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江生态文化长廊的火爆,如同一场绚烂的烟花,照亮了江泉的夜空,向所有人展示了绿色发展的巨大潜力和经济效益。然而,市长秦风与常务副市长刘玉凤的内心深处都清楚,一座城市真正的温度与韧性,不仅仅体现在那些光鲜亮丽的标志性工程上,更渗透在寻常百姓家每日的柴米油盐、养老育小、安居乐业之中。宏大的叙事需要微观的落脚点,发展的成果必须转化为市民触手可及的幸福感。在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和重大项目的同时,一场关乎城市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的“温柔革命”,正在江泉的街头巷陌悄然发生。
这场革命的主题,是“普惠民生”。它的目标,是解决那些群众反映最强烈、感受最直接、需求最迫切的“急难愁盼”问题。它不求轰轰烈烈,但求润物无声,直抵人心。
周五傍晚,位于老城区幸福里社区的“邻里厨房”飘出阵阵饭菜香。这是江泉市首批投入运营的社区食堂之一。宽敞明亮的餐厅里,坐满了前来用餐的居民,有白发苍苍的独居老人,有下班来不及做饭的年轻夫妻,还有几个凑在一起写作业的中学生。
社区主任王大姐正忙着招呼大家,看见刘玉凤副市长轻车简从地走进来,连忙迎了上去。“刘市长,您又来啦!快看看,今天有红烧肉、清蒸鱼、时令蔬菜,还有老人专享的软烂营养餐!”
刘玉凤笑着点点头,没有惊动太多人,她走到取餐窗口前,仔细看了看菜品的色泽和价格表,两荤一素一汤加米饭的套餐只要15元,60岁以上老人和持低保证的居民只需10元。她满意地对王主任说:“价格实惠,菜品也要保证新鲜、安全。关键是让居民吃得放心、吃得方便。”
这时,一位端着餐盘的老大爷认出了刘玉凤,激动地走过来:“刘市长,真是感谢政府啊!我老伴走得早,孩子在外地,以前自己做饭,凑合一顿是一顿,经常吃剩菜。现在好了,天天能吃到热乎、多样的饭菜,便宜又干净,还能和老邻居们聊聊天,感觉日子都有奔头了!”老大爷的眼眶有些湿润。
旁边一位带着孩子的年轻妈妈也插话道:“是啊刘市长,我和我爱人都上班,经常加班,接完孩子根本来不及做饭。以前不是点外卖就是吃泡面,不健康还费钱。现在社区食堂解决了我们的大难题!孩子也爱吃这里的菜。”
刘玉凤仔细听着,不时询问细节:“饭菜合口味吗?对服务有什么意见?”她叮嘱随行的民政局局长:“社区食堂不是形象工程,要真正立足长效、可持续运营。要在保证公益性的前提下,探索‘中央厨房+社区配送’等模式,降低成本。还要根据不同社区的特点,提供个性化服务,比如为糖尿病患者提供定制餐,开展送餐上门服务等。要让这碗热饭,持续温暖更多人的心。”
周六上午,位于高新区的“向日葵”普惠性托育中心里,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这里是市政府为解决“带娃难”问题,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示范点。明亮的教室里,专业的育婴师正带着不同年龄段的宝宝们做游戏、读绘本。
秦风市长在刘玉凤和卫健委主任的陪同下,前来调研。他们隔着观察窗,看着孩子们无忧无虑地玩耍。中心主任李老师介绍道:“我们接收3岁以下婴幼儿,提供全日托、半日托和临时托管服务。收费比市场价低30%左右,政府给予了一定的运营补贴和政策支持。很多双职工家庭,尤其是像高新区这样年轻人才聚集的地方,需求特别旺盛。”
这时,一位前来接孩子的年轻爸爸张工程师认出了秦风,兴奋地走过来握手:“秦市长,太感谢你们了!我和我爱人都是搞技术的,经常加班。以前孩子没人带,要么把老人从老家接来,不适应城市生活;要么请保姆,不放心还贵。真是愁坏了!现在有了这个托育中心,专业、安全,收费也合理,我们终于可以安心工作了!这真是给我们年轻人减了最大的负!”
秦风关切地问:“对这里的服务还满意吗?有什么建议?”
