完,她闭上眼,手腕一扬,那枚铜钱在空中划出一道金色的弧线,稳稳地落向井心。
“噗通。”
声音很轻,不像是沉底,倒像是落在了一片叶子上。伴娘们探头一看,全都惊得捂住了嘴。
只见那枚铜钱,竟然真的浮在了水面上!它没有沉,就那么静静地漂着,井水清澈,铜钱在波光里一闪一闪,像一颗落在水里的星星。
“浮起来了!真的浮起来了!”一个伴娘最先叫出声。
这一声打破了寂静,围观的村民们顿时炸开了锅。
“我的老天爷,活了大半辈子,头一回见着这等奇事!”
“柳月这丫头,真是有福气啊!这婚姻,指定是美满得不能再美满了!”
柳月自己也是又惊又喜,眼眶一下子就红了。她觉得这是井神给了她最好的祝福,心里那点最后的忐忑也烟消云散,只剩下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然而,更奇的事情还在后头。
就在众人啧啧称奇的时候,井水中央那枚浮着的铜钱,忽然开始发出柔和的金光。光芒越来越亮,把整个井底都照得一片通明。紧接着,在众目睽睽之下,那枚铜钱开始变形、拉长、鼓起,眨眼之间,竟化作了一只巴掌大小的金色乌龟!
那金龟通体金黄,鳞甲分明,一双小眼睛黑亮有神,仿佛是活的。它在水面上转了个圈,似乎抬头看了一眼目瞪口呆的柳月,然后四肢一划,优雅地潜入水中,尾巴一摆,就消失在了深不见底的井底。
井水恢复了平静,仿佛刚才的一切都只是一场幻觉。
可村民们揉揉眼睛,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知道那不是梦。这等神迹,简直是闻所未闻!一时间,“金龟问婚”的故事像长了翅膀,飞遍了石湾村的每一个角落。大家对柳月的这门亲事,从羡慕变成了近乎敬畏的祝福。
第二天,婚礼如期举行。迎亲的队伍吹吹打打,热闹非凡。柳月坐在花轿里,心里甜得像灌了蜜。她成了村里有史以来最风光的新娘,因为她的婚姻,得到了井神最神奇的见证。
婚后,柳月和石头过得果然如传说那般美满。石头勤劳能干,把家里的几亩薄田侍弄得井井有条,农闲时还跟着村里的建筑队去外面做工,挣回来的钱一分不少都交给柳月。柳月心灵手巧,家里收拾得窗明几净,织的布、绣的花在村里也是数一数二的。小两口互敬互爱,从没红过一次脸,成了村里人人称羡的模范夫妻。
日子一晃就是三年。这三年里,那口老井和金龟的传说,也渐渐从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变成了孩子们睡前听的故事。生活,终究还是要回到柴米油盐的实处。
有一年夏天,天旱得厉害,一连两个月没下一滴雨。老井的水位一降再降,眼看就要见底了。村里人喝水都成了问题,更别提浇地了。石头是个有担当的汉子,看着干裂的田地和乡亲们愁苦的脸,心里急得像着了火。
他找到村里的几个长辈,商量着说:“井底可能被淤泥和石头堵住了,要不我下去看看,能不能把泉眼疏通一下?”
长辈们连连摆手:“那可使不得!井有多深谁也不知道,底下黑咕隆咚的,太危险了!”
石头却很坚持:“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大家没水喝。我水性还行,再系上绳子,上面有人拉着,不会有事的。”
柳月知道了,心里也害怕,但她更了解自己的丈夫。她没多说什么,只是默默地为石头准备好绳索和油灯,又烙了几张厚实的饼,给他塞在怀里。临下井前,她拉着石头的的手,轻声说:“小心点,我在上面等你。”
石头点点头,带着全村人的希望,顺着井壁的石头缝,一点点地往下攀。
井里阴冷潮湿,越往下越黑。油灯的光晕只能照亮周围一小片地方,耳边只有“滴答”的水声和自己沉重的呼吸声。降到一半,绳子到了尽头,石头踩到了井底的淤泥。水只到他的膝盖,下面全是滑腻的烂泥和乱石。
他弯下腰,开始摸索。果然,泉眼被一块巨大的青石板和许多杂物堵住了。他试着去推那块石板,可石板纹丝不动。他又清理周围的淤泥,一捧一捧地往上捧。就在他挖得筋疲力尽,准备放弃的时候,他的手在淤泥里摸到了一个坚硬的、有棱角的东西。
不是石头,也不是瓦片。他好奇地把它挖了出来,凑到油灯下一看,顿时愣住了。
那是一个小巧的木盒子,虽然被淤泥包裹,但木质依然坚韧,上面还雕刻着精致的花纹。石头心里一动,想起了三年前柳月出嫁时,那只神秘的金龟。难道……这井里真有什么名堂?