张工程师连连点头:“满意!非常满意!老师专业有爱心,环境也好。就是……希望这样的中心能再多建一些,现在名额有点紧张,我们排了好久的队呢。”
刘玉凤接过话头,对卫健委主任说:“听到需求了吧?下一步要加快布局,尤其在新建小区、产业园区要同步规划配建托育设施。要鼓励企事业单位自办或合办托育机构。还要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和质量监管,让家长真正‘托得放心、托得安心’。”
看着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笑脸和家长如释重负的神情,秦风深感这项工作的意义重大。他对刘玉凤说:“玉凤市长,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是最大的民生,也是优化营商环境、吸引留住人才的重要举措。这方面的工作,要持续加力,做细做实。”
周日下午,坐落于市中心公园旁的“江泉城市书房”静逸轩内,坐满了前来阅读、自习的市民。落地窗外绿意盎然,室内书香弥漫,安静得只能听到翻书声和键盘敲击声。这里24小时开放,凭市民卡或身份证即可进入,藏书数万册,还接入了全省数字图书馆资源,提供免费的无线网络和自习空间。
秦风一个人信步走来,没有惊动工作人员。他看到一个中学生模样的女孩正在埋头刷题,一位白发老者在聚精会神地看报,还有几个年轻人带着笔记本电脑在安静地工作。他在书架间徜徉,随手抽出一本地方志翻阅。
这时,一位戴着老花镜、退休教师模样的老先生凑过来,低声惊喜地说:“您是秦市长吧?哎呀,真是为民做了件大好事啊!这书房环境多好,书也多,还免费!我退休后,这里就成了我的第二个家。以前想找个安静看书的地方难啊,现在好了,风雨无阻都能来!”
秦风笑着低声回应:“老先生喜欢就好。城市不仅要有烟火气,也要有书卷气。”
老先生感慨道:“是啊!这才是城市的品位!这让咱们江泉更有文化气息了。我孙子周末也爱来这儿写作业,比在家效率高多了。”
在自助借阅机前,秦风遇到了一位正准备借书的大学生小刘。小刘激动地说:“秦市长,我是师范学院的学生。这里太棒了!很多昂贵的专业书这里都有,省了我不少钱。而且学习氛围特别好,比宿舍和教室都安静。感谢政府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公共空间!”
离开书房时,秦风对闻讯赶来的文旅局长说:“城市书房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延伸,是市民的精神栖息地。要继续增加布点,尤其要向基层社区、偏远街区延伸。要经常举办读书会、文化讲座等活动,让它不仅是借书看书的地方,更是文化交流、社区凝聚的平台。”
社区食堂、普惠托育、城市书房……这些看似零散的民生项目,如同一个个温暖的节点,正在江泉编织成一张细密的“幸福网”。它们不追求Gdp的直接贡献,却关乎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它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声势,却如涓涓细流,滋润着百姓的心田。
随着一批批普惠性民生工程的陆续落地和优化,市民的反馈通过热线、信访、网络等渠道汇集上来。虽然仍有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但主流的声音充满了肯定和感激。
“以前觉得政府离我们很远,现在感觉政府就在身边。”——这是一位在社区食堂用餐的退休工人的感慨。
“解决了后顾之忧,我们工作更有干劲了!”——这是一位孩子入托后的年轻父亲的心声。
“城市越来越有温度,生活越来越有盼头。”——这是一位经常光顾城市书房的市民的评价。
这些朴实的语言,是对政府工作最高级别的褒奖。刘玉凤在民生工作专题会上动情地说:“民生工作千头万绪,但归根到底就是要让老百姓感觉到方便、感受到温暖、看到希望。我们要继续倾听民意,把好事办得更好,把实事办得更实。”
傍晚,秦风再次登上可以俯瞰全城的制高点。华灯初上,雾江长廊的灯火如一条玉带,而城市各处星星点点的灯光中,就包含着那些社区食堂、托育中心、城市书房散发出的温暖光芒。这光芒,与产业园区、商业中心的璀璨霓虹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江泉夜晚最动人的画卷。
《官场沉浮:从选调生到封疆大吏》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皮皮读书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皮皮读书!
喜欢官场沉浮:从选调生到封疆大吏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官场沉浮:从选调生到封疆大吏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