他顾不上累了,也忘了疏通泉眼,用尽全身力气,把那个木盒子抱出了井口。
当石头满身泥泞地抱着一个古旧的木盒子出现在井口时,所有人都围了上来。柳月冲上前,扶住摇摇欲坠的丈夫,看着那个神秘的盒子,眼神里充满了疑惑。
回到家里,夫妻俩关上门,小心翼翼地把盒子擦干净。这盒子没有锁,上面有一个精巧的铜扣。石头和柳月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紧张和期待。石头深吸一口气,轻轻拨开了铜扣。
“吱呀”一声,盒盖打开了。
一道柔和的宝光瞬间从盒子里射出,照亮了整个屋子。夫妻俩定睛一看,只见盒子里铺着明黄色的绸缎,上面放着一支金光闪闪的凤钗,几颗硕大的夜明珠在白天也散发着幽幽的光芒,还有一叠泛黄的纸张和一枚小巧的玉印。
石头和柳月都是土生土长的庄稼人,哪里见过这等阵仗?他们被那宝气晃得几乎睁不开眼,心里“咚咚”地狂跳。
柳月先回过神来,她拿起那叠黄纸,发现上面是密密麻麻的毛笔字。她虽然识字不多,但勉强能看懂一些。纸上写的,竟是一个数百年前的故事。
原来,这石湾村在明朝时,曾是某位藩王的封地。这位藩王有个最疼爱的女儿,封号为“静安郡主”。郡主成年后,许配给了远方的一位将军。然而,就在郡主出嫁前,边境告急,将军奉命出征,婚事只得延期。
郡主日夜思念夫君,又为国事担忧,便将自己的全部嫁妆,包括这支凤钗、这些明珠,以及代表她身份的玉印,都装进了这个陪嫁的宝箱。她担心战乱中宝物遗失,便在一个月夜,悄悄来到村外的这口井边。她没有扔铜钱,而是对着井水立下誓言:若夫君能平安归来,宝箱便重见天日;若他战死沙场,宝箱便永沉井底,陪她了此残生。
说完,她将宝箱投入井中。说来也怪,宝箱入水后,竟化作一只金龟,潜入了井底。郡主以为这是上天对她的回应,便在宫中吃斋念佛,苦苦等待。可惜,天不遂人愿,将军最终战死疆场。郡主悲痛欲绝,不久便郁郁而终。这个秘密,也随着她的离世,被永远地埋藏在了历史尘埃里。
而柳月出嫁那天,那枚浮起的铜钱,或许正是这宝箱灵气所感,化作金龟,既是向井神“问心”,也是在冥冥之中,为这对善良的夫妻,引出这段沉睡了数百年的缘分。
石头和柳月看完,半天说不出话来。他们捧着这个宝箱,感觉沉甸甸的,这不只是金银珠宝,更是一位古代郡主一生的等待和悲伤。
“石头,这……这该怎么办?”柳月的声音有些颤抖。
石头是个老实人,第一反应就是:“这是郡主的东西,不是我们的。咱们得把它交给官府。”
柳月点点头,她也是这么想的。不义之财,会烫手。
第二天,夫妻俩带着宝箱,赶了几十里路,来到了县城的衙门。县太爷听了他们的来意,又看到宝箱里的东西和那份手书,大惊失色,立刻将此事上报给了府台。
府台大人也不敢怠慢,亲自带人来到石湾村,勘察了那口老井,确认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这件“静安郡主陪嫁宝箱重现人间”的奇事,很快就传到了京城。皇帝龙颜大悦,不仅下令重修了那口老井,赐名“金龟井”,还下旨嘉奖了石头和柳月。
圣旨上说,石头和柳月夫妻二人,拾金不昧,品德高尚,堪为万民表率。赏赐黄金百两,良田五十亩,并赐“义夫节妇”牌匾一块。
这可是天大的荣耀!消息传回石湾村,全村人都沸腾了。大家这才明白,三年前那场神奇的金龟之兆,不仅仅是保佑了柳月和石头的婚姻,更是为他们引来了泼天的富贵和荣耀。
石头用赏赐的钱,在村里修了路,还建了一所学堂,让村里的孩子们都能读书识字。那口“金龟井”也被修葺一新,井边立了一块石碑,刻上了静安郡主和石头、柳月的故事。
从此,石湾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而柳月和石头,依旧过着他们平淡而恩爱的生活。只是他们的故事,和那口神奇的老井一起,成了一段流传久远的佳话。
人们都说,善良和真诚,是这世上最灵的“问心石”。当你捧着一颗真心去生活时,就连沉睡了百年的缘分,也终将被你唤醒。那口金龟井,也永远地留在了那里,见证着一段跨越时空的善良与美好。
《新编民间故事大杂烩》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皮皮读书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皮皮读书!
喜欢新编民间故事大杂烩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新编民间故事大杂烩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